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皖南

2021-08-26 05:11赵焰
安徽文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皖南江南

赵焰

在我的感觉中,江南就是一幅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天辽地阔、山水邈远、烟云四合、石壁耸峙、云雾缥缈、清风徐拂、万物纯净、青山如黛、水波不兴、高崖深壑、幽蹊细路、沙草湿地、茂林修竹、柳浪渔家、平沙落雁、渔歌唱晚……这一系列的景象,不仅有着氤氲漫漶的静美感,还有着音乐般的旋律和节奏。江南,有一江春水,有小桥流水,有桃花流水,有潆洄溪水。有溪水的地方,就有白鹭栖息、野鸭凫水、野草丛生、繁花开放;坡岸上有高士席地,石阶下有野舟自横。河流,一直像是流淌的万年古树:每一根枝丫,就是一个古镇;每一片叶子,就是一个村庄;每一枚果子,就是一个家庭……凡有流水的地方,一定就有古桥。有的古桥并不太古,可是葳蕤的爬山虎,将桥孔遮得严严实实,里面不时飞出一两只翠鸟,鸟声呢喃,像是复述古老的歌谣。古桥不远处,常常有片树林,有的是柳树林,有的是银杏林,有的是香樟林。经常会有上百年的老树骄傲地屹立,几个人都抱不过来,更谈不上撼动它。风起处,树木摇曳生姿,让人感觉到老树并不老,依旧年轻有活力。进村口的沿途上,经常会见到高大庄严的牌坊,一本正经着脸,站在跷上睃巡着田野。旁边的田畦里,收割过的稻秸秆上,到处都是麻雀在叽叽喳喳。燕子转瞬飞过,常常从浓到淡,从淡到无,像是水墨的线条。进了村落之后,家家都是粉墙黛瓦、炊烟缭绕……

江南如此之美,让一切文字都失去了神采。如果化繁为简,最形象的句子,就是南朝文学家丘迟脍炙人口的十六个字:“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顾恺之有次从会稽回来,人们问他那里的山川景色,得到的回答是:“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如果觉得还不够的话,同时代另一个文学家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可以作为补充:“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顾恺之和陶弘景的景语,完全就是后世山水画的画面。更为险峻,也更有诗意的,是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个对偶,是江南的绝唱。

江南,最初是地理概念。汉之前,江南是以战国之前的楚地和吴地为背景,指的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南方地区。唐之时,设立了江南道,这是地方监察区域概念,不是行政区域概念,设置的目的,是对大片江南地区进行巡察和监督。后来,江南道又分化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两部分。明朝起,将其中一部分地区,改为行政区域的南直隶省,清初又将之改为江南省。,虽然存在着某种争议,可是江南大致的范围包括现在属于江苏的南京、苏州、扬州、常州、镇江,上海的全部,属于浙江的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属于安徽的芜湖、马鞍山、徽州、宣城、池州、铜陵等地,甚至包括福建、江西,以及湖南、湖北以及四川东南部、贵州东北部一些地区。

江南,是“枯藤,老树,昏鸦”,也是“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是优美的,是富庶的,是才华的,是文化的,是雅致的,是匠心的,是婉约的,是隐逸的,是情趣的。江南,是鱼米之乡,是吴侬软语,是梅子黄时雨,是舢板和乌篷船,是河畔的村落,巨伞般古银杏上的白鹭蹁跹;是皱漏瘦透的纲石,是青莲藕与糯米圆子,是栀子花茉莉花白玉兰;是刀鱼鲥鱼河豚“三鲜”,是绿茶红茶白茶;是翠竹、芦苇、垂柳、月亭、石桥、水口、园林、湖泊、绍兴酒、龙井茶、乌篷船、蓑笠翁、油纸伞、梅干菜、咸鸭蛋、黄泥螺、淮扬菜……

