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林
很多学者都认为,未来对人们的一个大的挑战不是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也不是经济的发展,而是关于青少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优越的生活条件、舒适的学习和教育环境,让学生迷失了人生的目标和正确的价值导向,所以抓住政治课堂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素养实现能力提升尤为重要。
一、培养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思想政治课是德育教育的良好平台,是学生“三观”养成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多年,但是受种种客观原因的制约,在政治教学中围绕着升学的压力大,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更加重视关于知识点的传授,运用做题、讲题等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点,并且把学到的知识点运用到解答题目里面,看起来对学生的学业完成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因为如果运用得当,学生可以取得好成绩。但是如果对于学生的发展没有長远的规划,只从眼前的利益出发,那么我们的学科就会失去它存在的应有价值。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要符合全面的素质教学培养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影响了政治教育发展中德育教育的实际效应。所以,培养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意义重大。
二、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一)提升学科思维能力是实现学科素养的关键
人在发展过程中是多种智能并存,有语言组织能力、数学思维的能力以及空间的想像能力还有交往和人际等等。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既要注重关于学生情感和心理、责任等方面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科思维能力的引领。时代变了,教师的说教对于学生来说意义不大。教师可以换一种教学方式,我们可以针对关键词的知识多问一下学生“为什么”“怎么办”。有的学生举钱学森的例子,如果当时前辈留在国外,就不会有中国今天的强大,就不会有我们大家今天幸福的生活。所以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注意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树立的引领性,站在人生的制高点上正确看待个人利益。教师可以指引学生树立一个长远的目标,同时,也建立一个近期的目标,可以在两个目标的相互配合中不断成长和发展,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有要实现的目标,生活就会更加有活力和目标。在教师的引领作用之下学生开展学习的时候要本着从理性的认知角度理解课堂中的知识和文化,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可以深入知识了解课程的深度,把握人生以及理解哲学对人生的意义指导,在此基础上奠定教学开展的基础。再比如:对于经济生活中的“商品”这个关键词的讲解,我们可以问问学生,“为什么要出现商品呢?”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探究一下,“商品生产出来了,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商品质量呢?怎样关注商品的质量呢?”从商品的含义入手,但是我们分析了商品形成的前因,也分析了商品经济能更好发展的原因,以及如何发展得更好。这样的分析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了用政治学科思维的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当学生再次遇到需要解决的难题时,他就可以有能力自己去解决问题、思考问题。思维是引领知识之间碰撞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心灵之间的相互接纳方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要激发对于政治问题的探究欲望。当学生上政治课的时候期待教师给自己出什么样的题目,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发展,培养学生能够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在不经意的情境教学中引领学生感悟关于人生的真谛。通过学生感悟的发展引领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二)问题对话中情感素材的引入
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课堂教学要有其自身的深入和发展,“深度”是针对知识而说的,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对知识有着深入浅出的理解,让知识在运用的时候有其更大的挑战性,不但要挑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更加要挑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所举的案例要让学生有感而发,不是生搬硬套。所以,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对话和情感素材开展分析,引领学生能够积极地开展思考和探究,把自己对知识的感悟表达出来。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做人,在情感体验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品质。对话教学方式的引领是在教师教学模式开展中,运用开放式以及发展模式讨论,让学生在问答中能够很好地明辨是非。比如,在开展生活与哲学这课内容的时候,讲解量变的准备可以有效地促进事物的质变发展。这时候教师就要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小的不良生活细节是学生不容易注意到的,学生会积极地回答,比如说“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还有坐公交车的时候有的人不排队。教师询问学生遇到这些情况要怎么来应对,或者说怎么来解答,学生说要运用教育处罚的方式。这时候教师继续让学生思考,同时,介绍政府也一直在加大管理力度,但是,为什么还是有人屡教不改甚至认为这是一些小事,不用太注意呢?在国外有些规则都是针对中国人的,在美国垃圾桶上面用中文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那么针对这个情况还能说这些事情是小事吗?学生的情感在这时候受到了触动,所以,学生的全部情感都调动到课堂上。
三、结语
高中政治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多的时候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坚持教学发展的进程中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价值标准,把握人生方向的定位。人生方向的发展和定位可以给学生树立完善的人生目标,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