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些经典文本的解读,常常要深入到文本的内部,站在文本中主要人物的角度,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深度的思考。之所以在开篇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这些经典文本的经典之处,正在于这些经典文本往往都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在某一个具体的环境当中演绎出来的。如果在课文解读的时候,不能进行这样的深入,那课文解读就会失之于肤浅。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这样的肤浅是要不得的,是应当极力避免的。
《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非常精彩而富有特色的一则,郭预衡在《中国散文史》中说:这是《论语》中最长的篇章,不仅是坐而论道,而且是专题论证。[1]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判断,我们且不管《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篇幅的长短,就说其中的专题论证过程与坐而所论之道,就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去仔细琢磨。而这样一个琢磨的过程,一定是需要研究课文的形成环境,与其中每一个人物的心境的。本文就从“环境”与“心境”两个角度,谈谈对人教版《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的解读。
一、文本解读需要关注环境元素
人们常说文史一家,这是有其道理的,因为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常常需要具有一种史证视角。如果站在文史的角度看高中语文教学中课文的解读,形成史证视角也非常重要,当然这里所说的史证视角并不是要像研究历史那样解读课文,而是说在解读课文的时候要有一种寻找历史背景的意识,这个历史背景更多的是指与文本相关的环境元素。
对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而言,关注环境元素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这首先是由于《论语》这一经典著作的特点引起的,作为孔子弟子记录老师语言的著作,其很少涉及到某一段对话所处的环境,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于对话本身。虽然面对着这样的挑战,但是笔者仍然以为,在解读这一文本的时候,关注其环境元素是非常有意义的。这里不妨先将客观的环境放在一旁,仅从课文中所描述的一些语言,来构思一下一师四生对话的画面。
“侍坐”是陪坐的意思,孔子作为老师应当居中而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作为弟子,应当分列两侧。很显然,这里有着师道尊严的体现。但是这种尊严又不是那种森严的阶层落差,因为曾皙还在鼓瑟。实际上孔子自身也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在对话一开始才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妨将这样的对话搬到眼前来,语文教师不妨思考,如果自己跟学生说这样的话,那情形会如何呢?学生会否因此而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合盘托出呢?如果说教师对这个问题没有把握的话,那回过头来阅读《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就可以发现其中的可贵之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且是那么的言简意赅。更重要的是,也正是这样言简意赅的对话,对后世人的思想,尤其是教育人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我们今天认同该文本的价值,并且以之为追求目标的时候,课文解读者或许应当努力让自己至于那样的环境当中,或许这样更可以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也可以更好让自己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走入应有的心境。
二、在环境元素解读中感悟心境
环境与心境的关系,就如同形式与内涵的关系。在课文解读的时候,如果能够基于课文的内容以及写作的背景,而营造一个相对准确的环境,那就可以让课文解读者更好走入文本所描述的心境。毫无疑问,当一师四生坐在一起“交心”的时候,当学生对老师有着绝对的信任、可以在老师面前将自己的想法真实说出的时候,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这个对话的过程当中,作为老师的孔子并没有矫揉造作,而是直接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有人否定了《教师教学用书》中孔子“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的说法,认为谈话的氛围是“沉闷”的,而且说“这沉闷的氛围恰恰是孔子制造的”。[2]笔者以为这样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事实上,正是因为基于对老师的绝对信任,所以“子路率而对曰”——首先就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了。在多个文本阅读之后熟悉子路特点的人都知道,“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这样的语言是非常符合子路的人生观的。可以想象由于子路的榜样示范作用,其后三人的言语一定代表着各自的心声,应当说孔子也有了这样的判断,所以他对不同学生的评价是不一样的,对子路的评价是“哂之”,对曾皙的评价却是“吾与点也”,而且表情是喟然叹曰。
为什么孔子會给予这么高的评价呢?这必然要求去解读曾皙的回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相对于子路的宏图大志而言,曾皙这样的回答看起来有些不求上进,但实际上却符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孔子看来,曾皙的思想与其一致,因为其所回答并非散漫而不求上进,在“春服既成”的前提下,“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实际上是“礼教”的一种境界,一种体现。孔子一生强调以礼教化,所追求者,正是这样的一种境界(这与后来人们所说的封建礼教完全不同)。在课文解读的时候,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入这种理解之境,那对本文的解读就初步到位了。
三、文本解读追求环境立基心境升华
从行文的角度来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通篇结构首尾完整,形象鲜明,蕴藉含蓄,淡而不厌,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而且丝毫没有斧凿的痕迹。因此人们一般认为这是在眼前平易事中展现了孔子极具个人魅力的教学特色。甚至有教师认为可以完全可把它当作是一篇教学故事或教育随笔来阅读。[3]这实际上是对教学自身的一种内省,有其可取之处。作为内省的一种结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本文进行解读的时候,先追求其环境构建,并以之为基去实现心境的升华,显然是一个合理的教学途径。
从文本描述的角度来看,《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孔子与学生谈论理想的一个教学片断,通过孔子问志、学生答志、孔子评志三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层层递进,既表现出一种良好的教学样态,也就是有人所说《论语·先进》篇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是代表孔门教育教学理念的典型案例之一,是中国现代教育继承优秀传统教育文化的养分[4];同时也表现的是对理想生活境界的一种畅想。无论是今天的教师还是学生,又或者所有的社会人,都生活在一种竞争的环境当中,这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对人性的一种挑战。作为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现代人,追求稳定怡然的生活情境,几乎是一种下意识。因此在读到曾晳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时,都有一种向往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有一种将自己代入课文所描写的意境的冲动。谁不希望这样一种生活环境呢?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又怎么会没有一个怡然自得的心境呢?
由此,环境与心境不仅是解读课文的两个重要角度,其实更是让文本与学生发生心灵共鸣的两个必要因素。在课文解读的时候关注到这两个必要元素,可以让课文解读乃至于教材解析的过程变得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庞冉.解读《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的两个核心环节[J].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6(3):34-37.
[2]高蓬洲.“轻松、亲切、活跃”,没错——读《(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的谈话环境》[J].语文教学之友,2005(12):32-33.
[3]王素勤.从《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榷议孔子的教学特色[J].中学教学参考,2013(34):55-55.
[4]邓芳芳.孔门教育叙事的特点及启示——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例[J].语文课内外.2019(33):6-7.
申远,湖南省永州市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