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於坊
壮族传统观念认为,宗教意义上的“桥”是阴界和阳界的交叉地带,具有沟通阴阳的功能。人们通过举行架桥仪式以期实现自身的愿望,诸如祈求健康、祈求获得子嗣等。壮族“纳亲架桥”仪式是广西马山县壮族民间举行的一种结亲仪式,目的是通过宗教仪式来认干亲,以获得干亲的“福气”,祛除自身的噩运。
据广西马山县壮族村民蓝某(下称事主)讲,其二儿子自出生起便体弱多病,噩运连连,还曾在村头被鸟粪砸中头顶(当地人视鸟粪淋头为撞邪)。因此,事主拿二儿子的生辰八字给算命先生算命。算命先生认为,其子命薄,只有举行一个“纳亲架桥”仪式为其认亲,架接生命之“桥”,才能保其平安健康。并根据其生辰八字算出要认姓陆的人为亲。在征得上林县某村落陆某的同意后,事主请一名道公来选定“纳亲架桥”仪式的举办时间。
按照道公的要求,在仪式举办前,事主一家需備好若干猪头肉、一根杉木树干、一袋大米、若干香烛和冥币等。认亲双方需备好六只熟鸡、两只活公鸡、若干粽子、若干五色糯米饭及糯米糍粑等。
“纳亲架桥”仪式由桥头启动、请娅上楼和认亲三个独立仪式组成,其中每个仪式的举办时间均由道公选择,三个仪式横跨时间为半个月左右。
桥头启动
桥头启动仪式是整个“纳亲架桥”仪式开启的标志。陆某同意事主的结亲请求后,便与一名道公一同来到事主所在村落附近的一座石桥桥头。随后,事主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根与桥同长的杉树干横放在靠近桥头的桥面上,并在桥头地面摆放一个簸箕,在簸箕里摆一只熟鸡、三碗米饭、三双筷子和三杯酒。道公点燃三炷香,插在簸箕边缘,然后念经。所念经文的内容大致是告知道教祖师神以及当地山神、土地神、水神、结亲双方的列祖列宗、孤魂野鬼等,陆家和蓝家即将结亲,请求各路神灵给予支持和帮助。道公念完经文,就拿起法刀,在杉树干上象征性地砍三下,然后叫事主用红布包裹杉树干带回家,放在大厅的墙角。其他人收拾祭品,一道回事主家用餐。
在这个仪式过程中,祭祀所选的是当地行人最多的桥梁,其目的是让尽可能多的村民从象征“桥”的杉树干上经过,以尽可能快的速度积累更多的功德,消掉事主更多的罪孽,获得幸福安康。
请娅上楼
“娅”为壮语音译,妇女的意思,十二娅是壮族送子娘娘“花婆”的化身。据当地民众讲,十二娅性情不一,好坏各异,分管上楼、中楼和下楼。举办请娅上楼仪式的目的是将十二娅请入事主家中享用祭品,祈求她们保佑事主的子女健康成长。请娅上楼仪式耗时七八个小时,参与仪式的神职人员包括四名仙婆与一名道公。
道场地点位于事主家大厅。按照道公的要求,事主将大厅清空,并于大厅门外左侧地上摆放一个竹匾,在里面摆放三碗米饭、三双筷子、三杯酒、一个红烛台和一些时令水果。壮族农村家中都会在房屋大厅正对大门上方的墙上设置纪念堂,为该家族历代祖先神位,其前摆放三个香炉,炉中各点三炷香,左右两旁的炉中各点一支红烛。从纪念堂到门口方向,每隔半米摆放一张方形供桌、一张正方形仙桌和一张圆桌,并分别在桌上摆放各种仪式用品。
事主在供桌上摆放两块撒了盐的熟猪头肉、三碗米饭、三杯酒、三双筷子及一些水果。在供桌的左侧摆放一个小矮桌,矮桌上摆放一只撒了盐的熟鸡(鸡身上插六炷香)和一些糖饼。据调查,供桌以及小矮桌上摆放的祭品都是用于祭祀事主本家的列祖列宗。
仙婆们在仙桌上依次铺上白纸、红布、蓝布和粉红色纸,并用长条蓝色流苏花纹布将仙桌的四周围住,在朝向纪念堂的方向打结固定。随后,仙婆们在仙桌的四条腿上分别绑上条状白纸,并在仙桌周围放四张椅子作为仙婆的座椅。其中,主仙婆专属座椅的四条腿分别绑着条状白纸。
仙婆们在仙桌上一字摆放三个装满大米的塑料碗,并分别在碗里摆放一个形似六个小孩围成一圈共同举起一朵花、中间镂空的剪纸。三个剪纸在当地称为“花”(未出生小孩的灵魂),颜色分别是黄色、粉红色和绿色。一名仙婆在“花”的右边摆放一个从中截断的透明瓶子,瓶内注满大米,仙婆用白纸将瓶口盖住,并用白纸条绑好。另一仙婆在“花”的左边摆放一个装满大米的瓷碗,用红纸盖住碗口,并用白纸条绑好。接着,一名仙婆分别在瓶子、碗和三朵“花”上各插一炷香,并在仙桌两侧各点一根红烛。随后,一名仙婆在“花”后摆放五个装有大米的碗,并分别在碗里插三炷香,放一张十元面值的纸币和一个铜制印章。其中,第一、第二和第四个碗里分别摆放一张倒扣的符纸。