江南,是一种景象,一种印象,一种风格,也是一种质地。不仅仅只是物质的丰富,更多的,是一种格调和气质。江南,是轻灵、温婉、细腻、隐逸、柔顺、闲适、散漫、古典、开放、流动、从容、坚韧;江南,是细、小、清、静、雅、精;是殷实、丰饶、安恬、妩媚;也是灵秀、文雅、无争、随和。

江南,是才子佳人。无论是女子,还是男子,都有一种干净聪明的气息。男子儒雅倜傥,平和智慧,通达开明;女子则骨相周正、温婉灵秀、娴素坚韧。

江南还是一种生活和文化方式。是青衫长袍、杨柳细腰、烟花柳巷、扬州瘦马;是书院、诗词、昆曲、评弹、园林、龙泉剑、目连戏、文人画、藏书楼……

江南,还是一种内在精神。有更多深入骨髓的气质,举手投足的精神和风度,回眸一笑的妩媚和风致。人与人的不同,在很多时候,感觉是岁月时间的不同,似乎是一次一次地来世上,涨了学问,学了本领,锻了性情,走了之后又回来,相关的身世忘了,可一些认知,藏在骨子里,无意中会露出马脚来。每个人都有一些潜在的独特记忆,属于难解之谜。江南,也藏有一些记忆,也藏有一些難解之谜。记忆多了,谜团多了,美好的东西积累得多了,心性也就自然改变了,气质也就深化了。

江南,还是中国文化至柔至刚的表现。它可以说是中国文化最智慧、最理性、最先进、最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最有文化,也最实事求是的那一部分。江南,不仅是表面的柔弱和华美,还有着坚韧的内在精神,常常给人出乎意料的感觉——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国,足足花了五十年才征服了南宋;扬州城的奋勇抵抗,让清军铁骑气急败坏,硬是采取屠城血洗的方式,才占领了扬州。江南并不是文雅孱弱,几乎每一次来自北方的入侵,都会在这里遭遇最惨烈的抵抗。

江南文化,一直是天边的冷月,没有成为天上的灼日。这么多年来,它一直难据主流,也很难具中心主流地位,更难说形成领导力量了。这当中有地理上的倚重,有权力的倾斜,有传统的惯性,也有文化上的偏见——北方文化中正保守、无欲则刚,有以不变应万变的包容力,也有一份霸道和蛮横;江南文化,灵动智慧,婉约柔美,清简刚正,可还是稍小气了些,没有力量去制衡冷兵器时代的躁动和粗暴。还有,相对于中原之儒家文化的建设性和结构性,南方偏重于道家,强调自由和遁世,不具有建设性,更偏重于解构意义,也很难成为主流。江南,包括江南文化最终难登庙堂,旁枝斜出,锦衣夜行,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帘幽梦,就不足为怪了。

江南之高地,在皖南一带。这里有“天下第一奇山”黄山,云蒸霞蔚,如梦如幻;有神秘灵秀、博大安详的九华山;有古木参天、连绵千年的天目山,还有奇谲秀丽、层峦叠嶂的齐云山。山脉连绵之中,间或有丘陵,也有平原。群山相拱之中,新安江东流,青弋江北向,闯江西向。山水环峙之间,流水潺潺.蜿蜒静谧,轻帆斜影。青弋江也好,新安江也好,她们都有“月亮河”的意义,不仅打开了山的屏障,让山内与山外联系起来;还无形中给了两岸土地一种浸淫,带来了灵动和创造。河流就像土地的魂魄,悄无声息地游走其中。两岸的土地,因河流的映照,近山更翠,远山更黛,人与景更美。

