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阐释与教学转型

2021-08-27 02:07席晨冉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7期
关键词:小伙计长衫孔乙己

席晨冉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分析“苦人”形象

2.领悟主题,感知笑与零度叙事中的残酷

3.拓展阅读,体会鲁迅作品的时代超越性

【教学过程】

板块一:渺小与记忆——梳理课文情节

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曾经回忆,在先生所有的小说创作中,孔乙己是他最喜欢的一篇。但当我们预习过《孔乙己》这篇小说会发现,孔乙己并不是他的名字,而是绰号。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渺小到连名字都不曾被人记忆,但他的故事却依然为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说说看,读过这篇小说之后,你记住了孔乙己的什么?

【设计意图】在“记得”与“不记得”之间,快速梳理文本情节、唤醒学生对于文学形象的初步感受。迂腐的孔乙己,善良的孔乙己,贫穷的孔乙己,落魄的孔乙己,痛苦的孔乙己,诚信的孔乙己……一位苦苦挣扎的小人物的形象越发清晰了。

版块二:酒店与社会——咸亨酒店中的世态人情

读过这篇小说,我们会發现“酒”这个字无处不在。首先我们——来聚焦一家酒店,阅读小说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两个问题:

1.常来喝酒的酒客有哪几类?

2.他们喝酒的状态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短衣帮站着喝酒,是为了缓解疲劳;长衫帮坐着喝,确实为了消遣享乐。不同的喝酒状态折射出了不同的生活境遇,在初步对比之中,学生对不同等级人们的对立与状态,有了初步了解。

“我”是酒店里一个专管温酒的小伙计,面对这两类客人,我却没有资格招待他们,这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我因为“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可见长衫与短衫之间的差异不仅在于喝酒的状态,对待长衫主顾,要用心伺候、如履薄冰。但伺候短衣主顾时,却要偷工减料、借机欺压。但短衣帮对“我”也并不信任,在伺候他们时,常常要面对“严重监督”。通过这一问题,同学们对这两类人之间的差距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丰子恺先生曾为《孔乙己》创作一组小说插画,请用心观察图画中的场景设置和人物状态,思考咸亨酒店里呈现出人与人之间怎样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社会状况?

【设计意图】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中,两类人被曲尺形柜台完全分割,两类人的对比在漫画中更加直观,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晚清社会人与人之间等级对立、人心隔膜、不讲诚信、互不信任的状态。这与鲁迅《故乡》中,闰土的一声“老爷”让我感到的“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何其相似,酒店正是清末社会的真实缩影。

版块三:长衫与卑下——尴尬处境中的精神胜利

在这一群酒客之中,有一个人既不属于长衫帮,也为短衣帮的酒客所不容,他就是孔乙己。齐读孔乙己的第一次出场,边读边勾画批注孔乙己格格不入的独特之处?

【设计意图】孔乙己的第一次出场就折射出了他的生活轨迹。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折射出他欲上不能,欲下不甘;自命清高的心态;他的青白脸色,可见食不果腹、营养不良;他的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个年老落魄、时常受到欺凌的弱者形象跃然纸上;他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也让学生读出了他不修边幅、好吃懒做的性格弱点。而那满口教人半懂不懂的之乎者也,也让人看到了他的迂腐可笑。

相信读过孔乙己的第一次出场,大家一定会对他的长衫印象深刻。孔乙己完全可以脱去他的长衫,正式成为短衣帮的一员。为什么哪怕身上的长衫已经是又破又旧,孔乙己却依旧穿着呢?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深刻剖析的国民性格中的“精神胜利”,你认为他的行为与精神胜利有什么关联呢?

