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斌,丁德孝,黄 萌,谢东旭
(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产业的核心构成要素,是推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旅游景区实践发展涉及要素多,研究内容广泛,是我国旅游理论发展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经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发现,含关键词“旅游景区”的研究文献共有22 721条,可见我国旅游景区研究内容丰富,成果丰硕.然而,进一步检索“旅游景区综述”发现,仅有关于“景区旅游心理容量”“景区旅游流调控”“景区经营权转让”等主题的几篇研究,缺乏对旅游景区研究文献的总体综述和系统性总结.
十四五开展之际,我国旅游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旅游景区发展模式亟待转型升级,旅游景区研究亟待拓展和深化,从总体视角对我国旅游景区总体研究进行梳理归纳显得迫切和必要,有鉴于此,本文应用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旅游景区研究热点及趋势开展研究,旨在把握其研究阶段特征及探讨未来发展趋势.
文献知识图谱可视化科学计量分析方法已经成了国内外各学科进行文献综述研究、了解学科前沿的重要方法[1],基于该科学计量方法的分析软件主要有Citespace、Histcite等,其中Citespace是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陈超美研发的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软件[2],近些年被国内学者应用到多个领域的可视化计量分析[3],但在旅游景区领域的研究还不多见.为了进一步促进国内旅游景区研究的发展,对景区研究理论进行阶段性地分析总结,以便于了解现阶段学科发展特性及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应用Citespace软件中的作者共现、机构共现、关键词聚类、突现分析等图谱绘制及可视化分析功能,来对国内旅游景区研究的特征、热点及趋势进行计量分析.文中数据采用CiteSpace.5.6.R3版本工具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数据源自中国学术期刊(CNKI)数据库中的中文核心、CSSCI、CSCD等收录期刊.根据官方发布的《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可知,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具有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4],包含多种类型的旅游区.为避免造成研究的文献缺漏,本文结合国家标准定义及类型划分,对文献检索条件进行了处理.检索条件包含主题词“景区”或含“风景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度假区”“博物馆”“地质公园”等词条,选取中文核心期刊、CSSCI、CSCD作为来源期刊,最终得到检索结果6573条,其中数据时间跨度从1992年1月至2020年4月.经过二次阅读去除非论文类型文献及不相干主题文献,再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去重,最终得到有效数据4805条.设定参数为:时间跨度设置为1992—2020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a,选择标准设置阈值(c,cc,ccv)1,1,20;2,2,20;2,2,20或TopN=30,其余参数默认.对“keyword”网络节点进行共现分析,并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
为准确把握我国旅游景区研究发文的总体特征,通过文献可视化分析,得到研究发文的时间演化进程图谱(见图1).
图1 1992—2020年旅游景区研究文献时间分布
由图1所示,基于发文数量及增速特征,可以将该领域研究发文情况大体归纳成4个阶段:
(1)缓慢起步期(1992—199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开始步入正轨,但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旅游业还未形成足够的产业影响力,景区开发建设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因而这一时期对旅游景区研究较少.
(2)加速发展期(1998—2003年).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旅游业确定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1999年,《旅游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颁布,标志着我国旅游景区进入到了产业规范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同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999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1999年11月)等研究机构的相继挂牌成立,对旅游业及旅游景区的研究起到了加速推进的作用.
(3)高速发展期(2003—2011年).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到1000美元以上,国民出现了出国旅游动机.2004年,我国出境旅游市场开始突破式发展,旅游景区研究数量开始向上高速攀升.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增速迟滞,相关研究出现小幅回落.2008年6月,在原国家旅游局批准下中国旅游研究院挂牌成立.2009年,为提振经济士气,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进一步促进了旅游景区研究的发展.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年旅游景区相关研究文献数量达到最高峰.
(4)回落平稳期(2011—2020年).2012年后,旅游景区研究进入回落期,但总体波动不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建设总体布局,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模式从粗放式发展开始向更高质量、标准化发展,景区研究热潮也渐趋回落.2013—2019年期间,国务院连续每年出台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性政策文件,对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完善旅游景区服务设施、优化旅游消费环境、促进旅游业投融资等热点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指导.同时,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旅游”“全域旅游”“文化+旅游”“智慧+旅游”等新业态不断涌现.该背景之下,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景区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面临新的界定与要求,而旅游景区研究也早已步入新的时代语境之中.
