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淑芬
夜幕下的三亚鹿回头海域,有星星点点的灯光在海面上跳跃。李秀保一身潜水服打扮,背上背着氧气瓶,站在海水轻拍的岸边,他深吸一口气,然后纵身一跃,往海里下潜而去。10米之下的海中,在手电荧光的照射下,一团团一簇簇的珊瑚礁千姿百态,犹如颗颗璀璨明珠展现在他的眼前。
初识珊瑚礁
1980年,李秀保出生于安徽省定远县的一户农民家庭。2003年春天,李秀保即将从安徽农业大学水专养殖毕业。大学四年,李秀保和老师经常出入海边养殖场,慢慢地,他从一个水产养殖小白逐渐变成水产养殖的行家里手。
经过反复考虑,他报考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黄晖教授的珊瑚礁生态学专业。想不到的是,李秀保选择的这门专业,竟然让他误打误撞地与珊瑚礁生态保护结上了缘分。
报到那天,李秀保忐忑地敲开了导师办公室的大门。想不到,平易近人的导师只对他提了一个要求:“你赶快先去学潜水,学习过后再说。”李秀保只好一头雾水地去报了名。
一个月后,李秀保兴冲冲地把潜水证递到了导师面前,导师二话不说当即带着他来到三亚鹿回头海域。
在导师的带领下,两人一前一后地潜水下到海里。正潜着,忽然一片五颜六色的珊瑚呈现在李秀保的眼前,方圆十几米宽的珊瑚像丛林一样连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海底“热带雨林”,蔚为壮观。珊瑚林中遍布龙虾、海参和海胆,还有各种各样的鱼儿在丛林中自由自在地游玩。
从海里上来后,导师对他说:“刚才你看到的就是被称为海底‘热带雨林的珊瑚礁,它吸引众多海洋生物聚集和栖息,不但保证着海洋生物多样性、遏制海底荒漠化,还供给人类大量食物资源,养活了世世代代的渔民。但是,这几年由于环境污染、加上全球气候变暖,还有过度捕捞等原因,已经对珊瑚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曾经绵延数百公里的珊瑚丛林,现在只剩下这十几米的珊瑚带,甚至有的已经很难再连成带了,我们现在不只是研究珊瑚礁的生态,还要尽力去保护它。”
导师说出的这个数字,让李秀保感到震惊,也让他心底油然升起一股责任感。“不能坐看海底的美丽消失殆尽。”他暗暗对自己说。李秀保一边学习,一边潜水去海里监测海水质量和珊瑚礁的生长情况。一年一百多次的下潜,也让李秀保逐渐爱上了这片珊瑚海。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当了一名老师。他一边教学,一边继续研究珊瑚。
有意识地,李秀保拉长了寻找珊瑚、考察珊瑚的距离范围。2006年,李秀保去了一趟西沙群岛。还没下潜之前,他就一路不停地轻声背诵《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越潜越深,慢慢地李秀保竟然发现了肾形真叶珊瑚,还有仿佛冒着泡的气泡珊瑚、千枝散开的海底柏柳珊瑚等珍稀珊瑚物种。一个又一个珍稀的珊瑚像宝藏一样真切地立在他的面前,那一瞬间,他惊呆了。
建造人工鱼礁
从西沙群岛考察回来后,发现的那些珍稀珊瑚给李秀保带来了思考:怎么去修复破碎的珊瑚礁盘,让濒危的珊瑚得到重生呢?