江南之最,当属皖南的黄山。黄山像一根伞骨,撑起了皖南;皖南像一块龟背,拱起了江南。黄山绵延250公里,习称七十二峰,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并称为“黄山四绝”。唐朝诗人李白在游览这片壮丽山川之后,写下了“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的诗章,把黄山比喻为天宇中金色的莲花。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览了黄山之后,深深地感叹道:“薄海内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而后天下无山,观止矣!”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云来时,波涛滚滚,群峰忽隐忽现;云去时,稍纵即逝,瞬息万变。黄山最大的特点是鬼斧神工、超尘脱俗,在山面前,人类只有惊叹的份。每一次来黄山,感受和发现都不同——初春,云里花开,香漫幽谷;盛夏,层峦叠翠,飞瀑鸣泉;金秋,枫叶似火,层林尽染;严冬,银装素裹,玉砌冰峰。黄山的美,一直瞬息万变,春夏秋冬景不同,寒来暑往景不同.风雨雷电景不同,白天夜里景不同。

皖南,天寥地阔,山高水远。它的景,不像诸多地方,是点,至多是线;皖南的景,是连绵的,铺陈的,是大片大片的景,随处随地的景。它的山水,既是独立的,也可以连在一起,互为背景、互为倚重、互相映衬的。没有山的水,没有起伏,相对平庸;没有水的山,只是突兀,没有灵性;没有山水的景,没有起伏,也缺少灵性和活力,可是皖南的山不一样,皖南的水也不一样。皖南的山,是天下一绝,它既高耸崎岖,又仙气十足,这是指的它格外轻灵、隽秀、挺拔、超脱、朦胧、不同凡响。山是黄山、九华山、敬亭山、齐云山、仙寓山、牯牛降、清凉峰……这些山峦,若是单个亮相,足以让东南平原倾倒,更何况它们如此齐整地集中于一个地方。至于水,还有什么地方的水,会如此清澈、灵动、轻妙、诱人……皖南的溪流,向四周漫漶,流进了长江,流进了钱塘江,流进了江南,也湿润了江南。江南这一个藏在深处人未识的地方,曾经叫作宣州、徽州、池州,叫作皖南是后来的事了,反正,就是这一块地方,有山有水,物华天宝,灵性十足。

皖南的村落和建筑,也是别致而美丽的,它给人感觉明快、淡雅、幽静,简洁不失雕琢,沉稳不失别致,刻意又不失大气。从总體上来说,皖南民居,是法天象地,最尊重自然,最具有敬畏心的。从建筑理念上说,天、地、水是最为神圣的,天是一个巨大的、无边的屋顶,笼罩于山峦之上,地与水,是自然空间,必须予以尊重;世俗空间即人的世界,应充分尊重地与水,臣服于天地山川,也因此,皖南建筑的基本要求,是房屋的高度不能超过附近的古树,不能对“天”形成挑战;不能随便改变地势,也不能随便改变河流的走向。在此理念下,皖南村落往往会充分利用地理和河流的因素,建筑外观呈朴素淡雅的本色。在此基础上,皖南建筑也有着自己匠心独运的创造:别具一格的山墙造型、紧凑通融的天井庭院、奇巧多变的梁架结构、古朴雅致的室内陈设,还有着粉墙黛瓦,高低错落的五叠墙或马头墙,若“高山流水”之类的旋律,抑扬顿挫,宁静祥和。远远望去,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东晋诗人陶渊明在41岁那年,曾经到彭泽县担任县令,离现在的皖南不远。处理政务之余,生性恬淡的陶渊明喜欢寄情山水,到处走动。也因此,他笔下的桃花源,极可能是看到的皖南山水作为背景,并以此产生联想。80多天后,陶渊明对尔虞我诈的官场失去了兴趣,一急之下辞去了县令,回到老家务农,开始了真正的隐居生活。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欣喜地写到了辞官回家的感受:“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富贵非吾愿……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满纸尽是回家的欣喜心情。

55岁那一年,陶渊明完成了《桃花源记》的写作。他笔下的桃花源,一切浑于天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稚天真,乡人热诚,来了客人,设酒杀鸡进行款待,恍然让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到底在哪,一直是一个谜。陶渊明是一个诗人,《桃花源记》是一篇文学作品,桃花源不应是一个真实的地方,它是想象出来的,是一个乌托邦,代表着人们对于农耕时期的生存的理想。在皖南,每一个依山傍水、淳朴和睦的村落.都可以说是诗意盎然的桃花源。

