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文
[摘 要] “工匠精神”的缺失是我国制造能力不强的原因之一。职业教育中专业课的教学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阵地。依托钳工实训课程,以“鸡蛋钻孔”为课程载体,阐述有效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教学实践。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鸡蛋钻孔;钳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2-0194-02
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发展成为世界上制造大国。但我国还处于世界制造业中游水平,离成为制造强国还有很大的距离。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从业人数,但从业人员的技术结构呈金字塔型,缺乏专业扎实、技术过硬的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缺失、大国工匠数量不足也让我国发展强大的制造业困难重重。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制造的未来走向和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各类技能人才的重任,必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以便能使学生养成对于学习、工作上的高标准,严要求,让每一个人能够以敬畏的姿态对待自己的职业。然而,不少学校虽然重视技能水平的提升,但极度缺乏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精神方面的培养,对培育“工匠精神”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因此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纠偏,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重塑,并成为职业教育的灵魂。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词典的解释:有工艺专长的匠人。如何才能做到工艺专长呢?是不是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工艺专长应该在自己的职业领域,对产品全身心投入,每个环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并高品质完成产品。能成为“工匠”不仅仅技术过硬,更要有一种态度。所以,“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的精神,它是在不同职业中道德、能力、品质的体现。“工匠精神”是合格的工匠必须具备的,包括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爱岗敬业
敬业是立业的基础,从事一份事业,就应该从热爱这份事业开始,保持对职业的敬畏心,认真尽责。
(二)精益求精
做事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
(三)专注
专注就是内心笃定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
(四)创新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是发展的源动力。每个行业能持续发展不仅要传承,更要有创新。
二、专业课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的现状
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教学中,有人认为应该由思想品德、职业生涯规划等德育课程来重点承担。但我认为专业课的教学才应该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要阵地,更能取得好的效果。然而,在专业课的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重专业技能,轻精神培养
现在社会上提及职业教育,人们往往不由自主地想起的就是“技术”“技能”。很多人认为只要能培养出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就是职业学校的成功。因此,在职业教育中,把主要的任务放在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上,其结果是,“工匠精神”的培育在教学中的缺失,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有着不利的环境和条件。所以,做好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精神的培养。
转变教育思想,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也不是一味地在教学中把“工匠精神”放在首位,传授知识和技能放在后面,一切以“工匠精神”为中心。其实,在教学中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和技能的提升并不矛盾,追求技能的极致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体现。重要的是在锻炼学生技能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技能提升带来的积极变化。
(二)“工匠精神”与教学内容关联不紧密
“工匠精神”是对职业的精神,能通过人在职业中的具体行为得到体现。学生职业行为的养成,需要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紧密地灌输。在教学中,应该将“工匠精神”的教育与专业课程中的内容做紧密的结合。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讲“工匠精神”而讲“工匠精神”,又或者将“工匠精神”与课程作生硬的联系,都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一节课用30分钟讲授知识或技能,再花10分钟强调“工匠精神”,这种教学过程学生无法切实体会“工匠精神”的缺失会对产品或工作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教学中应该将“工匠精神”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尽可能融合,让学生觉得“工匠精神”不是可有可无的,是任何工作都必须具备的。
(三)培育方法单一
