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前后大学校园边界空间形态功能变化及其对学生出行时间成本的影响

2021-08-27 21:30靳咏睿
艺术科技 2021年13期
关键词:疫情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而高校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磨合。新冠肺炎疫情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管理模式,这些变化在校园边界空间和学生的日常出行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本文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過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与ArcGIS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疫情前后大学校园边界空间形态和功能的变化以及疫情前后学生各项出行时间成本的变化,探讨疫情暴发后现行的高校管理模式对城校关系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思考如何能在保证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满意度,旨在为疫情背景下大学校园边界空间的规划设计、品质提升和日常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学校园边界空间;疫情;学生出行时间成本

中图分类号:G4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2

1 背景

1.1 大学校园边界

大学校园边界是划分城市空间和大学校园空间的具有不同形态特征和组织形式的界线,它通常根据边界两侧的空间连通情况被分为维和式、半围合式、开放式和半开放式,且具有以下功能和意义[1]。

第一,明确大学校园与城市的空间范围;第二,在校园空间和城市空间中间起过渡的作用;第三,管控大学校园与外界之间的物质、人员流动;第四,反映大学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研、实地考察和ArcGIS网络分析的方法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后南京林业大学边界空间的变化,尤其是出入口空间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同时,选择取外卖和校外通勤两个方面,建立OD成本矩阵计算疫情前后学生日常生活出行时间成本的变化。

1.3 疫情造成的大学校园边界管理政策的变化

疫情暴发后,我国高校的校园边界管理变得更加严格,主要变化如下。

第一,大多数高校减少了校园出入口的数量,只保留主要的进出通道;第二,非本校师生或工作人员无法在没有报备的情况下进入校园;第三,学生进出校园需要请假或申请,并且可进出的时间段和频率受到了更加严格的限制。

1.4 学生对于疫情后校园边界空间变化及出行时间成本的看法

对象为来自15所不同高校的50名本科生及研究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4%的在校大学生对疫情时期校园边界空间的变化持消极看法,主要原因包括疫情时期严格且封闭的管理政策降低了边界的开放、便捷程度以及边界空间的活力和品质等。

52%的学生表示疫情暴发后在校生活的出行成本有所增加,尤其是收取外卖和校外通勤的时间成本增幅较为明显;20%的受访者表示日常出行时间成本没有变化;28%的受访者表示出行时间成本减少或不清楚。

2 疫情前后边界空间对比

2.1 校园分区和出入口

南京林业大学校园可大致按功能划分为学生宿舍、教学及行政办公、体育活动场地、图书馆等几个分区(图1),校园边界内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居民区。

南京林业大学边界上共有A—I九个出入口,其中西门(E)、北一门(D)、东门(I)、北三门(B)和香樟苑出口(H)为疫情前校园的主要出入口(见下表)。

受疫情影响,学校关闭了北三门(B)、北一门(D)和香樟苑出口(H),疫情前的调查数据显示这三个出入口平时使用者均以学生为主。其中,北三门和北一门是疫情前学生外出的主要出入口;香樟苑出口靠近教学区和新图书馆,连接着餐饮、商业、便利店聚集的学生街[2],被封闭后,学生街便随之失去活力并逐渐消失。

通过图2和图3可以看出,疫情过后校园内的出入口集中在校园的西南方和东部,学生宿舍聚集的北部和居民区聚集的南部均没有出入口分布,使得大量学生和居民前往校外目的地的出行时间成本大幅增加。

2.2 校园边界的形态分类和功能

边界空间可以依照功能结构、开放程度、通行状况等不同的标准划分成很多种类[3],本文将校园边界空间划分为围合式、半围合式、半开放式和开放式(图4)。

第一,围合式。围合式边界空间主要存在于校园的北侧和东南角,特点是具有实体的构筑物(围墙或建筑物)阻挡视线和人员流动、分隔边界内外。此类边界体现出城市空间与校园空间的对抗,不利于校园与城市的沟通和联系,以及边界内外融合共生,但有助于疫情防控。其功能、数量和形态在疫情前后的变化不大。

