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菊香, 夏薇青, 王天智, 刘翠红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三医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慢性肾脏疾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发病率高达14.3%,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中国现有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约1.2亿,患病率为10.8~13.4%,其中约30%患者可进展为终末期肾病[1]。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可有效提高终末期肾病患者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但长期血液透析会影响机体钙磷等矿物质的代谢,继而造成血管与其他组织的异位钙化[2]。血管钙化(VC)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血管弹性降低而僵硬性增加,可引起血栓、动脉斑块等,是血液透析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原因[3]。血液透析患者多并发骨代谢紊乱和矿物质失衡,血清中骨保护素(OPG)、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SAP)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等多种蛋白参与透析患者VC的形成[4]。骨保护素(OPG)在骨代谢过程中重要的调节因子,同时也参与动脉硬化等血管损害的病理过程[5]。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SAP)是反映成骨细胞活性以及骨转换的标志物,其水平与机体骨代谢紊乱存在密切关系[6]。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是一种由成骨细胞产生的新型因子,参与钙磷代谢的调节过程,在血管钙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7]。本研究回顾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133例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血清OPG、BSAP、FGF-23表达与血管钙化的关系,旨在为血管钙化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参考。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133例患者,纳入标准:①接受规范化血液透析治疗,每周透析3次,每次4h;②透析龄超过6个月,病情稳定;③年龄>18岁;④研究方案经医学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周围血管病变等影响心血管病变;②合并骨科疾病、甲状腺疾病和其他影响骨代谢指标因素;③恶性肿瘤、严重感染、活动型炎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④近3月内服用过激素、免疫抑制剂或其他治疗药物;⑤严重肝胆病变、神经或精神类疾病。133例研究对象中男性72例,女61例;年龄40~68岁,平均(55.26±7.51)岁;透析龄6~32个月,平均(21.68±4.85)个月;原发疾病:肾小球肾炎62例,高血压肾病27例,糖尿病肾病31例,多囊肾13例。根据是否出现VC进行分组,其中血管钙化患者58例(钙化组),未出现血管钙化患者75例(未钙化组)。
1.2血管钙化评分:根据简易血管钙化评分判断患者VC情况,通过X射线检查骨盆、双手正位和腰椎侧位,骨盆检查以股骨头切面为水平分界线、脊柱为垂直分界线分为4个部分,双手以掌骨上方为水平分界线分为4个部分,腰椎侧片以L2和L3椎间隙为临界点将腹主动脉分为2部分,共检查股动脉、髂动脉、指动脉、桡动脉和上下腹主动脉等10个部位钙化情况。每个部位根据是否钙化计1、0分,计算总分为钙化积分。钙化积分共10分,其中0分为无钙化,1~3分认定为轻度钙化,评分4~6分认定为中度钙化,7~10分认定为重度钙化。
1.3资料收集
1.3.1临床资料:收集研究对象基础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透析龄、身高、体重等。采集空腹静脉血3mL,检测血清中尿素氮(BUN)、血肌酐(Scr)、β2微球蛋白(β2-MG)、低密度脂蛋白(LDL)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
1.3.2观察指标检测: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5mL,3000r/min离心10min,小心收集血清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OPG、BSAP及FGF-23水平,OPG和BSAP试剂盒购于英国IDS公司,FGF-23试剂盒购于日本Kainos公司。
2.1两组临床基础资料比较:钙化组患者透析龄明显长于未钙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疾病、BMI、血脂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础资料比较
2.2两组血清OPG、BSAP及FGF-23水平比较:钙化组患者血清OPG、BSAP及FGF-23水平高于未钙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OPG BSAP及FGF-23水平比较
2.3不同钙化程度患者血清OPG、BSAP及FGF-23水平比较:重度钙化患者血清OPG、BSAP及FGF-23水平明显高于中度钙化组,而中度钙化组血清OPG、BSAP及FGF-23水平又高于轻度钙化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钙化程度患者血清OPG BSAP及FGF-23水平比较
2.4血清OPG、BSAP及FGF-23水平与VC程度的相关性分析:Spearman分析显示,血清OPG、BSAP及FGF-23水平与透析患者VC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见表4。
表4 血清OPG BSAP及FGF-23水平与VC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2.5血清OPG、BSAP及FGF-23水平与VC的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发生VC为因变量,血清OPG、BSAP及FGF-23表达水平为协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透析龄长及血清OPG、BSAP、FGF-23高表达是透析患者VC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见表5。
表5 血清OPG BSAP FGF-23与VC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6血清OPG、BSAP、FGF-23对VC的诊断价值:血清OPG、BSAP、FGF-23单项检测诊断VC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77.45ng/L、18.35μg/L、254.40ng/L,曲线下面积(AUC)为0.853、0.864、0.866。联合检测诊断VC的AUC为0.929,诊断敏感度为86.2%,特异度为92.0%。联合检测诊断VC的AUC及特异度较单项检测均显著升高(P<0.05)。见表6、图1。
表6 血清OPG BSAP FGF-23对VC的诊断价值
图1 血清OPG、BSAP、FGF-23诊断VC的ROC曲线
VC是肾性骨代谢异常的重要标志,在慢性肾脏病尤其是血液透析患者中普遍存在,受到国内外医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8]。积极预防和早期诊断VC的发生有利于确定血液透析患者身体状况,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OPG能通过OPG/RANKL信号途径参与骨代谢、免疫反应和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其表达水平与冠脉钙化严重程度相关,是发生冠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9,10]。BSAP是成骨细胞的重要胞外酶,能够水解无机磷酸盐,促进骨的矿化。VC的病理过程与骨组织生成存在高度相似性,BSAP作为成骨细胞成熟和活性的敏感标志,通过降解磷酸化合物,促进羟磷灰石晶体在血管壁上过度沉积,最终导致VC的发生[11]。FGF-23是由骨细胞以及骨成纤维细胞分泌的钙磷代谢调节因子,能降低肾脏对磷的重吸收作用,促进肾脏对磷的排泄,降低血磷浓度,引起钙沉积,进而对VC产生影响[12]。本研究结果显示,钙化组患者血清OPG、BSAP及FGF-23水平明显高于未钙化组,且随着钙化程度的加重,各指标水平也显著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除透析龄长以外,血清OPG、BSAP、FGF-23高表达也是导致VC发生的危险因素,提示血清OPG、BSAP及FGF-23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反映血液透析患者VC的发生,且其水平与VC病情进展有关,检测这些指标或许有助于早期评估VC风险。
尽管X线、MRI等影像学检查在VC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不同部位血管的钙化存在一定差异,且影像学检查对轻度钙化诊断敏感性较低,容易发生漏诊。因此,选取一种或多种可靠的检查方案用于VC的诊断尤为重要。本研究综合分析三项指标对血液透析患者发生VC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联合检测的AUC为0.929,诊断敏感度为86.2%,特异度为92.0%;其中联合检测的AUC及特异度均显著高于单独检测。虽然OPG、BSAP、FGF-23单项检测能够在一定程度判断透析患者发生VC风险,然而VC的病理机制复杂,仅依据单项指标变化较难准确评估VC发生风险,容易造成误诊,导致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联合检测血清OPG、BSAP及FGF-23水平能够进一步提高对于VC的诊断价值,这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血清OPG、BSAP及FGF-23升高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VC的危险因素,各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临床上VC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