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发文作者共现分析,得到知识图谱(见图2).
图2 1992—2020年旅游景区研究发文作者合作图谱
图谱数据显示网络节点N=1970,网络连接E=1943,网络密度density=0.001,各节点分布总体分散,连线局部密集,且高发文核心节点间距离分散,仅少部分联系紧密.从图谱总体特征上来看,在旅游景区研究中,学者间的合作整体来说较为分散.虽然存在学者团体局部集中,但只有少部分学术团体间的合作是紧密的且研究成果是密集高产的,大部分学者学术合作以小团体分别进行研究且产量不高,但也存在少数高产核心.
从发文群体来看,呈现“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的特点.在发文频次最高的前10位学者中(见表1),陆林和张捷是排名最靠前的两位学者,分别是29和27次,且围绕2人形成了密集的学者合作团体,因而可知在以该两位学者为核心的研究合作更为紧密,研究产出更有优势.孙根年、马耀峰、保继刚等核心学者发文频次均在25次及以下,且学者间无明显合作关联,可知大多数学者间的研究是分散的,在缺乏合作的情况下发文数量也相应要少于合作密集的学者团队.从研究领域来看,核心节点分散表明旅游景区研究领域广泛且存在多个代表性学者(团体).在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领域以陆林、张捷和黄震方为代表,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领域以孙根年为代表,在旅游客流时空分异领域以马耀峰、任佩瑜为代表,在景区社区参与研究领域以保继刚为代表,在旅游资源价值评估领域以李陇堂为代表,在国家地质公园开发研究领域以胡炜霞为代表,在旅游景区解说系统领域以张建国为代表.从研究地域上看,核心高产作者分布区域东部以江苏、广东、浙江为主,中部以安徽、山西为主,西部以陕西、宁夏、四川为主.其中,江苏和陕西都出现了2次,表明两地有密集的高产作者分布,同时东西部省份最多,表明东西部地区是我国旅游景区研究核心高产学者群体的聚集性区域,这与东部经济优势、西部资源优势具有正向关联性.
表1 1992—2020年旅游景区研究发文数量排名前10的作者
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发文机构合作分析,得到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
图3 1992—2020年旅游景区研究机构合作图谱
图谱数据显示网络节点N=425,网络连接E=232,网络密度density=0.0026,节点数相当于连接数两倍,说明发文机构总体上存在合作关系,但网络密度值小,表明发文机构间的合作联系不够紧密,研究机构之间加强合作的空间还很大.在此,文章主要分析发文数量排名前十的研究机构合作情况(见表2).
表2 1992—2020年旅游景区研究发文数量排名前10机构
首先,从机构发文数量来看,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前三名发文机构,发文数量分别是103、63、53篇,占到前十名研究机构发文总量的53.68%,说明这三所研究机构是旅游景区研究最高产的主力军,其余机构发文数量则都在50篇次以下.
其次,从机构分布地域来看,北京2所,江苏2所,四川2所,陕西、安徽、湖南、湖北各1所.北京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大量的名胜古迹,同时国家政策倾斜、地区经济发达、科研力量雄厚等都是该地区研究机构密布高产的原因.江苏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地带,经济实力强盛,区域旅游资源丰富,且区内有多所985、211高校,因而研究机构更为聚集.四川大学是西南地区代表性的985重点高校,拥有强大的科研实力,2所研究机构均为四川大学二级单位.
最后,从机构合作关系上来看,发文最多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同前十的其他研究机构间没有合作联系,一定程度上与其西部地缘位置有关.发文第二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等多所研究机构有明显合作关系.发文第三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同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等有合作关系.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还同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有合作往来.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与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有合作联系.
关键词聚类是将所有对同一关键词产生共引关系的文献进行聚类共现,代表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涌向某一特定研究主题时所出现的研究热点现象.首先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关键词在经过LLR对数似然率算法(Log-likelihood Ration)处理后,最终得到了7个关键词聚类标签(见图4).