在课堂上,教师会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传授知识和技能。但在“工匠精神”的教育上,所使用的方法不多,用得最多的应该是讲授法和案例法,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一些实例来介绍“工匠精神”。这其实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有关,很多教师觉得课程里有提到这些内容就可以了,至于效果如何,还是看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
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多用不同的培育方法。比如在讲零件检测内容时,让学生代入质量检测员的角色,通过检查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得出“工匠精神”对该产品有没有产生影响。
三、培育“工匠精神”教学实践
在所有专业实训课中,钳工实训课是最不受欢迎,也是最难上的。该课的学习需要一定的劳动强度,操作比较枯燥,教学环境较差,同时,钳工技能还不太被认可,一些人认为该技能已经被淘汰,以上诸多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兴趣和积极性,课堂上经常出现偷懒、磨洋工的现象,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上也有很大的难度,甚至有教师提议,应该取消钳工实训课。
钳工课是机械类专业最基础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该课主要是锯、錾、锉、钻等基本手工操作的训练,看似简单,实则需要相当扎实的功力,每一个动作都需要进行反复的练习,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很有帮助。同时,钳工重复单调的训练,能极大消磨人的意志,利用好钳工课程还可以锻炼人的耐心和意志力。所以,钳工课是一门非常好的技能课程,该课不仅能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品质,培育“工匠精神”。
为了能在钳工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工匠精神”,我对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作了一些新探索和实践。
(一)授课内容
钻孔是钳工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用工件进行操作示范,并对钻孔的操作要点进行讲解,在讲解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内容,提醒学生要认真、专注,掌握好操作技巧,学生在随后的练习中完成技能的训练。如此上课,明显与上面现状中提到的三个问题相吻合。
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很关键,所以,我选取了“鸡蛋钻孔”作为课的主题。“鸡蛋钻孔”是指将平时训练的工件换成鸡蛋,在钻床上对鸡蛋进行钻孔,使鸡蛋的蛋壳钻通,但又不能钻破蛋膜,让鸡蛋还能保持完整。
(二)课前准备
上课前,教师需要先行准备几个钻好孔的鸡蛋,以便于课上的展示,还要多准备几根钻鸡蛋用的钻头。为了便于学生练习,可以给学生提供熟鸡蛋练习,等学生达到一定的能力,再尝试用生鸡蛋。
课前,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前作业:我为“0.1mm”代言。让学生寻找身边尺寸为0.1mm的物品,為引入课程设下铺垫。
(三)教学过程
1.课程引入
根据我为“0.1mm”代言所展开的讨论,引出本课的第一个问题:猜猜鸡蛋的蛋壳和蛋膜的厚度。讨论后,公布答案。蛋壳厚0.3~0.4mm,蛋膜厚0.1mm。
设计说明:通过该问题的讨论,学生对尺度和加工精度有更直观的体会,并引出今天课程的主题“鸡蛋钻孔”。
2.技能展示
在本环节中,先将准备好的已经钻过孔的鸡蛋向学生进行展示,并且现场展示“鸡蛋钻孔”的操作过程。在钻鸡蛋时,讲解钻孔操作的要点和技巧。
设计说明:通过展示鸡蛋和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技能的认可。
3.头脑风暴
环节一:在学生对课程充满热情和期待时,安排一位学生进行钻孔示范。该示范的结果必定是钻孔失败,从而引出第二个问题:做不到控制蛋膜的0.1mm,鸡蛋会有什么后果?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自己的实例,学生感受到每一个工件或产品会因为你一丝的差错,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对任何产品都要像对待你手里的鸡蛋一样,保证最高的质量,做最好的品质。
环节二:经过上一环节学生的失败,更多学生跃跃欲试想尝试加工鸡蛋。此时引出第三个讨论问题:想顺利完成“鸡蛋钻孔”,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设计说明:此问题的讨论是要引导学生明白完成“鸡蛋钻孔”除了需要足够的技能水平,还需要保持专注、耐心和坚持。如果把技能比作硬实力的话,那其他的条件就是软实力。
经过上面两个环节的讨论,得出了完成“鸡蛋钻孔”,你需要做到:技能的提升、时刻保持专注、有耐心和学会坚持。
4.能力训练
通过上述的学习过程,学生认识到了要完成“鸡蛋钻孔”需具备的能力。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进行“鸡蛋钻孔”的练习,并根据实际操作情况填写下面的表格。
设计说明: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体验中,加深对“鸡蛋钻孔”所具备能力的理解。
5.归纳总结
组织学生进行操作体验的交流,并邀请学生进行发言。教师也对学生的表现做总结。同时指出,解决“鸡蛋钻孔”问题最大的功臣其实是“工匠精神”,并向学生解释“工匠精神”的内涵。
四、总结
“工匠精神”的内涵很多,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应该结合授课内容,融合关联度高的点,通过设计好的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上面的课程实践有以下优点:
(一)课程体验好
课堂上用了师生交互式的授课方式,学生参与程度高,课堂氛围活跃,没有传统课程中的古板、沉闷,课堂体验好。
(二)教学切入点好
通过“鸡蛋钻孔”的新颖方式,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吸引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内容。
(三)“工匠精神”和教学内容完全融合
通过多年专业课教学的实践,我发现,学生对课程的很多内容并不排斥,只是教师用了不受学生欢迎或接受的方式,对教学效果起到了反作用。“工匠精神”的教学也是一样,学生打篮球或打游戏的精神,也有和“工匠精神”契合的地方。所以,在教学中融入好“工匠精神”,也许会取得1+1>2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天竹,李晓.以工匠精神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8(4).
[2]周建文.政工干部要有“工匠精神”[J].办公室业务,2018(4).
[3]余梅.“工匠精神”培育初探:职业教育学的视角[J].职教通讯,2017(19).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