第二,半围合式。半围合式边界主要位于校园东北和西南侧,是最为常见的类型,特点是具有实体的构筑物(围栏、隔离绿化带),但只阻断人员往来,不遮挡视线。此类空间使城市和校园共享了部分景观、信息。疫情期间许多半开放和开放空间被改造成了半围合空间,然而,部分的改造工作依然存在问题。例如,北一门和香樟苑出口封闭后加装了铁丝网,存在安全隐患,对南林的形象和城市空间的品质产生了不良影响。

第三,半开放型。半开放型边界主要位于校园出入口,总体数量较少,承担了大量的校园内外人员、物资、信息流动的功能,特点是边界内外可以进行全方位的沟通交流,但相较于完全开放边界,半开放边界更灵活,可根据需求开放或封闭。疫情时期,半开放型空间是疫情防控的重点管控区域,一部分半开放边界被改造为半封闭边界或封闭边界。

第四,开放式。开放式边界多分布于居民区校园交界处,特点是不存在具有划分两侧空间功能的实体边界,物资、人员和信息可完全自由流动。由于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开放式边界周边大多会形成餐饮、商业集群的学生街。这类空间往往伴随着开放式边界的产生而兴盛、封闭而衰落。疫情前,香樟苑依托开放式边界形成了学生街,但出口封闭后,该学生街逐渐衰落,主要店铺和服务功能现转移至南林二村。然而二村学生街存在严重的空间脏乱差、餐饮店铺缺乏监管以及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等问题。

3 疫情前后学生出行成本变化计算

本文结合南京林业大学现状,选取出行时间成本变化最大的两个方面:取外卖和出校門,建立OD成本矩阵计算学生日常出行时间成本平均变化量[4](图5、图6)。

3.1 出校门时间成本

疫情前学生出一次校门的平均校内通行时间为7.7分钟;疫情后学生出一次校门的平均校内通行时间为11.1分钟。调查显示,南京林业大学在校学生平均每人每周进出校门4.3次,出行时间成本平均每人每周增加14.6分钟。

3.2 取外卖时间成本

疫情前外卖可送至楼下,取外卖时间成本是疫情暴发后新增的。根据计算,疫情后在校学生取一次外卖的平均出行时间为4.4分钟。调查显示,南京林业大学学生平均每人每周取外卖10.5次,故疫情后每人每周出行取外卖时间增加46.2分钟。

3.3 综合出行时间成本变化量

对取外卖、出校门两项出行时间成本变化求和,可以得出每人每周综合出行时间成本平均增加约60.8分钟。

4 优化策略

第一,优化出入口布局。开放北三门以解决北部学生宿舍区距校门过远的问题。第二,考虑裁撤铁丝网和防盗网。通过种植绿篱或刺篱的方式防止行人穿越边界。第三,增设跨越边界的互动装置,缓解边界空间的对抗性。第四,在进行高校半开放式边界空间设计规划时,可事先预留检查站、测温亭等场地。

5 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校园边界空间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边界空间的形态、质量上,部分空间由原先的开放转为封闭,由原先的自由包容转变为对抗和割裂。边界空间的变化对学生的出行成本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疫情背景下的校园边界空间管理与规划中,可以采用更加安全美观的方法封闭部分出入口,加设景观设施,将部分服务功能集中布置,促进城市与校园的融合、共生。

参考文献:

[1] 王开泰.城市中心区大学校园边缘空间设计研究[D].哈尔滨:尔滨工业大学,2017.

[2] 王健.基于学生行为的高校老校区学生街空间评价[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6.

[3] 马文瑞.界与域-高校校园边界空间整合性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7.

[4] 张冬晖.基于共生理论的校城边界影响域空间效能优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8.

作者简介:靳咏睿(1999—),女,河南郑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城乡规划。

猜你喜欢
疫情
疫情仍在 请勿放松
战疫情
疫情之下 年夜饭怎么吃?
疫情来袭 我们该怎么办
疫情常见词知多少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战疫情 迎七一
酸甜苦辣说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