一名仙婆将装有一只公鸡的鸡笼放在仙桌左下方,并在鸡笼边摆放一个以白布覆盖、里面装有事主一家人衣服的竹筐,然后在仙桌正下方摆放一个竹筛,里面铺一层约两厘米厚的大米。接着,仙婆在米上盖一条蓝色毛巾,并在毛巾上依次摆放九个一元面值的硬币,再在旁边点一根红烛。之后,仙婆在仙桌右下方摆放一个铺有白色编织袋的竹筛,并在编织袋上平铺一层约两厘米厚的大米,在米上摆放六张符纸。随后,一名仙婆在仙桌和圆桌交界处的地上摆放一个口朝门外的竹篮。仙桌桌下空余位置摆放备用的酒水、香烛、纸杯等仪式用品。
仙桌及仙桌周边地上是仙婆的主要道场,仙桌周边摆放的用品主要用于祭祀仙婆的各位祖师及神兵神将。
圆桌的摆设。仙婆们按从门口往屋内的方向,将圆桌桌面分成六层,各层摆的物品是:
第一层点十二根红烛,并摆放十二杯酒、十二双筷子。第二层摆放三碗五色糯米饭、一碗盐、两块猪头肉和一只熟鸡。第三层摆放五簇分别由六到八个尖头粽子堆成的尖粽塔,并在尖粽塔朝屋内一侧摆放十二个方头粽子。之后,仙婆们按每两个方头粽子上叠一个糍粑的方式,将六个印有红色花形图案的小糍粑叠在方头粽子上,然后在方头粽子旁边摆放三个小糍粑。第四层摆放三碗糯米饭,并在每一碗糯米饭上放一个印有红花图案的大糍粑。第五层放一些时令水果和糖饼。第六层摆放一个由白纸包裹的里面装满大米的半截塑料瓶,并在瓶里插三炷香。圆桌桌面上的其他空余地方则摆放冥币、红烛、筷子等备用物资。
同时,事主按道公的要求,在圆桌的桌底下摆放三根杉树枝条,并在圆桌旁摆放一个烧冥币用的铁桶。
请娅上楼仪式由道公和仙婆共同完成。按仪式的先后顺序,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净场。即清除仪式场所的污秽,由道公负责操办。在道场布置完毕,到达预定的仪式举行时间后,道公取来一个装了半碗水的瓷碗,在碗中放一片桃树叶。接着,道公点燃三张冥币,持冥币在瓷碗上摇晃三次,待到冥币即将燃尽时放入碗中。随后,道公左手拿瓷碗、一炷香和一面木质令牌,右手拿出瓷碗中的桃树叶,从圆桌正前方开始顺时针绕圈,同时以桃树叶蘸碗里的水,朝仙桌和仙椅方向挥洒。
二是引灵。道公净场完毕,一名仙婆取若干条状红布,挂在事主及其亲朋好友的脖子上,并吩咐众人在红布的两端各绑一张十元面值的纸币。随后,仙婆让事主一家人坐在圆桌的旁边,并叫陆某的妻子站在事主一家人的身后,为他们撑伞。
主仙婆拿着原先摆放在仙桌底下的装有大米和六张符纸的竹器,插三炷香,然后同其余三名仙婆共同走到屋外的空地。随后,四名仙婆排成一排,共同朝东、西、南、北四方各鞠一躬。然后,主仙婆从竹器中抓取少许米,面朝大厅,从厅外到大门口,不断地将手中大米撒到地上。之后,将符纸点燃,并放在门口正中央的地板上。接着,四名仙婆依次跨过燃烧的符纸走回大厅。随后,主仙婆将原本插在竹器边缘的三炷香取下,分别插在仙桌正前方的三朵“花”旁。
一名仙婆点燃一把香,随后分发给众人。其中,道公与四名仙婆各拿三根香,亲朋好友每人拿两根,事主一家人与外婆则不拿。之后,仙婆、道公与众亲戚聚集在圆桌前方,面朝仙桌鞠躬三次。随后,仙婆收回所有的香,并取十二根插在圆桌上的粽子上,一根递到撑伞的外婆手中,剩余的香则插入纪念堂的香炉里。
然后,主仙婆手持一方红头巾、一条红布、一把挂着铜铃的短剑,另一名仙婆将仙桌下的公鸡抱在手中。两人移步至大门边,朝门外鞠躬三次,然后转身,同时朝仙桌鞠躬三次。接着,两人按顺时针方向绕仙桌走。其中,主仙婆一边绕着仙桌走,一边挥舞手中的红头巾与红布条,并在步至仙桌的四角时用其手里的短剑剑柄敲击一下桌角;另一名仙婆则抱着公鸡跟在主仙婆身后。绕仙桌三圈后,主仙婆将短剑放在圆桌边缘,公鸡则重新放回笼子里。