皖南,的确有缥缥缈缈的“仙气”:到处都是青翠碧绿,到处都是雾霭葱茏,到处都是溪流河水,到处都是古桥宝塔,到处都是楼台亭阁……诸多村夫野老,知书达礼,儒雅礼貌,古意十足。此等景与人,唯有水墨画表现,因为在本质上说,它们如此接近——河流于黛色的群山中蜿蜒流淌,两边,春天里是金黄色的油菜花恣意张扬;夏天是茂盛的草木,夹杂着不知名的乡野小花;秋天呢,风幽幽地吹拂,水面上弥漫着雾霭,清澈见底的水面上,一叶扁舟破镜而来,三四个鱼鹰兀立小船头;至于冬天,那些散发着雾霭的清澈的溪水边,常有独钓寒江的隐士,穿着蓑衣,兀立如稻草人般……稍一恍惚,便觉得眼前的情景,跟南宋画家牧溪的山水图极相似,只是皖南所呈现的,要比牧溪的画更加广阔立体、形象生动。月亮自东山升起,徘徊东南星辰之间,白茫茫的雾气锁住河面,水光连接天际,一叶小舟从对岸慢慢地划来,人在此岸的树下,引颈独立眺望。小船来得徐徐,人等得心焦,此情此景,都在黄昏的流水中荡漾。山高水长之中,谁不是要渡过彼岸的人呢?

皖南,是青绿的山水图,也如水墨的山水图。或者,白天是青绿山水图,暮色中,是水墨的山水图。可是无论是青绿也好,泼墨也好,画中的山水,哪里能够比得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呢?音有五分:宫、商、角、徵、羽;墨有五色:干、湿、浓、淡、焦;大自然的色彩,何止黑、白、青、朱、黄五种呢?它是五光十色、姹紫嫣红、绚烂夺目,每一种颜色本身,都是缤纷各异,比如皖南的绿,完全可以分为新绿、浅绿、淡绿、白绿、翠绿、碧绿、深绿、墨绿、黛绿等等。红色也是,桃花的红,与木槿的红、月季的红、杜鹃的红、腊梅的红,是不一样的。白色也是这样,李花的白、杏花的白、玉兰的白,也大有区别。颜色如此纷繁,人力不可抵抗,只好化繁为简,以一当十。皖南民居的白墙也好,黛瓦也好,是人谦逊,以至简的方式,表明人对自然的敬畏,殊不知这种无心,一下子抢了大自然的风头,反客为主,让外部的姹紫嫣红转化成民居的背景。这真是奇怪,人来皖南,一眼望去,最为醒目往往是黑白相衬的村落。至于河流、山峦和古树,全成为了村庄的背景和底色,像无数缘起缘落的故事,缠绕着人心和情感。

黑与白,如果以声音来形容的话,一定是静与寂了。皖南的夜色也美一每一个晴天的夜晚,都是繁星密布,银河璀璨。岚气如烟如雾,月色覆在朦胧无边的山野上,山谷一片迷蒙的银光,树林仿佛融进澄澈的水里。银盆似的月亮高悬于天宇之上,未眠的灯光若有若无在月色中泛起,四野无声,只有呼吸如雾霭般起伏。夜晚是繁星的世界,是月光的世界,也是风嬉戏的游乐场。风一阵阵地掠来,在山野村落间掠过,草木在生动地颤动着,万物歌唱,夜空中的静谧更像是安详。春风和煦,秋风飒爽,夏风清凉,冬风凛冽。闭上眼,从风的速度和温度上,就可以感知皖南的季节,感知土地和山野的萌动。

