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鹏
[摘 要] 大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后会直接进入社会,完成由学校到社会的过渡,他们更需要在企业中进行实践,以使他们可以快速将学校学到的知识变为实际操作的能力,更好地实现与社会的衔接,校企融合是培养中职学生能力的有利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将中职机电专业的课程建设得更为合理,能够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到更多东西,在企业实践中能够将知识转化为自己切实的能力,是中职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关 键 词] 中职;校企融合;机电专业;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16-0054-02
社会的发展促使各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中职学校的学生会直接面对社会,因此,中职学校对于学生的社会能力更为重视,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校企合作成为众多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首要方式,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的必由之路。[1]中职学校利用社会企业锻炼学生,让学生获得实践的机会,学生实践越多,就可以尽可能多地将学校里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可以让他们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对于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应该具备的是应用专业技术的能力,校企合作能够锻炼他们这样的能力,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来培育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技能人才。[2]相信在校企融合背景下的机电专业教学会取得很大效果,但是目前机电专业的课程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将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的课程建设完善,是机电专业中职学生在校企融合背景下获得最大教育收获的前提。
一、校企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建设的意义与目标
(一)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建设的意义
在校企融合的教育背景下,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的学生会获得比以前更多的实践机会,毫无疑问他们会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相应的留给他们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将会比以前更短,同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存在侧重点的,学校合作的企业不同,他们所培养的对应的人才也存在差异,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足以满足现在的教学需求,也不足以满足企业不同的人才需求,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实践中的收获也是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在校企融合的教育背景下有必要对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的课程建设进行重组。
(二)中职学校機电专业课程建设的目标
中职学校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培养的学生会直接输送给社会,因此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培养学生的首要目标是让他们拥有更强的社会竞争力,可以让他们毕业后找到更好的工作。工作是中职学校机电专业培养学生的导向,能力则是培养学生的目标,学生的能力越强,他们获得好工作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除了能力之外,学生的职业道德以及他们在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性也是校企融合的教育背景下中职学校应该考虑的问题。因为要与校外企业合作对学生进行培养,而校企融合的教学模式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所以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建设的重点是课程的开放性与职业性。
二、校企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建设的内容
(一)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以及学生的培养目标
学科课程建设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熟悉整个机电专业的市场行情,知道什么样的学生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确定好专业的发展方向,在专业发展方向的指导下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建设系统的培养体系。
通过市场调研发现,目前社会上对于机电专业学生的需求在于三个方面,首先,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无论学生的能力如何,职业道德都是必须要有的。其次,学生的专业能力,机电专业的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越多,能力越强就越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企业对他们的待遇也会越好。最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学生在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之后,凭借其在校期间学习获得的知识与能力还是不足以面对难度更高的工作的,在入职后,他们还需要一边工作一边深化自己的专业技能,所以在参加工作后,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也非常重要,企业也非常重视。
(二)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与重组
现有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以及对校外企业的利用上不完全,教学内容与实际贴合得还不是那么紧密,所以原有的课程结构要被改变,需要对其进行优化与重组,以使现有的课程结构能够适应校企融合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环境以及教学需求,需要进行优化与重组的课程包括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
1.文化课程的优化与重组
文化课程的设置除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外,其根本目的还是服务于专业课程,所以文化课程的设置既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又要与学生的专业紧密联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就可以从文化课程入手。
2.专业基础课程的优化与重组
专业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的程度要以市场需求为标准,在校企融合背景下,学校可以更轻松地探知企业的用人需求,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的时候也会接受企业工作人员的相关指导,在动手实践的时候就会更明白自己需要获得怎样的能力,所以学校可以从学生的实习总结以及企业的反馈中来确定专业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程度。
3.专业实践课程的优化与重组
在专业实践课方面,由于学校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所以学生会比平时有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前实践机会少,能够给学生提供的锻炼就少,现在不一样,可以有充足的时间锻炼学生的各项技能,但是也不能因为这样就对学生进行笼统的培养,不同的企业对学生的技能需求是有所侧重的,校企合作除了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也方便学校对企业输送相关的人才,所以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专业实践课程的优化与重组,按照企业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
(三)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及教学过程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校创新教学方式,现在的新媒体技术非常发达,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充分利用新技术,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直观,比如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来说,很多机器的操作只看图很难理解,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操作过程的视频,这样学生就能更直观地理解操作步骤,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还可以观看视频,进行知识点的巩固。
(四)改变课程评价方式
以往的课程评价考核只重视理论课程,在学生的实践考核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同时在学习过程的考核、学生的自我考核、社会评价方面也做得不到位,这是需要进行改进的地方,学校机电专业的课程考核应该更全面,这样才能发现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更多问题,从而及时作出相关调整。
三、校企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机电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的实施步骤
(一)成立相关的组织机构
1.领导小组
课程改革需要有人统一指挥,学校应该成立一个领导小组,专门负责课程的总体规划、指挥等工作。
2.课程开发小组
有了课程的建设方向以及学生的培养目标,就需要专业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开发,还要负责编写教材。
3.相关企业的联系机构
校企融合的教育需要企业的支持,需要学校设立相关的机构,有专门的教师与企业進行联系,还要负责学生实习的相关工作。
(二)进行课程建设的调研
在校企融合的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会与以往有很大不同,这些学习内容该怎么确定,就应该以市场和企业来决定,学校成立好相关课程建设的组织机构后,需要对市场以及企业进行调研,明确专业培养方向以及学生的培养目标。
(三)对教师进行培训
学生的实践机会增多,相关的实践经验也会变得更丰富,教师也要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才能给予学生更好的指导,但是目前各院校的教师都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经验并不足,所以要对教师进行培训,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四)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教学计划
学校通过调研,对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有所了解之后,就可以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可以制订教学计划。
(五)确定教材
不同的教材适合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学校调研后有了清晰的培养目标,同时也制订了相应的教学计划,这时候就需要确定好专业教材,如果发现现有的教材不能够满足学校的教学所需,那么很有可能就需要学校自编教材。
(六)确定考核标准
有了教材和教学计划,就需要明确各个阶段的考核标准,考核标准要根据目标、教材等制订,这样才能让每个阶段的教学成果有一个充分的反馈,学校也能更快知道机电专业课程建设的成果,有利于学校对以后的工作及时作出调整,也有利于教师发现自己的不足,学生的学习也能够拥有更充分的保障。
(七)确定校外合作企业
校外合作企业也是学校培养成果的关键,学校要尽快与校外企业取得合作,保障以后学生在学习时能够顺利进行实践。
(八)总结成果
课程建设工作完成后,需要对这次工作进行总结,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要及时作出调整。
四、结语
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中职学校的教育之后,很快就会步入社会,他们在学校中掌握的专业知识越多,学习越深入,就越有利于他们以后的社会竞争,学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还需要一个过渡,校企融合的教育模式就给了学生这样一个过渡的机会,学生可以在企业中充分将自己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以后学生步入社会,就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来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过渡。目前的机电专业课程不能很好地契合校企融合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所以需要对现有的课程建设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这些调整要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研下,学校要明确市场以及企业的需求,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培养优秀的机电专业应用型人才。[3]在这样的背景下,目前笔者已经与企业合作开发了电气控制技术与技能训练、机械装配技术与技能、焊接加工技术等课程,但是还不能够完全满足现在中职学校机电专业的教学所需,还需要更多的专业课程。
参考文献:
[1]程佳.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婚庆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2021,20(1):39-43.
[2]吴良芹,阮殿旭.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职业技术,2021,20(1):76-80.
[3]冯莹.信息化时代下的中职机电专业课程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13):198,201.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