那天是周末,李秀保散步来到距离学校不远的郊区农田。自从上大学离家后,他就很少干农活了,他饶有兴致地站在农田上,看稻农手中抓一把谷种,向一块块整理好的田里均匀地抛撒。看着来回穿梭忙碌的稻农,忽然,他脑中灵光一闪:可不可以像育秧一样,人工种植珊瑚礁,然后在上面培育珊瑚呢?他一边走,一边打电话把自己的想法跟导师说了出来。想不到,他得到了导师的支持,并且让他先做一块试验礁。
李秀保拐去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然后又上网查询外国对珊瑚礁的修复方法,把一切准备好之后,他自己动手设计人工鱼礁图纸。只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李秀保就把图纸给设计出来。随后,他把自己的设计方案,递交给学校主管部门。
可是,听说李秀保的这个设计是用钢筋和铁网组合而成,会上有人担忧地说:“在海里放置钢筋和铁网,这样会不会破坏生态呢?”李秀保解释说:“用钢筋和铁网组合种植人工鱼礁,是因为过度捕捞,加上一年数十次的台风,还有海底流沙等多种因素,让随流而动的珊瑚幼虫很难依附着生存,想要快速地种植出珊瑚礁,在一定的时间里很难办到。而这种用钢筋铁骨和废弃渔船混搭出来的人工鱼礁,可以牢牢地扎进海底,珊瑚礁的主体是由腔肠动物珊瑚虫组成的,一旦珊瑚培育出来,礁也跟着自然生成,到那时这些钢筋铁网是可以撤除的。”
得到了支持,李秀保带领他的团队开始下海种植人工鱼礁。
在陆地上,两个人肩抬一根钢管是绰绰有余的事情。可是,当工作人员穿着潜水服、背上氧气瓶,拿着钢管潜水下海,那真是一件艰难的事,两人中使力不平衡,有一人就会被钢管拖下海中。有一次,李秀保差一点就被拖入深海中,幸好他及时调整身体,松开手上的钢管才没有发生危险。团队用一个月的时间,最后才把30平方米大小的铁架子在海中竖起来。
可是,事情并不总是按着李秀保预想的路子走。人工造礁,受不可预见的外力干扰,铁架子竟然被海水暗涌冲出固定的区域。李秀保带领团队只好重新来过。后来,经过多次的实验,他摸索出了一个新的方法;先在陆地上焊好铁架,然后用船拖到预定的海域,把铁架子吊进海里,这样省时又省力。
2011年,李秀保所在的学校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牧场团队与海南三亚蜈支洲岛合作,正式启动了我国首个热带“海洋牧场”项目。李秀保将“海洋牧场”中的人工鱼礁设计与珊瑚礁修复结合起来,研发出了珊瑚种植人工礁和黎族船型屋形珊瑚种植礁。李秀保还创新使用海南特有的火山岩来固定破碎化的珊瑚礁,亲和、自然的火山岩引来了珊瑚幼虫、珊瑚礁中鱼类的聚集。
恢复珊瑚礁生态
珊瑚礁的基础打好了,李秀保开始培育珊瑚苗了,他利用珊瑚的无性繁殖开展人工培育。先把珊瑚切成手指大小的断枝,经过实验培育后再附着到预定海域的人工礁体上。
与陆地植树造林相比,海底种珊瑚更加艰难。有一次,李秀保把珊瑚苗移植到海中的礁体上只有20天的光景,就遭遇了一次台风。台风前脚刚刚走,后脚李秀保就不顾同事的劝阻,他快速地穿上潜水服,下潜到海中查看移植的珊瑚苗,潜到预定海域看到无情的台风,把海中的珊瑚苗卷得无影无踪,一时难以接受的李秀保伏在礁体上不停地打抖。直到同事下潜来到他身边,才把李秀保劝回岸上。
第二天,天才蒙蒙亮,李秀保的身影又早早地出现在珊瑚苗圃场里,已经闷声不响地提前开工了,他似乎要把台风造成的损失抢救回来。
有一次,李秀保刚下潜进海,突然不知从哪里窜出来的一支快艇从他的头顶呼啸而过,慢一分钟快艇就擦到了他的头皮上。李秀保没有被吓住,十多年的海中考察,种植礁体,培育珊瑚苗,李秀保已经历了数不清的风浪,搁浅等危险,这些丝毫没有消减他要保护珊瑚礁生态环境的决心。
每个物种都有它的天敌,比如珊瑚的天敌就是长棘海星。长棘海星一个月之内就可以啃噬五个平方米的珊瑚。为了珊瑚苗能够安全的生长,李秀保和团队还建议当地政府部门每年发动渔民和潜水爱好者下海捕捉长棘海星,保护珊瑚。仅仅是2020年,在南海西沙海域就捕捉了6万多只长棘海星。
慢慢地,从开始种植人工礁体,到成功养育出80米长的珊瑚苗,移植超过10个种类共5000多株的珊瑚,10年時间已经过去。在李秀保和团队的努力下,一岁的珊瑚成活率超过了90%,修复珊瑚礁面积约一公顷,三亚蜈支洲岛海域的珊瑚覆盖率从之前不足15%上升到了23%。
多年的努力,国内的珊瑚保护的理念也在改变,从最初的慢慢摸索,对科学研判、举措得当,珊瑚的科研团队也从最初的几个发展到了30多个。李秀保说:“珊瑚就像一块块砖,不仅为海洋生物堆砌一座座栖息繁衍的家园,还可以促进海洋生态环境平衡。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员加入修复珊瑚的队伍中来,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责编/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