黄昏到来之后,皖南的群山若隐若现,犹如一个个坐佛,缄默地凝望着村庄。冷冷清辉自天庭铺洒而下,充满灵性和神秘,什么也不说,只静静笼罩着大地,除了夜鸟的几声呓语。村庄的剪影张贴在天空之上,偶见一星灯火,相比于背景的星辰,更大更亮更温暖。远远地看,有一种温暖人心的美。村口有池塘,夏天是一片绿意,水红色的荷花开得好看,清风拂面.一股莲香。秋冬之后,残荷空而不虚、寂而不灭、枯而不萎,一派寂寥的简远。如果说春夏的荷像文学一样充满生机的话,那么,秋冬的残荷,则像哲学一样呈现出本质。与残荷一样存有哲学性的,还有那些斑驳的老房子,安静地蹲守在清风明月之下,就像无数秘密,蹲伏在山林之中。这里的人也好,房子也好,村落也好,感觉从来不与自然争锋,都是退隐于自然之中,臣服于自然,把人事看作自然的一部分,从不做一些“争天斗地”的愚蠢之事。在山水之间坐得久了,也不想那些秦汉魏晋之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去过问那些“玄宗之事”干什么呢?头顶上的日月星汉,才是最值得景仰和凝视的。

皖南不仅如诗如画,还有着生动的味道:山峦的味道、土地的味道、河流的味道、松林的味道、毛竹的味道、青草的味道、稻谷的味道、雾霭的味道、炊烟的味道……味道让人感到恍惚,也让人感到踏实。味道还有唤醒的功能,能将风景唤醒,将土地唤醒,将村庄唤醒,将时光唤醒。人经常因为味道,想起承载着味道的那一段时光,那是味道唤醒了记忆。有人说,如果你要真正了解一个地方,了解一个地方人的性格,了解那个地方人们的喜怒哀乐,最好要去那个地方走一走,看看那里的山水,嗅一嗅那里的味道。这样,必对那个地方有所体悟,当地山水的灵性,才会渗透于你的骨血之中。味道就是这样的神秘,当它渗入到人的身体之时,记忆也随之渗入,也难怪这个地方,会产生那么多一流的人物。,山水的味道如此清灵,也如此丰富,生活在这里的人,灵魂之中必然有着山川之灵气、山川之心胸,、

皖南,着实是上天的宠儿,美的宠儿。不仅有关丽的风景,还体现了美的内在精神。如果世间存在黑格尔所说的“理念”的话,那么,皖南的山水,一定体现了对理念的“模仿”,呈现出绝对的美来。这里的很多东西,都有着光阴与岁月的痕迹,体现着宋明遗风:山是宋明的山,水是宋明的水,风景是宋明的风景,人也是宋明的样子,清癯儒雅,说一口难懂的方言——你伫立在河水之上的石拱桥上看风景,一下子变成了宋明;别人倚着雕花的护栏看你,也不知不觉成了宋明;流水泛着时光的涟漪,恍惚中,也是宋明。在皖南,日子在和风细雨中缓慢而悠然地荡开来,山岚氤氲,一派古旧的恍惚。这里既是“白云深处仙境”,也是“桃花源里人家”,怡然自得的当地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皖南的好,还在于四季皆有雾有云有雨,、皖南的雨,跟皖南的雾一样,一派虚缈气息,一派诗情画意。春雨,月迷津渡,你浓我浓,天地人一起化掉。夏雨,烟笼远树,雾失楼台,大水淹了龙王庙。秋雨,爱也绵绵,恨也凄凄,“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是生离死别。冬雨,最为凄冷和寂寞,阻隔人于家中,满怀深浅心思。皖南的雨,打湿了山野里的一切,也打湿了山中的鸟啼。水汽氤氲,是财气、富气、贵气,也是才气。人于这样的季节里,头发是湿润的,睫毛是湿润的,心思也是湿润的。常年在美景中浸淫,在曲折田埂上走的人,在古巷青石板上走的人,在古桥和亭子上走的人,是很容易才华横溢的。