图4 1992—2020年旅游景区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
如图4所示,首先,关键词聚类依次包括#0旅游景区、#1旅游业、#2生态旅游、#3空间结构、#4旅游地、#5游客满意度、#6世界之窗,轮廓值分别为0.695、0.870、0.766、0.833、0.829、0.644、0.839(见表3).一般认为以0.5为阈值,轮廓值越大,则聚类内部相似性越强,聚类结构越合理,可知旅游景区研究关键词聚类结构理想.其次,关键词聚类图谱共有节点305个,连线数1071条,网络密度为0.0231,关键词间的连线较为密集,且聚类重叠区域面积大,这说明了各聚类间的关联度高、聚类分布集中.因此,这些聚类可以归纳成三种主题类型:
表3 1992—2020年旅游景区研究关键词聚类
(1)关注景区开发管理问题(#3、#4、#6).景区经营离不开内外部环境,关注景区空间结构、景区内部建设、景区组织管理等议题,有助于实现景区景点设施布局优化、区域旅游资源合理利用、景区管理绩效提升等目标.聚类#3的标题是“空间结构”,包括子聚类“A级景区”等.研究热点从研究对象来看,包括A级旅游景区、红色旅游景区、沙漠景区、水利风景区、森林景区等;从研究内容来看,包括景区空间结构分形、景区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景区空间结构时空演变、景区空间可达性、景区资源赋存情况等;从研究区域层级及类型来看,包括国家级、省域级、市域级、县域级和区域级旅游圈层(经济地带)等[5-9].聚类#4的标题是“旅游地”,包括子聚类“景点”等.“旅游地”通常指“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10],旅游目的地作为一个空间复合体,其空间范围有大有小,大到国家城市,小到景区村落[11].研究热点集中在:景区服务管理[12]、景区品牌形象[13]、景区信息化建设[14]、景区合作营销[15]等方面.聚类#6标题为“世界之窗”,子聚类包括“锦绣中华、企业管理”等.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掀起了一股开发建造主题公园的浪潮,其中以“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构成的华侨城主题公园群最具代表性.但早期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大部分国内主题公园经营不善,在此背景下华侨城主题公园群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在逆势中保持盈利,成了当时国内主题公园经营管理的研究热点[16].
(2)探讨景区客源管理问题(#1、#5).景区发展和维护依赖游客带来的经济收入,探讨景区客源市场结构和游客满意度等问题,有利于景区制定精准的产品开发和营销策略,提高景区游客服务及管理水平.聚类#1标题为“旅游业”,子聚类包括“客源市场”等.按照市场规律,客源市场是旅游业与旅游景区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因而是产业发展中必然讨论的热点议题.景区客源市场研究内涵主要涉及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特征、旅游流时空特征、游客行为特征等.其中,景区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特征分析主要包括客源市场的空间分布、等级划分、距离演变、人口特征等内容[17-18];景区旅游流时空特征分析主要包括不同尺度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密度、旅游流轨迹、旅游客流预测等内容[17,19-21];景区游客行为特征主要包括游客决策行为、旅游消费行为、游客时空行为、游客满意度等内容[18,22-23].聚类#5的标题是“游客满意度”,子聚类包括“影响因素”等.游客满意度来自服务管理领域的顾客满意度理论,涉及游客消费行为和旅游目的地服务管理[24].游客满意度研究热点集中在:景区游客满意度测评体系[25]、景区游客满意度影响机理[26]、景区游客满意度与重游行为[27]等方面.
