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楠 王婉霞 程昀
摘要: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和国家提出“课程思政”理念,旨在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研究生群体是我国未来发展需大力依靠的高层次人才,其综合素质高低至关重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队伍水平直接决定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文章探讨了课程思政视域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又提出了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整体水平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课程思政 研究生导师 立德树人
一、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由此可见,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摆在了首要位置,更提出了利用“课程思政”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政工作这一切实可行的途径。
2018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指出“要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群体中研究生数量逐渐增多,培养规模稳步扩大。在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过程中,导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在课程思政这一大背景下培养出新时代我国发展所需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人才,如何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无疑成为了一个不容小觑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能力高、素质好的高水平人才。而高水平人才的培養,离不开专业的导师队伍。导师不仅利用专业课程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本领,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大力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要求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重视对高校青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和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高度重视青年价值观的培育,做好相关工作。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群体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价值观的塑造更应被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最直接也是第一责任人,理应肩负起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党和国家培育的高级人才,应是本领过硬、品德高尚、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可靠接班者。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青年学生本领强、素质高,研究生导师自身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挡住形形色色错误思潮及不良诱惑。为此,党和国家多次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二)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内在要求
就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过程而言,导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个人能力素质的高低、价值取向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研究生的未来,而研究生群体作为目前我国国民教育培养的最高层次,其走向甚至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最直接也是第一责任人,其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随着近年来我国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导师队伍也在迅速扩张中。而有部分导师,过分关注科研成果及论文数量,对于学术研究把关不严,甚至触碰学术规范底线,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还有部分导师,扭曲师生关系,模糊职责界限,过分压榨学生,忽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给学生的心理留下阴影。如此种种,都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改变现有不良、不合理的研究生导师发展局面,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新时期党和国家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提出的内在要求。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探索
如何抓住“课程思政”这一契机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进而提升我国高层次人才的整体素质,是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的一个普遍课题。本文将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导师德育能力、加强导师的理念和指导制度建设等三个方面,试图说明课程思政视域下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当前,我国高校的导师制教学模式与课程思政理念的结合已初具规模,但要达到交互渗透的层面还需时日。无论是高校学生、辅导员还是思政教师等都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生活中去,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更加全面和具体,要关注高校学生在生活、情感、思想、心理等方面的情况,要求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兼顾个性的培养。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掘马克思主义在教学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渗透到教学、科研当中去,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们在人文关怀和情感关怀下健康成长,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提升导师德育能力
导师是学生学习道路的引路人,更是人生蓝图的总设计师。实践表明,课程思政理念改变了原先专业教师只管教书、思政教师孤军奋战的现象,使全体教师都肩负着育人职责,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更为广泛,教育方式也更为灵活。要想真正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导师队伍是关键。一方面,导师自身要不断增强育德能力,以“课程思政”为契机,积极参加相关培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修养。另一方面,导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除了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以外,还需通过组织参与思政教育主题讲座、红色经典学习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形成高尚的行为习惯,加强学生对人生理想的正确定位能力、职业素养的准确评估能力、心理健康的适应调控能力等,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健康等多方面协调发展。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导师要不断提升自身道德水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更好的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者和建设者。
(三)加强导师的理念和指导制度建设
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课程思政”更多的来源于非思政专业教师的引导,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将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可以吸取思政教师专业性的知识,通过采取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结对备课的形式,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推进“课程思政”的开展。此外,引导研究生指导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高等教育事业,在导师评聘过程中,引入“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要素,从根本上树立“立德树人是教师的根本使命”这一理念。以教学培养研讨会的形式,定期开展理论研讨和师德经验交流,评选和表彰师德先进标兵等,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纳入研究生指导教师评聘的考察范围。
四、结语
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导师德育能力、加强导师的理念和指导制度建设,从而更好的提升研究生整体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李娜,靳晓红,郑伟,马榕,朱丽华.课程思政下高校导师制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32).
[3]罗娇.研究生导师在课程思政工作体系中的作用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