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慧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枚瑰宝,其背后蕴藏的文化意蕴和历史地位不言而喻。饮茶习惯在中国自古有之,人们种茶、育茶、制茶,为了提高茶叶的品质下足了功夫,也开始对泡茶的器具进行思考并不断优化,使其能最大程度上挥发出茶叶的清香,保持茶叶的口感。紫砂壶艺术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和发展,享有“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紫砂壶从最初饮茶的实用性需求逐渐发展成人们对美的艺术渴求,造型主题开始多变,花草虫鸟、人文书画等都有涉及。据资料记载,目前最早出土的紫砂壶是一把提梁壶,名为“吴经提梁壶”。由此可以看出,提梁壶在紫砂造型艺术中重要的一类,历史非常悠久。最为出名的则是“东坡提梁壶”,以大文豪苏轼的姓名来命名,沾染了浓厚的人文意趣。
紫砂壶“行智方圆”(见图1)就是一把提梁壶,是历史发展、紫砂艺术演变下,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相结合的产物。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种强调端正稳健的“方圆”观在中国人的处事观念和审美观念中根深蒂固,紫砂壶“行智方圆”就深刻地体现出了这种对极致平衡与对称的追求,在艺术线面的构成中将其创作标准和传统艺术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历史的长河里,很多璀璨的紫砂壶作品都已经诞生,它们的造型千姿百态,其中也蕴含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内涵。方圆在紫砂艺术中一直都被广泛应用,紫砂壶“行方智圆”便是一件十分经典的作品,它的名字蕴含深意,体现出了强烈的传统文化思想与智慧,它的造型也十分独特,令人赞叹不绝。
紫砂壶“行方智圆”是一件典型的提梁壶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此壶的造型十分眼熟,实际上它的造型设计是完美还原了原始的食盒造型,十分特别。此壶壶身呈方形,身形扁平,与古代的单层食盒的造型一致。壶身线条笔直方正,转角处线条圆滑顺畅,方圆相结合,着实巧妙。壶身并无装饰,从而显得平滑干净;二弯流较短,但是线条十分多变,较为流畅;壶盖整体的形状是呈现为圆形,表面光滑平整,镶嵌在壶身当中,与壶身浑然一体、十分精妙;壶盖上仅仅只有方圆形状的壶钮突出在表面,而它的形状与壶身的形状是相一致的,都是整体呈现方形,转角处都较为顺滑圆润,所以整体感十分统一,与壶身相得益彰。紫砂壶“行方智圆”的特色就是在于它的提梁,此壶的提梁纤细高耸,整体的线条方正笔直,提梁的转角处同样也是圆润顺滑的,符合整体的风格特点,与壶身、壶钮等都相互呼应,提梁的尾端与壶身自然相接,无缝衔接过渡,从而与壶身融为一体。
紫砂壶“行方智圆”其实表现出了对于传统文化的追求,方圆艺术自古就备受推崇,这款紫砂壶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巧妙运用了方圆艺术。壶身为方,线条笔直,却又不失柔和,体现出规矩行事之意,壶盖为圆,与方形成对比的同时凸显主题,壶钮为方,却又不失圆润之感,使得整件作品风格较为和谐统一。在紫砂壶“行方智圆”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紫砂壶线面结构的智慧、方圆艺术的精髓,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整件作品比例得当、和谐统一、线条流畅,尽显制壶艺人对方圆的精湛把握和深刻理解。紫砂壶当中的方与圆有着它自己独特的内涵与味道。圆是最包容的形状,几乎所有的壶形都有圆的踪影,而方给人一种正气、坚硬、挺拔的感觉。圆与方是相对存在的,无方就显不出圆。受自古以来“天圆地方”思想的影响,方圆造型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也普遍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方圆成为一种极具反差又融合巧妙的搭配。
方与圆看似对立存在、水火不容,但却可以很好地相融。方与圆对应的是传统文化中的儒与道,儒家讲究救世抱负,而离不开道家圆融的智慧。明代李中梓的《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对“行方智圆”做出了具体的解释,被历代医师所谨记。“外圆内方”也成为了人们为人处世的原则。行方,意味着我们要坚守道德底线与个人操守;智圆,意味着我们处事要有圆融的智慧。很多时候,空有一身抱负,但却不会变通,可以说是寸步难行。但同时当一个人失去原则无限忍让时,也将失去自己的初衷,变得不那么单纯。《方与圆全集》当中写道,方是刚、圆是柔,方圆合一,无往不胜。所以,方与圆在我们人生当中缺一不可。
紫砂壶“行方智圆”不仅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追求,更传达出了人生处事的哲理。人生就是一场无止境的修行,必须方圆并行、知行合一,才能够走得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