【补充材料】

长衫是孔乙己读书人身份的象征,是他精神的皈依,是他躲进去自以为安稳的龟壳,是他身上有伤可以自我疗救的凭借,是他所有痛苦的避难所。

他实际上连加入“短衣帮”的资格和本钱都没有,越受到嘲笑,就越渴望在“高人一等”的幻想中得到心理支撑和平衡。

【设计意图】“精神胜利”是鲁迅作品中的重要主题,将这一名词引入课堂,学生会对孔乙己形象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看到他精神世界中的幻想,在与后文现实世界冷遇的对比中,悲剧张力更加凸显。

板块四:美梦与幻灭——儿童世界中的冰冷碰壁

孔乙己在成人世界中处处碰壁,但他有没有一瞬间,会意识到事实上自己是一个孤独者和精神上的失败者呢?请同学们阅读孔乙己与“我”交流的片段,思考孔乙己有没有一瞬间,会意识到自己的“失败”。

【教学意图】在孔乙己与儿童的交流中,小伙计也对他冷漠无比,当他主动给孩子们茴香豆时,孩子们只是眼睛死死盯着茴香豆的盘子,当孩子们发现他没有茴香豆时,便在笑声中走远了,通过对儿童态度的缝隙,学生可以体会到儿童世界也与成年人的世界一样,充满功利与麻木,孔乙己的一声叹息,是他的精神在儿童世界无处皈依的幻灭,他从孩子们对他的态度中,明白了自己真实地位的卑下,他已成为社会所有人、乃至小孩子轻视、嘲笑、欺凌的对象。

从这个角度理解,孔乙己的叹息也是为了儿童世界的叹息、绝望与冷酷无情。小伙计认为孔乙己是“讨饭一样的人”,足以见到儿童世界也失去了童心与平等的意识。不仅如此,小伙计不愿写字的原因是“与掌柜的等级还很远”,他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是充满绝望的。

《孔乙己》为什么要从“我”这个小伙计的视角叙述呢?

【设计意图】小伙计现在虽“不吃人”,可言辞与眼光却近乎零度。用一个不谙世事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了孔乙己的凄惨遭遇,一个儿童都是如此冷漠,也足以见得社会的世态炎凉。因此孔乙己不仅是精神上的失败者,更是一个精神世界无处皈依的孤独者。

板块五:看与被看——快活空气中的深层悲哀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群体酒客短衣帮。请齐读这五句话,说说你认为哪一句话对孔乙己的伤害最大?

1.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2.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3.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4.“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5.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设计意图】酒客说的这五句话,句句指向孔乙己的“伤”和“疤”,我们研究一下“疤”字,疤:疮口或伤口长好后留下的痕迹。孔乙己有两处伤,一是被打的身体上的伤,一是连个秀才也没考取的心理上的伤。本来伤已结疤,可是这群人偏偏把他的痛点当笑点,反复揭疤,从外到内让他反复受伤、反复痛苦。

这群人在反复揭开伤疤的过程中,竟然感觉到“很快活”,文中他们的哪种神态最能够体现他们的快活?

请找出关于“笑”的具体语句,说说人们都是为什么而笑的?这种笑中有更深层次的悲哀吗?

【设计意图】他们的笑是“以乐写哀”,这里的“哀”不仅仅是孔乙己个人生活的悲哀,也是这个社会群体的悲哀。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样处于备受压迫的地位,同样可悲可怜。这是群体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板块六:大钱与铜钱——不同表述中的卑微人生

试着从人物的身份、地位等角度比较辨析这四个与酒钱有关的句子。

1.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

2.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3.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4.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设计意图】第一句“四文铜钱”是叙述者的认知,是正常的表述。第二句是孔乙己的认知,九文钱,对他而言是很多的,所以把九文“大钱”,一一排出来,既排给短衣帮看,也排给掌柜或小伙计看,有一种“我有现钱的自得炫耀”的心理。第三句也是孔乙己的认知。四文钱,只够温一碗酒,可是对于腿被打折、朝不保夕的孔乙己而言,四文钱是他的全部财产,也可能是最后财产,“摸”字,写出衣袋之瘪,动作之缓,时间之久,所以说“四文大钱”。第四句话是掌柜的认知。十九文钱,按说并不少,可是掌柜的只说“十九个钱”,是对他而言的小数字。但在孔乙己那里,十九个钱,是根本还不起的天文欠款。