都说春天是皖南最好的季节,山色新绿,山花烂漫,百鸟啁啾,殊不知皖南的秋天,才见自然天地的真谛。欧阳修的《秋声赋》,曾是中学语文的课文,少年的时候,读不懂,中年之后,读懂了,又觉得不够。觉得不够的人,应该秋天到皖南来,皖南的秋天,一直是诗意、热忱、感伤的滥觞,是无数内容的杂糅。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株野草,都有着自己的精气神,有自己的个性,都在恣意地开放。诸多生命,在死亡之前,在轮回之前,都似乎找到了生命的真谛,变得更加自由,故而更灿烂、更忘我、更嚣张地开放着。

宋朝词人蒋捷写过《秋声》,在他的笔下,风声、雨声、更声、铃声、笳声、砧声、蛩声、雁声,从深夜到拂晓,一声接一声传入耳中。自由,与自己的内心有关,它是一种放松,也是一种游刃,在放松和游刃之下,方有精神性。它不仅是人最好的状态,也是自然最好的状态。秋天之美,即为自由之美。“扬州八怪”之一金农诗云:“世间都是无情物,只有秋声最好听。”好听,是因为“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自由的状态,就是一首无比美妙的交响曲,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天地人的和声中,欢乐冉冉升起。

从地理和文化来说,现在的皖南,即宣州、徽州以及池州的一些地方,其实是一个整体,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诸多特质,堪称儒释道俗“四位一体”:黄山、齐云山,是道家的,体现的是道家的雄奇精神;九华山,是佛家的,体现的是佛家的包容和智慧;至于山下徽州、宣州、池州,更多体现的是儒家的进取精神,以及世俗的温暖。在农耕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这一块地方崇文重教亦重商,使得他们在文化和财富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有着标杆和楷模的作用,也成为农耕文明的典范。值得一提的是南宋之后,皖南人勇敢地走出大山,去了东南发达地区的商海。在拥有大笔财富之后,这些远行的游子衣锦还乡,携着沉甸甸的银子,也带着外地优秀的设计师和工匠,溯长江、新安江、青弋江、水阳江而上。到了家乡之后,他们开始了重建家園,选址、买地,建村落、建民居、建祠堂、建书院、建桥梁、建凉亭,精心打造自己的“桃花源”。

一座座优美的村落,就是这样依靠宣微商人的财力,星罗棋布于皖南的青山绿水之中。初进皖南的外地人往往会大吃一惊——那么多富庶大宅,竟藏在这偏僻的青山绿水中。单就那一个个村落的规模,注重风水和水口的设计,那种浑于天然的整体布局,就不是一般的财力所能达到的。在皖南,超过千人的村落比比皆是,在村落中,大宅鳞次栉比,祠堂雄伟壮观,牌坊高耸入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精美的“三雕”、家具、陈设、书画,还有很多价值连城的宝物。繁华、精致、品位的背后,是雄厚的实力。可以说,没有徽州府商人和宁国府商人,就没有皖南漂亮的村落,也就没有皖南人富庶、安定、雅致的生活。

富庶之地,必有文化;文化之地,必蕴含着内在精神,也必定有相应的符号。也难怪中国文化标志性的工具“文房四宝”产于江南,更集中在皖南。关于文房四宝,通常的说法是:宣纸、徽墨、端砚、湖笔。除了端砚产于广东,其他的都产于江南。如果考虑到宣笔悠久的历史辉煌,以及歙砚出类拔萃的品质,完全可以说,皖南就是“文房四宝”之乡。为什么皖南会拥有如此灵性的“文房四宝”?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此外,就是无数机缘的凝聚,可以视为冥冥之中的神意:风雨雷电、山河草木、鸟兽虫豸,都可以视为神意……有这么多神秘的力量潜伏其间,还显得不够吗?只要你来过这个地方,你就会发现,最好的“文房四宝”集中产生于皖南,是最为自然不过的事情了。灵秀之地,必有灵秀之理由;文昌之地,必有文昌之繁荣一一山川之美,需要笔墨纸砚来摹写;世道人心,需要笔墨纸砚来摹写;锦绣文章,同样需要笔墨纸砚来摹写。

