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陈亮
(1.宁波大学体育学院 浙江宁波 315211;2.临沂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山东临沂 276000)
木球运动自发展以来已有20多年的时间,国内外学者对木球运动进行了诸多相关研究,然而多以技术动作生物力学分析、参与满意程度、参与动机、场地设施、休闲观光、推广策略等为研究主轴,对木球比赛过程中影响运动成绩的心理因素——竞赛状态焦虑的研究,目前还没有涉及。在木球比赛中,经常困扰运动员、教练员的问题就是心理稳定性的问题,因为心理的波动会影响技、战术能力的发挥。我国目前还没有专业木球国家队。有研究显示,在大型比赛中,能够正常或超常发挥竞技能力水平的运动员只有 32.35%,高达 67.65%的运动员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面对日益激烈的竞赛环境,运动员能否根据竞赛的需要调控与把握自己的心理,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木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的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动中求静、稳中求准。由于每一轮比赛持续时间较长,运动员只有在心理上始终保持沉稳、果断,才能保证挥杆技术动作精准和战术思维活动清晰。该研究以我国高水平木球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发展水平,旨在为其心理能力训练、赛前焦虑情绪的调控提供理论参考依据。运动心理能力具备不稳定性的特征,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要融入运动员的体能、技术、战术能力的训练中。
该文以高水平木球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与运动成绩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全国木球锦标赛,按年龄分为4个组别:A组(18岁以下)、B组(18~29岁)、C组(29~55)、D组(55岁以上)。由于国家队选拔运动员参加亚洲沙滩运动会、世界杯、亚洲杯木球锦标赛等国际比赛时,主要参考18~55岁年龄段运动员参加国内大赛情况,所以该研究选取B、C组进入决赛的运动员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48份,回收43份,有效问卷43份,有效率93.5%。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年来关于木球运动、竞赛焦虑等方面的相关文献,整理、分析并总结,为该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马腾斯等人以多维焦虑理论为指导而编制的、经我国祝蓓里教授1994年修订的竞赛状态焦虑量表(CSAI-2),问卷信度为r=0.71(P<0.01),效度为r=0.67(P<0.01)。问卷采用即放即收的形式,保证问卷填写的效果。
1.2.3 数理统计法
应用SPSS 20.0软件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科学统计。
2.1.1 木球运动赛制特征分析
根据田麦久教授提出的项群分类标准体系,木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的运动项目(以运动员所用杆数的多少来评定成绩,杆数越少成绩越好)。同时,从比赛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木球运动又类似于篮球、足球等项目,类似于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的项群项目。木球赛制包括杆数赛与球道赛。杆数赛每轮进行12条道(沙滩6道)比赛,用时需要2h左右,一般情况下运动员在预赛打2~3轮比赛,进入决赛的运动员再打1轮,以预赛和决赛的总杆数作为运动员的总成绩。球道赛时运动员两两PK,最少7道可以完成比赛(一方以6.5:0.5或7:0获胜),如果比赛中运动员双方比分为6:6,需要加赛1球道或者n球道,直到决出胜负。根据参赛人数的多少,运动员进行若干轮比赛才能决出冠亚军。在全国木球锦标赛3天赛程中,有的运动员既有球道赛又有杆数赛,既参加个人比赛、混双比赛又参加团体比赛,压力重重,因此运动员心理调整显得格外重要。
2.1.2 木球比赛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运动员比赛成绩的获得,内在的因素是自身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包括竞赛经验、技能储备、目标设置、战术意识及执行力、个性心理特征、身体素质发展水平、感知觉能力等方面;外在的因素包括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赛场环境(比赛场地及相应设施和服务水平、赛道设计、气候条件、裁判及观众行为等)。运动员在高度(有时是极度)应激条件下进行活动,其生理、心理反应往往异于平常训练。焦虑情绪是应激条件下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只有准确把握竞赛状态焦虑水平对运动员的影响程度,才能有效地进行心理状态的调整。
