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潮 傅秀莲
一
民俗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成果。因此,它影响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不同地区同一种民俗,其礼仪程序和习惯,都是不一样的。本文就闽南地区的婚俗简述如下。
古有“大登科、小登科”之说,“小登科”即指娶妻。“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将结婚与金榜题名共举,足见其于人生的重大意义。
“亲迎”为婚礼的重点。然而至清代前期,泉州的婚姻礼俗中除个别宦族外,婚礼皆不亲迎。漳州地区历来不强调新郎亲自迎娶新妇,“乡俗间有不亲迎者”,通常是请“好命人”(福分大的人)代为上门迎接新娘。
新娘出阁仪式烦复,各个地区也不尽相同。闽南地区一般都有专门主持嫁女仪式的妇女,称为“送嫁姆”。她要陪伴新娘到夫家,一切仪式由她主持和指导。
新娘在迎娶之日要以香花、石榴枝叶熬汤沐浴,换上婚衣。送嫁姆请新娘走到大厅,并唱:“请出厅,做人好名声。”新娘出来后,送嫁姆拉著新娘的手,让她端坐在大厅里的一面倒置的米斗上(以竹篾编成,用于晾晒谷物的浅平大圆筐),唱:“坐依正,新娘得人疼。”然后由长辈或“好命”的妇女为她梳头、簪髻、戴花。这种仪式叫“上头”,也就是古代的“笄礼”。
大约从清代开始,泉州人就把男子“冠礼”、女子“笄礼”推移至结婚成家之时。女子进行“笄礼”仪式,男子亦进行“冠礼”:先在厅堂当中,设交椅、几案,陈梳、篦于案上。交椅前置竹制小椅,案前置火炉。届时,冠者端坐于交椅上,双足踏在小竹椅上,由预先请来的族中少年执梳,栉发三下,送嫁姆在旁“念四句”,另一人到案前举帽子为之戴上。冠者起立,至祖龛前拜祖毕,执事人设父母两座于堂中,父母受冠者四拜;后依次见伯、叔、姆、婶及宗人之尊属,行两拜礼;复以次两拜姑、兄、嫂、姐,俱答拜;弟、妹则两拜见冠者,冠者亦答拜。
“上头”仪式之后,女方父亲以帕(俗称乌巾)蒙其面,送嫁姆引导新娘上轿。泉州地区迎娶都在白天,所以新娘都必须头蒙乌巾。送嫁姆唱:“乌巾罩上头,新娘贤慧囝婿□(形容男子能干)。”该仪式谓“上轿”。
上轿后新娘手执一扇,坐定,女家以男家带来的红纸封条封轿门,父(无父者以家长代)以酒喷轿角,轿夫抬轿将要起行,新娘从轿上扔出纸扇,谓之“放性地(脾气)”。母亲将一碗清水泼向轿后,这是古人嫁女戒“大归”(走回头路)的遗俗。这是“离家”。
花轿起行,新娘应在轿中号啕大哭,谓之“哭好命”“哭兴旺”。此谓“哭嫁”,迎亲沿途不可停止。泉州迄今仍有这样的传言:“临嫁不哭,外家必败。”
迎亲队伍起行,返回男家。在花轿前沿途前导的,依次是彩旗、红甲吹(男女家各一阵),男女家名姓灯各一对(男前女后),宫灯(俗称“轿前灯”)一对,火炉一个。
迎亲队伍中间是花轿。送嫁姆伴在轿旁,娘家用一条九尺长的红色带子绑住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置于花篮中,由送嫁姆带到夫家,称“带路鸡”(九尺红带象征长久,鸡象征子孙满堂)。花轿之后,放着梳箱一只、大镜(铜制古镜)一面。贫穷人家其他能省,“轿前灯”、火炉、梳箱、大镜四项不可或缺。
花轿抵达男方家,鼓乐响起,鞭炮齐鸣。送嫁姆将准备好的小火炉,放在新人进入洞房必经之处。炉上放一片生猪肉和芦刺,撒食盐、白米等于热炭上。
