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乡村认同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探索

2021-08-27 08:04张青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20期
关键词:认同感大学生教育

张青

[摘           要]  加强乡村认同感教育,培育大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农村的情怀,对乡村人才引进、乡村振兴、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对乡村认同感教育重视度不够,存在狭隘化、表面化倾向,甚至完全缺失,导致教师对乡村认同感教育的内涵、目标把握不明和大学生乡村认同感较低等问题。围绕乡村认同感教育的时代使命与价值意蕴、将乡村认同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实施路径及加强乡村认同感教育的意义进行论述,为增强师生乡村认同感,推进乡村认同感教育,建立乡村认同感教育实践体系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乡村认同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0-0157-0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处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末端,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地基。在过去连续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也都提到了“三农”问题。虽然在当下我国城市化迅速推进过程中,有的乡村出现衰落现象,但并不能改变乡村及乡村建设发展在我国具有的重要意义。然而,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一种误解,认为乡村不重要,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乡村可能会被完全替代。因此乡村认同感教育不可或缺,势在必行。

乡村认同感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乡村的情怀,可作为新时代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此类教育未形成健全的乡村认同感教育体系且不易实施、难以考核,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这一教育常常被忽略。切实推进高校乡村认同感教育的深入开展,需要我们理解乡村认同感教育的科学内涵,明确乡村认同感教育的时代使命,从而探究出高校乡村认同感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形成健全的乡村认同感教育体系。

一、高校乡村认同感教育的时代使命与价值意蕴

乡村认同感,是个体对乡村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的综合态度,主要包含乡村价值观、乡村归属感、乡村期望等方面,是乡村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个人在心理上认为自己归属于乡村,承认自己具有乡村成员的身份资格,接受乡村的政治、历史、文化和族群等,由此产生“归属感”或“身份感”,同时这也是人们愿意积极为乡村效力的原因之一[1]。乡村认同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个体的经历、外部环境等发生改变,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近些年,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乡差异逐渐拉大,大学生对大城市的向往也随之增加,乡村逐渐淡出大学生的视野,乡村认同感也随之降低。

(一)遵循理论逻辑,关注乡村认同感教育的时代要义

“认同”一词,原本属于传统哲学和逻辑学的基本范畴,但随着发展逐渐被应用到心理学领域。“认同”作为人类文明社会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是形成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具体指主体在各种外在条件的制约和影响下,为满足自身需要,实现自身利益而试图与特定客体建立同一性关系的过程或状态[2]。因此,人们只有在认同乡村、对乡村有归属感时,自身价值的实现才能同乡村的发展统一起来,愿意为乡村发展而不断奋斗。

(二)把握时代特征,关注乡村认同感教育的核心目标

近现代以来,翻身解放和实现共同富裕这两大问题始终是历届领导人高度重视的问题,是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问题。众所周知,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下,中国人民迎来了解放,永远地站起来了,并迈开了通向共同富裕道路的大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振兴乡村。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进一步发展与建设刻不容缓。[3]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担负民族振兴和投身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后继者,高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拥有灵活的头脑、广博的知识、先进的技术、宽阔的视野,本该是家乡、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但由于城市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农村与城市基础条件的巨大悬殊,大多高校大学生都无意愿回乡建设,尤其是急需引进人才的偏远地区。

陈婷等人认为乡村基础设施质量差、效率低、配套缺乏等弱化了人们对乡村的依赖,而乡村认同是大学生产生乡村依恋、愿意毕业后回乡村的主要来源[4]。但通过对学生乡村情怀基本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乡村认同感普遍较低[5]。所以,加强高校大学生乡村认同感,对于推进乡村建设、振兴乡村有现实意义。

(三)回归现实逻辑,关注乡村认同感教育的紧迫性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乡村产业化、人才化、生态化得以推进,乡村各项基础设施得到较好的改善,乡村治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尤其是为了引进人才,各地政府都给出了相当丰厚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但总体呈现出高薪留不住人才的现象。主要原因有农村基础条件差、经济发展缓慢、生活条件差、收入水平低、吸引人才的政策力度不够等,满足不了人民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追求。此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思想观念[6]。人们普遍秉持城市优于农村的观念,认为农村基础条件差、收入水平低、没什么发展前景,甚至认为在农村工作不光荣、没出息。因此,若不破除这种观念和误解,即便加大吸引人才政策、改善农村基础条件也于事无补。

二、将乡村认同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实施路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鄉土教育

乡情的淡化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乡村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的了解、认知和体验不足,从而导致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足。要对乡村产生真正的感情和心理认同,首先需要加强乡土教育。开设一些乡土教育的相关课程,把乡土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让学生对乡村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人文历史、乡土文化、发展现状有一个科学、客观的认识。

猜你喜欢
认同感大学生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