(3)探究特殊类型景区的发展问题(#0、#2).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带有独特的政治脱贫任务,与三农问题的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密切关联性.生态旅游是推动我国旅游高质量发展,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建设布局的重要内容.因此,乡村旅游景区、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问题是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性议题.聚类#0标题为“旅游景区”,子聚类包括“乡村旅游”等.乡村旅游景区研究热点集中在:乡村旅游景区生态开发与保护[28]、乡村旅游景区空间结构[29]、乡村旅游游客感知[30]、乡村旅游景区发展模式[31]、乡村旅游精准扶贫[32]、乡村旅游产权与投融资[33]等方面.聚类#2标题为“生态旅游”,子聚类包括“地质公园”“风景园林”等.生态旅游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是一种能满足旅游者需求,保证当地居民经济利益,以保护生态完整性和平衡性为原则底线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理念或形式[34].研究热点集中在:生态旅游景区环境容量[35]、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36]、生态旅游景区环境质量[37]、生态旅游者[38]、生态旅游区居民[39]等方面.
关键词共引的频次突然在一定时期内急速增长,表明该关键词所代表的领域成了该时期内的研究热点,时间最近的热点可反映本领域的研究趋势.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了关键词突现分析,得到最强共引突现的关键词共67个.在前15个突现词中4个突现强度最强、结束年份最晚的关键词分别为“全域旅游”“空间分布”“乡村旅游”“智慧旅游”,反映我国旅游景区研究的最新趋势(见表4).
表4 1992—2020年旅游景区研究关键词突现
(1)“全域旅游”突现强度最大,起始年份是2017年,表明从该年开始相关研究迅速激增.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要求转变传统景点旅游,加快发展全域旅游模式.“全域旅游”首次作为国家产业发展的“五年”战略计划被提出,时间与关键词突现的起始年份刚好衔接.2017年全国人大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及“全域旅游”,2018年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文旅部完成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在中央政府政策指引下全域旅游持续推进并成为各级政府的经济工作重点,针对全域旅游展开的前沿研究具有必然性.目前研究仍处于全域旅游基础理论的夯实阶段,多基于全域旅游视角对生态旅游[40]、供给侧结构性改革[41]、乡村旅游[42]等主题展开的研究,定量研究较少且主要以空间分析为主,如景区周边环境空间演变[43]、市域旅游流空间网络结构[44]等.目前,全域旅游的理论体系仍亟待完善,未来研究将会在继续夯实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应用性研究探索.通过深入剖析全域空间范畴内各类要素间的内在关系、影响机制及优化路径,为全域旅游科学规划、区域要素合理流动、总体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指导.
(2)“空间分布”是突现强度第二的关键词,起始年份为2015年.旅游空间作为旅游活动的物质载体,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通过对旅游空间结构要素的优化调节,可以实现区域旅游最佳发展状态[45].旅游景区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分析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46].随着我国旅游空间系统理论和空间分析方法的不断成熟,在旅游景区空间研究上,以围绕不同类型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及发展模式的研究为主[47-48];在旅游流空间研究上,以结合现代信息化手段的旅游流空间流向与流量分布研究为主.基于信息化的旅游流空间分布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视角[49],景区网络关注度对景区营销等工作具有重要作用[50].未来研究将会紧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研究数据获取的精度和准度,建立旅游景区空间优化系统模型,推动旅游空间分析在景区经营管理中的实际运用.
(3)“乡村旅游”突现持续时间最长,起始年份是2012年.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建设总体布局,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在旅游发展作用下,乡村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连接,形成了一套以旅游发展为基础的景域社会-生态系统[51].分析系统内部运行的动力机制和各要素间的影响机理对减缓旅游负面影响,推动景区提质升级,提高农户生计水平,应对景区脆弱性具有重大意义[52].《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2015)相继提出实施乡村旅游景区提升计划、营建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名镇等的指导要求.乡村景区景观营造与功能规划[53]、乡村景区利益博弈与分配[54]、乡村景区绿色发展[55]等成了协调乡村旅游景区开发与保护,构建良性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议题.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致力构建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田园综合体等新模式.不同学者对乡村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显示,乡村旅游景区游客网络关注与景区吸引力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特征上呈现集聚性和等级性特点,表明集聚性发展战略是未来乡村旅游景区的主要发展方向[56].此外,高等级景区和主城区范围内的乡村旅游景区(点)分布高度聚集[57],依托于高等级景区等区域的乡村旅游景区共生发展模式[58],已然成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深化多产业交叉融合,打造村域田园综合体,推进乡村景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未来研究将会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总体部署,基于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构建,深入探讨乡村旅游业态融合发展模式、乡村景区高质量管理、农户生计与产业扶贫机制、景域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议题.