十九个钱在掌柜那里并不算多,只有到过年过节算账时才想起来,想起十九个钱时,才想起孔乙己这个人。十九个钱很轻,但跟孔乙己相比,它又很重。它承载了孔乙己的自持与辛酸、卑微与良善、性格与神情和每况愈下的沉沦。

板块七:国民性与人性通恶——鲁迅作品的超越意义

在鲁迅的作品中,“看与被看”是一个常见的主题。

【补充材料】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起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地去了,一面还纷纷的品论着。(《祝福》)

“暴君的臣民,只愿暴政暴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玩赏,自己的本领只是‘幸免”。這种情感与行为,是看客们的共同特征:麻木、冷漠、残忍。(《暴君的臣民》)

“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夏瑜作为革命先驱者的崇高,在这一刻都化作了看客眼中的可笑。这些看客们“很像久饿的人见到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药》)

紧跟着又传来狗叫声和人喊声:“别放走它!”带着睡意的脸纷纷从小铺里探出来,不久木柴场门口就聚上一群人,像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一样。普洛诃尔把狗叫过来,带着它离开了木柴场。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变色龙》)

【设计意图】由《孔乙己》中“看与被看”的模式,牵引出鲁迅以及契诃夫的作品,能让学生感受到鲁迅所表现的并非“国民性”的问题,而是人性当中共通的恶的东西,这也是他的作品超越时代、超越民族之所在。

【教学反思】经典性是使得一部文学作品能够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但文学作品的经典性带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它有可能因政治立场、时代变迁、审美趣味的改变而呈现出不同的意义。在传统经典意义层面,鲁迅总与重大的思想和政治斗争相关联,他的作品成了“匕首”“投枪”,鲁迅成了民族的脊梁,代表着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获得了文学史上崇高的地位。但崇高的一个侧面则是“疏远”,当时代背景改变,把鲁迅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力量不再存在时,学生便认为鲁迅所关注的问题成为了历史,因而他们智慧把鲁迅当作一个只存在于特定年代中的“偶像”,而非现实生活中的“思想导师”和“行动楷模”。

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说,选录鲁迅作品应当首先考虑语文性和适切性,从中学语文教育和教学实际出发,更加关注中学语文教学本身。这提醒教师在教授鲁迅作品时,应当更深入地思考该如何联系新的时代精神来充分发掘鲁迅作品的深邃意义,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

鲁迅作品中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人应该多一点良善,对于社会中的不幸者,不是欺辱,而是感同身受。时隔近百年,给现在的孩子讲他的作品,要处理好这些距离问题。理解鲁迅的作品要把许多问题相对化,比如将主题不能片面地归结为国民性批判、科举制度批判等等。

我不太赞同还用“国民性”这种提法,鲁迅作品表现出来的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问题,而是人性当中共通的恶的东西,这也是他的作品超越时代、超越民族之所在。

文学是人与人情感的沟通,而不是疏离,应该深入浅出,将深刻的思想还原到鲜活的感性生命、感性世界。关于本课对学生的影响,在与一位同学聊天的过程中,我有了更深的体会,小A是一个来自重组家庭的孩子,在班级人际交往中常有彷徨无错的孤独感,面对初三的学习压力与班级不同学生的分化,在学习《孔乙己》时她找到共鸣和安慰。也许,在迷惑、遗憾和不安的自我封闭中,阅读鲁迅也许不失为一种自我精神修复的良好方式。

猜你喜欢
小伙计长衫孔乙己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被优待的驴子
一只蛐蛐一张犁
轻薄长衫
孔乙己(下)
孔乙己
周年庆之窘迫的老师们
一笔做了二十年的买卖
剁肉的哲学
蓝布长衫(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