美是有着内在力量的,它是神灵的气韵,是上天的光泽,一直有着震慑人心的魅力。美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某种规则,也暗藏着一种力量。潜龙在渊,锦衣夜行,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凝聚、降解、分化成为某种机缘,成为左右世界的冥冥力量。美,还孕育着某种观念,像大地之下的暗河,像无所不在的风,给人以启迪、引导和感召……江南的灵,就这样在青山绿水的地表运行,掠过山川,掠过风物,掠过村庄,掠过城市,轻盈而无形地渗透于万物之中。这样的方式,如此神奇,也如此宿命——包括“文房四宝”的诞生,包括宣纸的诞生,包括“文人画”的兴起,包括工笔向水墨的转变,包括宣纸的“一统天下”,都可以视为这样的恩赐,它们是机缘的混合,转而化为美,化为使命,化为艺术,化为无形。我有时想,那一定是上天格外垂青于这个地方,于是让此地诞生“文房四宝”,以笔引领着墨,在砚的助缘下,将永恒之美固化在宣纸之上。

一切都是潜移默化,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一切都是相映成趣。江南,是经过艺术化的山水,是经过观照,经过情感浸淫,经过审美洗滤过的山水,是被人类无数次赋予文化意义和人文思想的山水。这样的山水,跟人类已经共情,彼此的精与神已融为一体了。也难怪这个地方会产生与中国文化精神相匹配的艺术,以及相关的表现形式,还有渗透着理念的工具;也难怪这个地方一直闪烁着人文和艺术的光晕,让后人从浩如烟海的艺术中,管窥到那个地方高悬的一弯新月。在月光中,有宇宙的真理,也有星空的秩序。如果闭上眼睛感知,你会觉得宣纸的特性,暗合月光的特性,也暗合江南的特性——它是轻盈的、飞翔的,是艺术的、灵魂的,有着艺术形而上精神的。江南山川,灵秀轻盈,河流婉转,植物丰茂,水草袅娜,多云烟之景……江南之景,唯有宣纸可以表现:在纸上,它可以显现出深浅不一的墨色,显现出参差交错的线条,足以表达氤氲之气,彰显朦胧之景,尽现高远之意。如此景画相宜,实在是浑于天然,是冥冥之中的恩典。

这不由让人想起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一首诗:

某物

来自落日的余晖,

来自大洋和清新的空气,

来自蓝天和人的心灵,

一种动力,一种精神,

推动一切有思想的东西,一切思想的

对象,

穿过一切东西而运行。

想想宣纸诞生于这个地方,也是上天的恩典,是现实、历史、未来的默契。纸的发明,是为承载人类的记忆功能而存在的;或者,是为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树木花草而生,它们都是值得留存下来的。或者可以说,宣纸就是记忆本身。它像是白色的鹭鸟,飞翔于皖南的乡野,飞翔于时空之上,或者腾空为天上的白云。在这样的飞翔中,记忆留存,或者隐逸于时光之中,或者换一种方式不由自主地打开。山河大地,委委蛇蛇,人时无尽,世界旷远,宣纸的使命,就是留存影像吧,以一种空灵静远的方式,给人世以美好的慰藉。

宣纸,不仅是青檀,也不仅是沙田稻草,它还是蓝天白云、清风明月,是氤氲里的山岚,是袅娜的炊烟,是一叶扁舟,是清澈的溪流,是白鹭的翅膀,是玉兰的花瓣……它是一种感觉,一种灵性,一种连接,一种到达,一种幻变,一种恩赐,一种释放。它就像开在时空之上的一朵莲花,带给这个世界的,是天地之美、云端之美、自然之美、時空之美,昭示着冥冥之中的秩序和韵律。

责任编辑 夏群

猜你喜欢
皖南江南
皖南春意浓
最美江南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追梦皖南川藏线
《皖南印象》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江南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