送嫁姆一手捧米筛,一手握铅米,引新郎倒步至轿前,背向轿门,使劲倒踢一脚,轿内新娘亦须用力还踢轿门一脚(意为:日后乾纲振作,男不惧内;坤道树立,女不示弱)。
新娘踢过轿门后,送嫁姆引手捧两粒柑橘(寓意“甘吉”)的男孩,至花轿前三五步,作一长揖,请新娘出轿。这名男孩是男方事先选出,多为亲属中平辈或下辈,最好属龙,一般属虎的不行(古俗中,寅虎比较凶)。
男家主妇,择吉迎娶有期,预请亲属中福命大的女长辈,届期莅临男家。待“请出轿”后,奏三通鼓吹喜乐,由送嫁姆引福命妇到轿子前,启轿门,手牵新娘出轿。
送嫁姆将米筛遮在新娘头上,边念“新娘请出轿,生子哈哈笑”,边撒铅米,牵着新娘的福命妇拥着新娘慢步跨过火炉,踏上瓦片,进入洞房(据说遮米筛、跨火炉和踏瓦片是为了将新娘在其家里和沿途所遇的邪气辟开)。一般称该仪式为“牵新人”。
“牵新人”之后,新郎、新娘不能贸然相见(恐相冲),还必须举行一些仪式。整个过程,新娘头面仍蒙着乌巾。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后,送嫁姆立即拉他们各自向后转,两人背对背,两头后仰略相碰。送嫁姆念:“背脊靠背脊,钱银堆半壁,头后抵头后,吃到老、老、老。”之后,送嫁姆拉新郎、新娘转身,请两人分左右坐在床沿,倒两杯调糖的茶送上,男女各啜一口,然后交换再各啜一口。接着,送嫁姆指导男女交换戒指,各自戴上,至此相见礼毕。
当新人进洞房时,男方家长辈即在大厅前搭起香案,摆放上礼品和水果。待新人相见毕,外面再起鼓乐,送嫁姆牵着新人到香案左边作“三跪九叩”礼。这是人们熟悉的“拜天地”: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
新人拜完天地后进入洞房,送嫁姆请新娘站在床前右边,新郎站在床前左边,从斗里取出厘戥交给新郎,把新娘的乌巾揭起,纳入斗内。这是“挑乌巾”,直到此时才可见到新娘的“庐山真面目”。
成亲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合卺交杯”,俗称“吃房内桌”。延请牵新人和请出轿的作陪。“房内桌”的肴馔,海参、猪筋、鸡、糕、包、四果绝不可少。
送嫁姆斟酒给新郎、新娘举杯交饮,如相见吃茶之仪。送嫁姆每碗必念一次四句,并代新娘逐碗夹一份。新郎及牵新人、请出轿的略吃一些应礼。
宴席终,送嫁姆将代新娘所夹的一份带去受用。
这就是“迎亲”的程序,繁杂而又意义重大。“迎亲”的一些仪式或者礼物随着时代变化也在慢慢改变,如“迎亲”中,原先的“花轿”逐渐为马车、黄包车、自行车所代替。20世纪80年代前,还流行婚嫁三大件:收音机、缝纫机和自行车。用自行车迎娶新娘,在当时也是相当轰动的一件事。发展到今天,用汽车迎娶已不算新鲜事。
还有些地方出现拼嫁妆的风气,“百万新娘”屡见不鲜。
泉州各县市开始推行“文明新风尚”,旧式婚俗礼仪程序逐渐简化。有些地方举办不炫嫁妆的环保婚礼,组建自行车迎亲队伍。甚至有些地方推出“婚礼式颁证”服务,将登记、颁证与婚礼合而为一,在工作人员为当事人颁发结婚证的同时,免费为其举办一场浪漫的婚礼仪式。据悉,此举是为了改变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轻登记、重婚宴”的现象,引导新人增强家庭责任感。
一个时期的婚礼仪式浓缩了特定条件下的社会风俗、思想观念、文化样式。不管是传统婚礼还是现代婚礼,其代表的对新人的美好祝愿与祝福是不变的!
——————————————————————
作者单位:泉州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