于思洋
(辽宁航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0)
王河发源于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慈恩寺白石砬子山区,流经法库、铁岭的调兵山市和铁岭县,在铁岭县镇西堡乡大台山下汇入辽河,属辽河一级支流。河流总长50.8 km,河道平均比降0.73‰。柏家沟河发源于曲大沟村流经柏家沟镇汇入王河,流域面积24.6 km2,河长16.7 km,河道比降5.1‰。
区域地貌类型属剥蚀堆积地形和侵蚀堆积地形,两岸为浑园顶状低丘、丘边坡地及冲洪积平坦宽谷。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
区域内分布地层主要有:元古界、中生界、新生界和和侵入岩。元古界地层主要为变粒岩及片麻岩等。中生界地层主要为九佛堂组页岩等,分布范围小。新生界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砂土、粉土及粘性土土层,分布于王河河谷;第四系坡洪积粉质粘土、粉土及含碎石粘土等,分布于本区南北两侧的丘前平原,分布范围较大。侵入岩主要为燕山期侵入的二长花岗岩,分布于区域北部丘陵区。
区域所处大地构造单元一级为中朝准地台(Ⅰ);所处二级构造单元分别为胶辽台隆(Ⅰ1)、华北断坳(Ⅰ3);所处三级构造单元为下辽河断陷(Ⅰ31);所处四级构造单元为法库断凸(Ⅰ31-1)。对工程区影响较大的区域断裂主要为凌源—北票—沙河岩石圈断裂,以赤开断裂为分界线,开原北部为东北地震带,南部为华北地震带。
区域主要位于王河河谷,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 g,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 s,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属构造相对稳定区域[1]。
区域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王河及其支流的河谷内。主要含水层为冲洪积和坡洪积的粘性土层、砂土层。受季节影响,地下水位变化较大。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其次为地表径流补给,以地下径流方式向下游排泄[2]。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两岸山体的风化裂隙、卸荷裂隙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以浅层地下径流或泉的形式向河谷区排泄[3]。
3.1.1 地形地貌
区域地貌为王河两岸冲洪积高漫滩及阶地。总体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地面高程69.0~74.0 m。区域共有3座跨河桥,即S105公路桥、铁大公路桥和铁路桥;左岸有支流1条,宽约50 m;右岸有排水沟2条,宽度 15~35 m。
3.1.2 地层岩性
依据钻孔揭露的地层岩性,分左、右岸按自上而下的顺序描述如下:
(1)左岸:杂填土层,为堤身填筑土,由粉质粘土、碎石等组成,多呈稍密状态,层底埋深2.7~3.5 m,层厚2.7~3.5 m。该段堤身上部均有分布。
素填土层,为堤身填筑土,呈可塑状态,多具中等压缩性,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局部夹有碎石;层底埋深5.9~7.2 m,层厚约3.1~3.8 m。该段堤身下部均有分布。
粉质粘土层,为堤基土,黄褐色或灰色,呈可塑状态,多具中等压缩性,局部层间夹粉土、粉砂薄层或透镜体。本次勘察未揭穿此层,钻孔揭露的最大厚度为6.1 m。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2)右岸:杂填土层,为堤身填筑土,由粉质粘土、碎石等组成,多呈稍密状态,层底埋深2.5~3.8 m,层厚2.5~3.8 m。该段堤身上部均有分布。
素填土层,为堤身填筑土,呈可塑状态,多具中等压缩性,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局部夹有少量碎石;层底埋深4.7~6.8 m,层厚约2.0~3.8 m。该段堤身下部均有分布。
粉质粘土层,为堤基土,黄褐色或灰色,呈可塑状态,多具中等压缩性,局部层间夹粉土、粉砂薄层或透镜体。本次勘察未揭穿此层,钻孔揭露的最大厚度为7.3 m。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3)支流回水堤:杂填土层,为堤身填筑土,由粉质粘土、碎石等组成,多呈稍密状态,层底埋深3.5 m,层厚3.5 m。仅分布于该段回水堤左岸A-B段 0~0+100处。