(4)“智慧旅游”突现的起始年份是2014年.2014年,原国家旅游局将该年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智慧旅游年”[59],标志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旅游全产业链中即将进行深度开发与广泛运用.“智慧旅游”战略包括智慧景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酒店等[60],围绕智慧景区主题的研究内容包括:景区智慧旅游项目选址布局[61]、景区智慧旅游管理网络服务平台建设[62]、景区智慧旅游框架体系构建[63]等.结合未来信息技术和全域旅游发展的背景趋势,智慧景区研究将会继续加强5G技术、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不断深化景区平台服务管理智能性和外部发展联动性的研究.
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1992—2020年中国旅游景区研究做了文献计量分析,主要结论有:
(1)就发文时间分布特征来看,文献时间分布总体呈上升趋势,经历了缓慢起步期(1992—1998)、加速发展期(1998—2003年)、高速发展期(2003—2011年)、回落平稳期(2011—2020年)等四个阶段.
(2)就发文作者合作分析来看,学者间的合作整体较为分散,发文群体呈现出“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的特点.旅游景区研究领域广泛且存在多个代表性学者(团体).东西部地区是我国旅游景区研究核心高产学者群体的聚集性区域.
(3)就发文机构合作分析来看,发文机构间的合作联系不够紧密,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高校与科研院所是旅游景区研究的主力军,且发文机构集中分布在经济条件好、科研水平高、旅游资源条件丰富的地区,发文机构间的跨区域合作仍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
(4)就旅游景区研究热点来看,通过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7个聚类#0旅游景区、#1旅游业、#2生态旅游、#3空间结构、#4旅游地、#5游客满意度、#6世界之窗.旅游景区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景区开发管理、景区客源管理、特殊类型景区发展3个主题,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生态旅游、空间结构、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主题公园7个方面.
(5)就旅游景区研究趋势来看,通过关键词:突现分析,得到4个突现性最强、时效性最新的关键词“全域旅游”“空间分布”“乡村旅游”“智慧旅游”;我国旅游景区研究趋势主要围绕全域旅游、空间分布、乡村旅游、智慧旅游4个方向.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旅游及景区发展面临历史新机遇和市场新挑战,在审视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和遵循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围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智慧旅游等重大命题,对旅游景区研究的视角、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化拓展.
从旅游景区研究视角来看,要立足全域旅游发展的大背景,结合智慧旅游发展的大趋势,顺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大潮流,依据不同主题在相应宏观视角下探讨不同类型旅游景区发展的未来方向,注重分析旅游景区研究的空间性特征,深入研究影响旅游景区规划开发、经营管理的空间规律和内在机制,系统总结旅游景区发展的一般路径模式,重视发展以旅游景区核心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实证研究.
从旅游景区研究内容来看,要趋向推动全域范围内以旅游景区为核心的旅游产业要素全方位、适宜性、可持续、智能化发展,不断完善新阶段、新语境之下的旅游景区研究理论体系的发展构建,从概念内涵、研究方法、驱动机制、影响机理、路径优化等方面总结归纳旅游景区的动态变化.要注重全域旅游背景下旅游景区功能定位、协同发展、时空分异等方面的实证研究.注重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乡村旅游景区扶贫机制、驱动机制、可持续生计、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实例研究.注重智慧旅游背景下智慧景区平台创建、景区运营管理智能化(如服务监测、安全预警等)、景区客流预测调控等方面的应用型研究.
从旅游景区研究方法来看,旅游景区研究要注重多学科方法的混合应用,未来研究需延续旅游景区跨学科研究思维,在现有基础上注重多学科的融合,促进现代科学技术与旅游景区发展的立体融合,推动未来旅游景区智能化、全域性发展.同时,注重多元混合方法的研究应用,掌握互联网大数据的使用分析,推动新时期我国旅游景区研究由单一视角到多元维度、问题分析到理论构建的不断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