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玲玲 梁钰 范利
压力性损伤是由于机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皮肤组织失去正常功能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发组织持续性营养不良所致的损伤,压力性损伤通常可引起皮肤及皮下软组织溃烂或坏死。防范与减少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是患者安全管理的重要指标,同时医院的院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也是医院压力性损伤护理质量的客观反映[1]。目前我国>60岁老年人口已经超过2.2亿[2],老年患者由于营养状态下降,机体自身功能退化,自身活动能力受限以及合并多种疾病等因素是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高危人群,一项国内综合性医院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多中心研究显示,>70岁老年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较高[3]。一旦发生压力性损伤不仅会增加老年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的医疗成本,同时会影响老年患者合并的疾病治疗,严重者甚至会危及老年患者生命。压力性损伤护理的管理及治疗过程中,老年患者一直是这难点。本研究拟构建曲线型仰卧护理模式,即通过调节老年患者病床各节段的角度,尽可能使病床与老年患者自身的生理曲线角度相吻合,增加老年患者与病床的实际接触面积,减轻机体与病床间的局部压强,降低老年患者卧床期间的体表压力[4],同时采用Braden评分量表评估老年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本项研究将构建曲线型仰卧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住院患者,以期提高压力性损伤护理管理质量,进一步降低老年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临床预防老年患者发生提供新的方法,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入住急诊科老年患者。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入院时患者无压力性损伤,预期住院时间>7 d;(3)Braden评分12~15分;(4)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并与院伦理委员会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入院时患者已存在压力性损伤;(2)合并影响压力性损伤观察的皮肤疾病患者;(3)合并严重疾病无法观察压力性损伤患者;(4)患者不适应干预方法拒不愿配合本项研究;(5)患者应用干预方法未满3天及其他影响压力性损伤观察因素退出研究者。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20例,对纳入研究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60例。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皮肤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平卧体位,患者仰卧于病床上,保持自然状态,维持病床清洁干燥,参照刘才荣等研究每间隔2h活动患者受压部位[5]、尽可能保持患者受压局部组织干燥,给予使用气垫床等相应护理措施,避免对患者采用拖拉拽等措施,维持受压局部体温必要时采用加温保暖措施。干预组患者在采取上述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对患者采用曲线型仰卧护理模式,即患者在病床上由传统的仰卧位改为切合患者生理曲线的仰卧式体位,同时结合Braden量表进行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①在患者仰卧于病床后,护士切合患者的生理曲线调节患者与病床各节段的角度,尽可能将患者与病床相贴合。具体调节方法如下:抬高病床背板约15°~20°,调节病床呈头低脚高约15°~20°,降低患者腿部角度约15°~20°,患者颈部避免悬空可同时垫松软枕头,确保患者头部和颈椎处于同一轴线,调节过程中尽量避免对患者骶尾部形成大的剪切力,最终患者臀部处于身体最低位置。调节过程中与患者及时沟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患者体位各节段角度进行微调,调节完毕后由护士进行检查确保患者与病床表面接触良好,在保证患者卧床舒适度的同时最大限度的确保患者机体与病床的接触面积[6]。干预组患者每日(9∶00,15∶00,19∶00)更换体位即平卧式体位调节为曲线型仰卧体位,每次调节体位时间约3 h。②在病床与患者的接触面上,护士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乳胶软枕或泡沫敷料,对患者与病床的接触压力进行缓冲。③护士每隔2 d采用Braden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患者评估结果,改进干预措施,如记录患者的调整角度,与患者沟通,从而调节适合患者的个体化角度;④护士在调节患者病床角度过程中,与患者及时沟通,最终使患者达到较为舒适的状态,同时在沟通过程阶段,患者可切实感受护理人员的优质护理服务,患者的满意度及心理舒适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1.2.2 评价方法:①对老年患者压力性损伤易发部位骶尾部、足跟部、坐骨部、股骨部观察,同时采用美国国家压疮咨询委员会(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NPUAP)于2014年发布的分级标准对压力性损伤创面进行分级,Ⅰ期:骨隆突处通常有红斑,局部受压皮肤完好,指压不变白,可能伴有疼痛、红肿等情况。Ⅱ期:部分真皮层缺损,呈现浅表粉红色创面,周围组织无坏死及溃疡。Ⅲ期:全层皮肤缺损,皮下脂肪外露可见,骨骼、肌腱或肌肉未见外露,可见腐肉。Ⅳ期:全层组织缺损,骨骼、肌腱或肌肉外露可见,压力性损伤创面处被腐肉覆盖。②采用Braden评估量表预测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总分为6~23分,≥18分患者无风险,≤12分患者为高度风险,患者得分越低,压力性损伤风险性越高。护士每隔2 d评估患者1次,连续测量5次。
