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贤慧,丁 杰,黄金凤,熊启军
(湖北文理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湖北 襄阳44105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李克强总理在2014-09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倡导。随后,在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的领导下,各地高校纷纷响应,大学生双创园雨后春笋般诞生,且发展态势如火如荼。双创园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聚集平台、载体,在孵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过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鄂西北四所高校创业园的建设虽已初具规模,但由于各校的双创园起步时间有早晚之分、规模有大小之别、投入和产出也各不相同,在建设和运行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双创园如何稳步、健康、可持续地的运行和发展是当下要解决的紧要问题。
鄂西北有四所省属公办高校,各校以其独特地理位置以及优势的学科为基础,以建设投入和团队合作为半径,描绘出了具有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蓝图。通过各校网站提供的相关信息[1-4],对他们建园以来取得的荣誉、双创明星进行对照列表,如表1所示。
表1 鄂西北四校双创园建设成效对照表
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各双创园紧密依托本校特色专业、地区优势产业,针对性地开展双创教育和实践,获得了不少荣誉,取得了具有一定影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地方高校创业园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3.1.1 开展双创活动调查
采用纸质问卷的方式对四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双创信息调查。随机分别选取四所高校的300名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调查的时间从2020-11-01—2020-12-15,共发放调查问卷1 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 166份,有效回收率为97.2%。
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创新创业概念的认知、对创新创业的看法、是否有创业打算、是否有参加创新创业类活动、参加创新创业类活动的目的、对校内的双创基地了解程度、大学生创新创业应该具备的能力、对学校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期望等。对调查结果经过整理、归类、统计得到如图1所示的对比图。
图1 双创认知调查数据统计图
3.1.2 对创业失败者的调查
对各校调查对象中曾有创业失败经历的284名学生进行了二次回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导致创新创业失败的因素主要有软硬件配套设施不完善、创业困惑和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排解、缺乏创业资金、缺乏家庭的支持、创业和专业学习不能兼顾、缺少创业合作伙伴。这六方面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
图2 双创失败因素统计图
从前面调查所得的数据以及身临其境的感受,可以看出现今的高校大学生双创园存在下述问题。
3.2.1 双创观念和知识匮乏
调查发现,79.3%的学生受到家庭和自身认知的影响,在就业和创业两者之间抉择时更倾向于前者;71.2%的学生对创业的定位存在偏差,在曾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设计大赛活动的学生中,68.8%成学生只是单纯为了奖金、奖项、创新学分而参与活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创新创业的意愿。部分学校虽开设了双创课程,但只是作为选修课、只是为了增设创新学分,因而学时少、教学内容零散,没有完整的创新创业知识结构,或者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际案例,只是通过单纯的说教,没有思维碰撞或创新火花。
3.2.2 资金支持不足
大学生还未真正步入社会,创新创业受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譬如: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补贴或赞助,所能筹集的资金十分有限,因而部分学生即使有很好的创新创业点子,却由于无启动资金资助而导致创业胎死腹中;大部分学校对双创园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场地建设,而配套软硬件设施并不完善,且在双创制度建设、国家政策的落实上明显不足。
3.2.3 企业与双创园的合作不畅
校企合作是“双创园-学校-企业”互利共赢的一种创业模式,国家鼓励企业以各种形式参与人才培养、项目孵化、创新创业等,但效果不甚显著。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创业项目处于初步阶段,难以形成完备、成熟的创业方案,创业投资风险性高、效益小、收益慢,难以获得风险投资公司的青睐;另一方面,创业团队、学校、企业三者的沟通少或沟通不畅,导致即使有新颖、效益前景好的项目也赶不上市场经济的时效。
3.2.4 创业方向陈旧,缺乏新颖项目
大学生虽积累了一些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不足,特别是没有进行市场深度调研,造成对市场需求了解不够,再加上创业团队管理知识和技能不足,导致创业方向错误、项目服务面窄等,从而造成不可持续发展。原因在于没有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没有紧盯市场需求,造成创业项目技术含量不高、缺乏科技感、没有发展潜力,无法顺利完成孵化。根据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针对社会创业人才、“一带一路”创新创业人才以及区域创新创业人才这三方面关键的创新创业人才研究的人涉足较少[5]。
3.2.5 存在创业心理问题
学生创业心理问题是决定大学生创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萌芽阶段、规划期、探索期,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尤其对于那些决心“自我决定生活方式”的创业者或是潜在创业者,都需要积累相应的心理资本[6]。心理资本指的是一些会影响学生生产力的心理特征。创业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情况:缺乏毅力和韧性、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创业过程仓促冲动、缺乏方向感和目标、创业信心不足、承受能力差等。
4.1.1 建立“两性”双创教学模式
即是建立普惠性的基础创业教育和梯度性提高创业教育。
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课堂进行系统规划并纳入大学生必修课程,从基础普及走向系统培养。基础双创教育以普及创业理论知识为主,旨在让学生了解目前就业形势、创业现状、政策;梯度提高性创业教育侧重于不同专业、不同阶段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依据不同类型高校办学理念和学科特色,以培养精通专业知识和具备创业能力为主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模式的实施路径[7]。
4.1.2 实施真实案例教学和模拟创业
课堂的理论知识大多枯燥乏味,教学团队紧扣创新创业热点,将理论知识与真实案例分析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亦可邀请成功创业者分享创业历程和实践经验,带动学生的创业热情。课程考核模式改为模拟创业,激发学生奇思妙想的创业新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创业方案进行风险预估以及进一步的指导与完善。
4.1.3 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
扩充创业教育资源。学生可通过网络对创业资料进行收集、汇总、分析,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创新创业知识资源,实现借鉴和共享;线下邀请成功的创业者开展校内讲座,学生与企业家、创业者面对面零距离接触。高校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创业活动,将线上理论资源有针对性的融入线下实践中,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融合。
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缺乏创业经验,项目运作可能会面临企业生存危机。首先,职能部门对创业初级阶段的学生进行SYB创业培训,使其掌握相应创业技能,平和创业心态,以此来增强创业项目抗风险能力;其次,学校应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和创业者,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积极指导学生规避创业风险,并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提出解决思路,避免造成二次损失;最后,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和社会资源,凝聚一批具有丰富创业和经营管理经验的社会人士,采取聘任客座教授或兼职讲师等形式形成一种稳定的、在校园里常设创业讲坛的机制[8]。
各级职能部门不应只将创新创业政策停留在纸质层面,应该开展服务上门和个性化服务,即结合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特色和需求,对其进行量身定做创新创业帮扶,从而构建服务化的创新创业外部生态。
高校需利用学科以及地域优势,对本校的创业园进行合理定位,打造品牌,吸引社会资本。例如,发挥好湖北文理学院与隆中风景区旅游产业优势、湖北医药学院的医药专业与地域优势、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的汽车专业优势等。
高校内部应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跨行业合作创业,在创业过程中融合专业优势,例如,教育专业、数字媒体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结合。
各高校都拥有自己的地域优势、特色学科等,建立和加强各高校双创园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互利合作、强强联合,势必会激励和促进各双创园区的发展。四所高校可建立鄂西北创业园网络平台,定期举办内部联谊会或交流沙龙,进行理论、实践或专题案例研讨,共享资源、形成良性生态圈[8]。譬如,“汉江大学联盟”就是一个很好沟通、合作的桥梁。
双创活动应该紧扣专业特色、学校特色,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引导、指导,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凝聚学生思维活跃、学校倾力支持、企业需求和投入,才能让创新创业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