2.2.1 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分析
竞赛状态焦虑是指在特定的情境或时间出现的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是运动员的主观意识感受。1982年马腾斯等人将竞赛状态焦虑分为认知、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认知状态焦虑指运动员在心理上会出现暂时的对比赛结果的担忧、自我否定及不愉快的想象等消极情绪;躯体状态焦虑是指由于运动员心理的变化引起的生理机能的不适感,通常会出现心跳、呼吸加快、手脚冰凉、肌肉紧张不协调、频繁上厕所等情况;状态自信心是指运动员对自己的能够取得优异成绩所抱有的信念。适度焦虑有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将注意力集中到动作过程之中,调整机体机能的唤醒水平。过度焦虑会使运动员过多关注赛场内外其他的事件,导致注意力涣散,中枢神经系统指挥能力下降,技术动作变形,战术思维能力下降。
在木球比赛中,运动员如果能把注意焦点放在完成动作中,关注比赛过程,不产生消极联想,不考虑比赛名次,在比赛中无论对手怎么打,坚决执行战术安排,打一杆甩一杆,始终打好每一杆,暂时不关注杆数和比赛结果,才能够保证正常或超长发挥自己的竞技能力水平。这说明,较低的认知状态焦虑水平及明确的任务取向,有利于运动员把精力投入到技、战术发挥方面。相反,如果运动员在比赛开始就联想到结果,算着杆数打,与自己与对手较劲,就会导致心态失衡,打乱比赛节奏,技术、战术系统失调。
2.2.2 不同性别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表现特征分析
表1数据显示,不同性别的运动员在认知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水平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女运动员认知焦虑水平更高,因为其心理比较细腻,容易被外界因素影响,对比赛期望负面的想法更多,导致自信心水平下降,一部分运动员在赛场上不敢大胆做动作,肌肉用力不协调、僵硬,甚至出现错误动作都不知道,比赛成绩会受到较大影响。从最后统计的成绩(3轮36道)来看,同样的比赛场地和赛道,女运动员(平均173杆)整体水平低于男运动员(平均154杆)。
表1 不同性别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水平对比
2.2.2 不同组别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表现特征分析
表2数据显示,B运动员在认知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维度与C组运动员有显著性差异,B组高于C组的得分水平。B组运动员大部分是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和高校毕业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自认为体能优越于C组运动员,所以对比赛充满信心,但是有时也会出现盲目自信;同时,遇到复杂困难的问题时,也会自我否定,消极的比赛情绪和态度随之出现。C组运动员比较沉稳、认识事物比较客观,对胜负输赢有一定的理智认知,面对同样的应激因素,心理应对能力较强,执着于比赛的过程。从最后统计的成绩(3轮36道)来看,C组男运动员的成绩(平均152.3杆)整体高于B组运动员(平均160.75杆)和C组女运动员(平均183.7杆)的成绩,C组女运动员的成绩不理想,是因为她们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家庭的压力较大,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自信心不足,认知焦虑水平高,躯体状态焦虑水平唤醒程度较低,整体竞技能力水平低。
表2 不同组别木球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水平对比
2.2.3 不同运动经验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表现特征分析
目前,国内木球运动员还没有技术等级标准,以考察运动员是否入选过国家队,来判断运动员竞技水平的高低。入选国家队的运动员有的参加过世界杯、亚洲杯木球锦标赛、世界大学生木球锦标赛,也有的参加过亚沙会。根据表3中统计数据可得,运动经验对木球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水平的影响比较明显。参加过国际性比赛的运动员认知状态焦虑更低一些、状态自信心水平较高。随着长期的训练和比赛经验的不断累积,运动员比赛的自信心增强,赛前准备更加充分,能根据自己的挥杆技术特征、身体素质水平(动作速度的快慢、爆发力的大小、柔韧素质的强弱等)对每一球道都进行细致的分析,安排相应的战术。他们在比赛时也能积极动员各生理系统机能参与工作,赛间通过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心理暗示等手段缓解心理的紧张与不安情绪。在赛后调研访谈的过程中,有一位运动员谈到,比赛是“最好的训练”。经历了大型比赛的各种挫折与惋惜,运动员能分析自己竞技能力与比赛能力不足的方面,重塑自我、提升能力。任何比赛都是一次性的,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体验都会给自己留下深刻的记忆。无论输赢都会有遗憾,即使赢了比赛,也会觉得应该能打得更好,“如果那一杆不失误”,优秀木球运动员就是在这样不断总结的过程中成长。从最后统计的成绩(3轮36道)来看,有国家队经历的运动员(平均杆数151)明显好于其他运动员(平均171杆)。