之后,主仙婆将其手中的红布条系在腰上,红头巾则铺在仙桌边缘。主仙婆不停地用手来回搅动铺在竹器里的大米,随后抓取一把大米,朝门口方向撒三次。之后,主仙婆在仙桌正中央的椅子上坐下,其余三名仙婆,两人坐在主仙婆右边,另一人坐在主仙婆左边。坐在主仙婆左边的仙婆将竹器收至仙桌底下。
据仙婆所述,上述工作意为引神灵到道场。
三是通灵。通灵即与鬼神交流。通灵的工作由主仙婆操办。做完上述工作后,主仙婆用左手拍一下仙桌,然后用红头巾将自己的面部和头部包裹好,坐在仙桌前,不停摇头、抖动左手和左脚,同时嘴里念念有词,询问事主所问何事。据说,此刻主仙婆已经鬼神附身,事主一家可以问一些阴界的问题。但回答问题的不是主仙婆,而是由坐在她右边的一名仙婆代言。
四是请娅上楼。仙婆们在仙桌前演唱。唱词大意为邀请十二娅来到事主家享用祭品并保佑小孩。唱诵完十二娅的故事后,事主的母亲将三张面值一元的纸币放入主仙婆手中。之后,主仙婆抛掷符茭,确认神灵满意后,便将一些大米撒在仙桌上。
随后,旁人用一根筷子将切好的肉片串在一起,递给主仙婆。主仙婆将肉串抓在手中转动几下后,递给事主的母亲。事主的母亲接过肉串并存放好。按当地习俗,除事主一家外,其余人皆不可食用这串肉。
做完上述工作,仙婆们从仙桌上分别抓取一小撮米,一边挥舞毛巾,一边将手中的米撒向四周。此举意为送神离开。随后,主仙婆取下裹在其头部的红头巾。请娅上楼仪式至此正式结束。
认 亲
主持认亲仪式的神职人员为两名道公。认亲仪式的程序如下:
一是造“桥”。在仙婆们“作法”的同时,道公们开始制作认亲仪式所需的道具“桥”。一名道公拿出原先立在大厅一角的红布包裹的杉树干,与陆某共同横托树干,面朝仙桌三鞠躬,再到楼梯处三鞠躬,后到大门处朝门外三鞠躬,然后将包裹杉树干的红布解开。道公将杉树干拿到门前空地,把杉树干锯为一块长1.36米、厚度约7厘米的木板。
木板锯好后,道公用红墨在木板的两端画符,并在画符处钉三块正方形小布(布的颜色从上到下依次为红、黑、蓝)。木板的中部用红布包裹,两端垂直嵌入一根约成人食指粗细的木棍。至此,“桥”正式造好。
二是布置桥头道场。次日凌晨约7时许,众人手拿相关仪式用品,跟随两名道公步行至仪式所在地。道公将昨日制好的“桥”放在石桥右侧边缘,并紧靠石桥,然后清除“桥”周围杂草,并用碎石块将“桥”固定。之后,认亲双方的三名长辈分别在“桥”上踏三下。随后,道公在“桥”的两端铺上水泥,将“桥”固定好。之后,众人按道公的吩咐,在“桥”边一字摆开三支红烛、三只熟鸡、三块猪头肉、两只活鸡、若干糍粑、若干尖头粽子、两袋水果、一袋糖饼、一袋五色糯米饭、一把香、三杯酒、三双筷子、上插三炷香的两碗大米(碗里分别放一个铜牌、一对符茭)和原先摆放在仙桌上的三朵“花”(“花”边各插一炷香)。
三是送“花”。桥头道场布置好后,一名道公点燃一把香,然后取其中六炷插在“桥”周围的石缝里。随后两名道公在“桥”边站立,各自嘴里念念有词。之后,道公拿起三朵“花”,依次交到认亲双方的长辈手中。随后,他们分别将一个红包垫在“花”下,在掷符茭后将“花”和红包递给跪于正前方的事主夫妇。之后,众人点燃烟花和鞭炮。烟花和鞭炮燃尽后,事主拿“花”回家,并由道公将“花”安置于事主夫妇卧室的墙角。至此,认亲仪式结束。
认亲仪式结束后,道公、仙婆、事主的亲朋好友,以及前来协助或祝贺的村民等聚集在事主家就餐。吃完饭,整个“纳亲架桥”仪式正式结束。
“纳亲架桥”是当地壮族人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善恶因果观念驱使下缔结的虚拟亲属关系主要受到了“功德互惠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它约束着当地人为人处世的态度,使村民们相处融洽,人际关系和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單位:南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