2.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患者男37例,女23例;年龄60~87岁,平均(64.55±9.41)岁;BMI指数17.2~30.5 kg/m2,平均(22.50±4.15)kg/m2;住院天数10~15 d,平均(11.84±2.58)d。干预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60~85岁,平均(66.71±10.22)岁;BMI指数16.7~30.1 kg/m2,平均(23.24±3.53)kg/m2;住院天数10~16 d,平均(11.23±2.74)d。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2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老年患者Ⅰ期压力性损伤发生10例,Ⅱ期压力性损伤发生1例,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18.33%,干预组老年患者Ⅰ期压力性损伤发生3例,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5.00%,2组与干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比较 n=60,例
2.3 2组患者Braden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组间评
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组内Braden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0.05)。干预后干预组较对照组升高(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Braden评分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2组组间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研究组在第5天、7天、9天Braden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图1。
表3 2组患者Braden评分比较 n=60,分,
图1 研究组和对照组Braden评分交互作用比较
老年患者机体心血管功能减退,毛细血管渐渐失去弹性,机体局部受压后可进一步导致末梢循环功能减弱,受压局部皮肤及其皮下组织缺乏血氧供应[7],同时老年患者运动能力降低,机体感觉功能减弱,皮肤及其皮下组织新陈代谢能力降低,因而老年患者易于发生压力性损伤[8]。
国外研究表明,通过改变患者机体与接触面局部压力的分布,进而导致机体受压部位压强降低,可以降低围术期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9]。曲线型仰卧体位使老年患者的臀部位于体位最低点,调节病床背板、腿板,促使老年患者卧床时腰背部、腿部受到良好支撑,分散了老年患者与病床接触面的压力,进一步降低了老年患者骶尾部的压强[10]。此外曲线型仰卧体位促使老年患者脚板位置降低,患者小腿部可承受部分足跟部位的压力,因此患者足跟部的局部受压压强降低,进一步降低老年患者足跟部位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风险。本项研究在国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了患者曲线型仰卧护理体位与平卧体位交替时间,改善了调节角度,与赵快乐等[6]研究相比本项研究在患者受压面与病床接触部位采用乳胶软枕或泡沫敷料,缓冲了压力,进一步增强了患者的舒适度。本项实验结果发现,干预组住院期间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和压力性损伤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曲线型仰卧护理模式降低了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临床常用 Braden量表为预测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Braden量表操作较为简便、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有效应用于压力性损伤护理管理工作,患者评估得分越高,压力性损伤风险越小[11]。Braden量表在评估老年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时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且具有较强的内部一致性,是较为理想的压力性损伤评估量表[12]。影响老年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压力性损伤护理管理工作中,对老年住院患者进行早期危险因素评估并进行相应干预,为降低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关键[13]。本项研究表明,经过护理干预后,研究组和对照组Braden评分均明显增加,观察结束时对照组Braden评分较干预组Braden评分高。组间比较,2组组间和时间存在交互作用,自观察第5天开始干预组Braden评分高于对照组,其原因可能为,曲线型仰卧护理模式由于降低了老年患者身体受压部位的压强,分散了受压部位的压力,而Braden量表中摩擦力摩擦和剪切力是较为重要的危险因素,曲线型仰卧护理模式降低了患者卧床期间的摩擦力和剪切力因此干预组评分较高。
曲线型仰卧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住院患者,改善了老年卧床患者的体位[14],使得护士在压力性损伤护理过程中不再局限于传统手段,通过对老年住院患者应用符合人体生理模式的曲线,最大限度的增加患者与病床接触面积,降低易于发生压力性损伤部位的局部压强。曲线型仰卧护理模式在调节老年患者卧床体位的同时,进一步使用Braden量表对老年患者进行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压力性损伤发生的潜在部位,压力性损伤护理管理人员可依据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风险的高低采取相应的干预预防措施,该模式降低了了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及发生程度,进一步改善压力性损伤护理管理质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