表3 不同比赛经验运动员竞赛状态焦虑水平对比
2.3.1 运动员认知状态焦虑与运动成绩
以运动员成绩为因变量,以认知状态焦虑水平为自变量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处理。
从图1与表4数据可知,木球运动员认知状态焦虑与运动成绩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认知焦虑水平越高,越容易产生负面、消极的想法,会过多关注比赛的结果,要么直接否定自己的能力水平,要么把结果想象得太美好。心理的波动会间接影响到运动员生理机能的变化,不利于运动员顺畅的完成击球挥杆动作,击球的准确率降低,运动员成绩越差(比赛杆数越高)。
表4 运动员认知状态焦虑与运动成绩一元线性回归
图1 运动员认知状态焦虑水平与运动成绩相关分析
2.3.2 运动员躯体状态焦虑与运动成绩相关关系
以运动员成绩为因变量,以躯体状态焦虑水平为自变量进行非线性回归处理。
从图2与表5数据可知,木球运动员躯体状态焦虑水平过高与过低都不利于机体机能水平的正常发挥,过高的躯体状态焦虑水平,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太高,对大、小肌肉群,远、近肌肉群的控制性降低,技术动作不协调、会出现多余的动作;如果躯体状态焦虑水平过低,机体机能又无法达到动员的状态,比赛时达不到平时能达到的距离,或者总是将球打出界。
表5 运动员躯体状态焦虑与运动成绩非线性回归
图2 运动员躯体状态焦虑水平与运动成绩相关分析
2.3.2 运动员状态自信心水平与运动成绩相关关系
以运动员成绩为因变量,以状态自信心水平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处理。
适当的自信心水平,有利于形成较强的气场,在小组比赛中占有比较有利的心理导向。从图3与表6数据可知,木球运动员状态自信心水平与运动成绩的获得基本呈现正向影响作用,自信心水平较高,成绩相对高(杆数越少)。
表6 运动员认知状态焦虑与运动成绩非线性回归
图3 运动员状态自信心水平与运动成绩相关分析
2.3.1 变换法练习法
变换法主要是指变换木球练习的内容(短距离、长距离、中距离挥杆练习;不同距离、不同角度攻门练习)、场地条件(草地、沙滩、绿化带、田径场等)、环境(正常气候条件、雨天、雪天等)、运动负荷(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不同搭配)、节奏(快、慢)等来激发运动员的练习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2.3.2 比赛训练法
比赛训练法即以赛代练法。训练课中分小组进行比赛;设置特定的比赛环境,模仿对手技战术特征、个性心理特点、现场裁判判罚尺度、推送现场广播及音乐等进行模拟训练;在参加全国或者国际的正式比赛之前,创造条件进行适应性比赛训练,比如临沂大学、临沂职业学院、临沂财校进行三校对抗赛,临沂三校与北京语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进行北方球队对抗赛等,通过实战练习,提高运动员对比赛环境、输赢的认知能力,调整适宜的躯体焦虑水平,建立自信。
2.3.3 设置目标训练法
根据自身的实际水平,设置短期小目标。比如每次课、每周、每月,同样的场地与赛道,设置自己想要完成的杆数。在此基础上,规划长远的目标。有了目标,就会主动想办法去练习,运动员的责任感与进取精神被调动。
2.3.4 表象法(念动训练法)
在击球等待或准备过程中,对以往正确技术细节进行反复记忆,通过预挥杆的练习,将注意力集中到具体挥杆技术上,也有助于缓解肌肉群的紧张感。同时预挥杆的过程,也是运动员感受挥杆方向、挥杆幅度与力度的过程。
2.3.5 暗示调节法
采用自我暗示诱导放松,也可以采用他人暗示(如利用录音带)诱导放松,这样使木球运动员的精神和肌肉就可以在语言的诱导和音乐的良性刺激下充分放松,并使大脑入静,从而调节大脑有序化工作。提醒自己注意技术、战术的运用,少关注对手的表现、裁判员、观众等因素。
2.3.6 培养阅读场地能力
对训练、比赛场地的研读能力,是木球运动员必需具备的一种能力。根据实际情况,仔细分析场地、赛道,对开球后所要达到的距离和位置、调球的距离和位置、攻门的角度和方向等方面,要事先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在比赛中,如果与预期的距离、位置、角度有偏差,如何进行调整也要做好预案,否则,在出现挥杆、调球、攻门失误时,心理就会紧张,焦虑情绪提升。
木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的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比赛中动中求静、稳中求准。运动员技战术能力的训练要与体能、心理能力训练及运动智能的发展相结合,对于高水平运动员而言,心理能力的提升对其获取优异的运动成绩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