素填土层,为堤身填筑土,呈可塑状态,多具中等压缩性,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局部夹有碎石;左岸层底埋深5.5~7.2 m,层厚约3.7~5.5 m。右岸层底埋深4.0~6.0 m,层厚约4.0~6.0 m。该段堤身均有分布。
粉质粘土层,为堤基土,黄褐色或灰色,呈可塑状态,多具中等压缩性,局部层间夹粉土、粉砂薄层或透镜体。本次勘察未揭穿此层,钻孔揭露的最大厚度为8.0 m。整个场地均有分布。
3.1.3 水文地质条件
区域内地下水主要类型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广泛分布于整个工程区,以下部粉砂层为主要含水层,一般较厚。地下水位埋藏一般较浅,主要受大气降水补给,并与河水关系密切[4-5]。丰枯水期地下水位变化较大。
勘察期间左岸钻孔揭露的地下水埋深5.8~7.2 m,水位高程63.8~70.5 m;右岸钻孔揭露的地下水埋深5.5~7.9 m,水位高程 65.8~68.3 m。
区域勘察的两岸堤防均为现有堤防,堤高5 m左右,堤顶宽约2~4 m。现状堤身的填筑材料为粉质粘土和碎石的混合料,多呈稍密状态,一般为弱透水。
现状堤防高度基本达标,但存在堤顶大多较窄,堤坡较陡等问题,需按防洪标准重新进行放坡加固处理[6-7]。
3.3.1 堤基地质结构
根据钻孔揭露的地层情况,按《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各堤段堤基的地质结构均为单一结构(Ⅰ类),由细粒土组成。
3.3.2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由于区域内的堤身填筑土分布较稳定,各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差异不大,因此根据本次勘察的室内试验成果及地区经验,给出了堤身填筑土层(角砾)水上、水下坡角的建议值分别为:35°和30°。
3.3.3 渗透性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依据室内试验成果和公式法计算,并结合区域工程经验,综合确定工程区内各岩土层渗透系数建议值。
(1)试验法
堤身杂填土层(角砾)未进行渗透试验。据室内试验结果,两岸堤基粉质粘土层渗透系数为1.2×10-5~1.5×10-5cm/s,为弱透水。堤身素填土层(粉质粘土)渗透系数建议值为3.0×10-5cm/s,弱透水。
(2)公式法
粉质粘土层渗透系数按公式(1)计算,杂填土(角砾)层的渗透系数按公式(2)计算确定。
式中:K—渗透系数,cm/s;
Cu—不均匀系数;
d20—占总土重20%的土粒粒径,mm;
式中:K—渗透系数,m/d;
C—系数,本次计算,角砾取1 000;
d10—占总土重10%的土粒粒径,mm;
t—水温,℃,本次计算取10。
依据室内试验成果和公式计算结果,综合确定各土层渗透系数建议值,详见表1。
表1 王河两岸堤基土层渗透系数
3.3.4 地基承载力
(1)原位测试指标统计
区域勘察堤基土层的原位测试主要采用了标准贯入试验[7],局部进行了少量的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标贯锤击数(N)与触探锤击数(N63.5)均经杆长校正后,左右岸各堤段按地层进行统计分析,并给出建议值。详见表2。
表2 两岸堤身土和堤基土原位测试锤击数统计表
(2)承载力
根据室内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成果及原位测试锤击数综合确定了左、右岸堤基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详见表3。
表3 两岸堤基土承载力特征值统计表
3.4.1 渗透变形
根据室内试验成果,按《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左、右岸堤基粉质粘土层的渗透变形类型为流土型[8]。其临界水力比降按下式计算:
式中:Jcr—临界水力比降;
Gs—土粒比重;
n—孔隙率。
根据公式计算的Jcr值,考虑2.0倍的安全系数,给出各堤段堤基各土层的允许水力比降建议值。详见表4。
表4 堤基土渗透变形判别及计算
3.4.2 稳定
两岸堤基土均为单一结构,层位及其厚度较稳定,层间未见软弱夹层。总体上堤基稳定性良好。目前尚未发现影响堤基稳定的滑动问题和影响堤基稳定的隐患[9-11]。
3.4.3 沉降变形
堤基粉质粘土层较厚,分布较稳定,其多为中等压缩性,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12-13],该层层间未见软弱夹层。因此一般不会发生不均匀沉降问题。
区域地貌属丘间冲洪积谷地,主要为王河漫滩及阶地。两岸堤基及支流回水堤的地质结构均为单一结构,即均为粉质粘土层。该层呈可塑状态,多为弱透水,可能发生流土型渗透变形。粉质粘土层透水性较弱,对堤基渗透稳定有利,工程地质条件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