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培源
吴亮平说:“你现在有机会到前线去,你却不知道该不该要这个机会?可不要犯这样的错误!蒋介石企图消灭我们已有十几年了,这次他也不会成功的。你没有看到真正的红军就回去,那可不行!”斯诺听从了翻译吴亮平的劝告,踏上了前往红一方面军西征的前线——宁夏预旺。这一走也使得著名的《西行漫记》更加完整、更加丰实。
1936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关键性的一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带着当时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六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他是在中国西北“红区”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4个多月中,斯诺首先到了当时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即志丹县),和毛泽东同志进行长时间的对话,搜集了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的第一手资料。然后,经过长途跋涉,他到达了宁夏南部的预旺县,这已经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国民党中央部队剑拔弩张的前沿阵地了。最后他冒着炮火,重新返回保安,由保安顺利到了西安。当他回到北平时,正是西安事变爆发前夕。他在北平首先为英美报刊写了许多篇轰动一时的通讯报道,后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使用的书名是《西行漫记》)。
《红星照耀中国》一经出版,便畅销世界,至今成为经典。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形象在这本书里被真实地报道出来,是忠实描绘中国红军的第一本著作。书中,斯诺用近五分之一的篇幅记录了宁夏预旺县和驻扎在此的红军。斯诺在这里见到了彭德怀、徐海东,见到了红军,见到了这里的百姓,见到了红军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和战斗,告诉了世界为什么红军不可战胜。宁夏预旺这片土地也第一次通过一位西方记者为世人所知。
斯诺在红军西征前线采访了1个多月,主要地点都在今宁夏同心县境内,分别有预旺镇、下马关、红城水、吊堡子等地。85年后,我们随着《西行漫记》的描述、循着斯诺的足迹,走上了这片红星照耀的土地。
预旺,宁夏吴忠同心县下辖的一个乡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邑古镇,曾是扼控边塞的军事重镇,更是一座闻名暇迩的边贸集镇。预旺自古有“小商埠”“旱码头”之称。每逢集日,四面八方赶集的人们络绎不绝,古镇内人头攒动,并肩接踵,叫卖声声,热闹非凡。2017年,这里被命名为第七批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乡镇。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描述:“在甘肅和宁夏的山间和平原上骑马和步行了两个星期以后,我终于来到了预旺堡,那是宁夏南部的一个很大的有城墙的市镇,那时候是红军一方面军和司令员彭德怀的司令部所在地。”“这是一个古老的回民城市,居民约有四五百户,城墙用砖石砌成,颇为雄伟。城中有个清真寺,有自己的围墙,釉砖精美,丝毫无损。”
“我在宁夏和甘肃所看到的红军部队,住在窑洞里,富有地主原来的马厩里……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斯诺见到了彭德怀的司令部,“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彭德怀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吃的也很简单,伙食还是和部下一样。斯诺发现,红军普通士兵平均年龄是19岁,农民占红军的大部分,但“他们坚忍卓绝,任劳任怨,是无法打败的。”
当时军阀统治下的预旺县极度贫困,斯诺记录下他调查到的情况:“苛捐杂税和欠债累累迫使许多农民卖牛卖田……百分之七十的农民欠债,百分之六十的农民靠借粮糊口。”红军解放预旺后取消了一切税收欠债,很受农民拥护。这是斯诺到预旺镇时的情景。
如今,《西行漫记》中记录的城墙已不存在,只有钟鼓楼依然矗立在镇中心,在以钟鼓楼为中心辐射出去的几条街上,随处可见各类商铺在开门迎客,熙熙攘攘,不愧为“小商埠”之称。
在当时的预旺街道上,斯诺有这样的描述,“虽然政府军飞机常常在红军前线扔传单,悬赏五万到十万元要缉拿彭德怀,不论死擒活捉,但是他的司令部门外只有一个哨兵站岗,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彭德怀对自己身处环境安全性的自信,充分诠释了红军深得民心,是一支真正的劳苦大众的队伍。现在的预旺街道规整干净,早已没了当年的紧张气氛,有的只是富足祥和的景象。
1936年6月,西征红军到达预旺,先后成立了预旺县苏维埃政府和我国第一个县级少数民族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当地雇农马和福(家住预旺南塬村)担任自治政府主席和县游击大队队长。当时,红军总指挥部就设在城隍庙内,彭德怀住在庙内的城隍殿,后寝宫住着医护人员,两边侧殿均住伤员。斯诺和医生乔治·海德姆在预旺城东门外受到彭德怀、刘晓、李富春、聂荣臻、左权、邓小平、陈赓、杨勇、杨得志、肖华、朱瑞等红军高级将领的热烈欢迎。彭德怀在城隍庙大殿为斯诺和海德姆接风,他们在那里居住数月。当时,还在红一军团二师师部驻地王家堡子(今南塬村)南峁上召开了盛大的军民联欢会,热烈欢迎斯诺和海德姆的到来。
抗日烽火熊熊燃烧,红军在所到之处写下了革命口号。在城隍庙前、后正殿和东、西侧殿墙壁上留下几十处革命标语,如“红军是工人、农人的军队”“欢迎回民群众来当红军”“发展回民教育,红军不侵犯回民的利益”“抗日国民革命军不该进攻抗日红军,联俄联共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
建国后,预旺城隍庙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斯诺在预旺也为红军留下了不少具有历史意义的光辉影像:彭德怀立马于鼓楼下的英姿,彭德怀、聂荣臻、陈赓、左权在城隍庙墙壁下的合影,南峁万人军民大会的盛况。
现在的预旺镇矗立有红军西征纪念碑。它是2001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所建。纪念碑总占地面积1公顷,正面主题词“红军西征紀念碑”,是当年西征到过预旺的老红军,原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写。碑身底座宽3.6米、高19.36米,寓意1936年红军西征到达预旺。碑基座边长20.2米,寓意2002年建成。设九级台阶,寓意红色文化,源源流长。
受十五兵团司令徐海东的邀请,斯诺还前往了下马关、红城水等地。“有三天之久,每天下午和晚上好几个钟头,我一直和徐海东和他的部下提出关于他们个人历史、他们军队、前鄂豫皖苏区——共产党叫做鄂豫皖苏维埃共和国的斗争、他们目前在西北的情况等问题。”现在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下马关古城,在城楼旧址上,青色的城砖间长出了荒草,在夕阳中摇曳,让人遥想当年在这里久谈的身影。斯诺在这里了解了中国的战争、民族问题和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以及红军在当地所受到的拥护。
时光飞逝,当年的谈话内容中的理想已然变成现实。在几代共产党人的努力下,在勤劳的同心人民的戮力奋斗下,这里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变,不但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也实现了生活的富裕富足。
85年前,在预旺的土城墙上,斯诺用相机定格了19岁小号手谢立全吹响革命号角的身影。这身影让世界认识了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人,嘹亮奋进的号角声回荡至今,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年轻的共产党人,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奋进。
这片土地有幸被红星照耀,这片土地因红星照耀而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