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 虎,李 婷,肖 静,李唐艳,张生月
(甘肃省计算中心,甘肃兰州 730046)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依靠原始创新作为推动力。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从事于新型产业领域,已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中坚力量。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起步阶段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种种困难,比如缺乏固定经费来源、科研投入不足,人才团队匮乏、产出能力较弱,成果转移和转化效率低等问题比较突出。1999年,我国首次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用于解决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这也是在充分认识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自身发展存在的困境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后,国家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一项举措。随着各省份相继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和扶持力度,科技型中小企业已在产品研发、中试中异军突起,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
甘肃省计算中心作为甘肃省科学技术厅首批确定的3家项目管理第三方专业机构之一,从2018年起承担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的科技管理和服务工作,在项目申报、项目受理、项目评审、项目立项、项目验收等环节开展全流程管理。经过4年的探索发展和经验积累,项目管理人员积极投入工作,深入开展服务和调研,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中探索出独具特色的管理方法。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费来源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企业自筹经费;二是通过银行贷款或其他借贷方式;三是政府层面设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随着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覆盖面越来越广,资助力度和规模逐渐加大,成果产出日益显著。如何科学、高效地对政府层面资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实施效果开展绩效评价研究,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社会各层面关注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选取2018年甘肃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批复立项建设中已完成验收的17家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开展创新基金实施效果绩效评价研究,通过测算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系统分析当前甘肃省在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旨在为科技主管部门提出合理的决策依据,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发展途径,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着力解决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费来源不稳定、研发投入低、人才团队匮乏、成果转化率低等瓶颈问题,甘肃省科技厅通过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共享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了燃眉之急,但如何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投入实施效果评价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难题。
国内就绩效评价研究已在多领域开展过研究工作,这些文献的研究方法和路线也为后续开展各类绩效评价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其中,肖祥鸿等[1]基于DEA模型开展国内沿海主要港口生产力效率分析;杨秀猛等[2]基于DEA模型研究了我国19家上市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孙莲莲等[3]基于DEA模型研究了宿州市用水效率;丁涛[4]基于DEA模型研究了我国中部六省生态文明建设效率。对于复杂动态数据,毛友芳等[5]基于 DEAMalmquist指数开展上海制造业协同创新研究。随着国家、各省份逐步加大对科研项目投入力度,科研成果产出日益显著,针对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研究也逐步受到学者的关注,如何彬等[6]开展了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张泽寿等[7]选取甘肃省农业科技项目开展绩效评价研究。部分专家学者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管理运行模式开展了研究,如赵世文等[8]研究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助模式;冯楚建等[9]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实施成效问题展开讨论;王波等[10]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融资问题开展研究。
早期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罗思民[11]研究了福建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实施;黎友焕等[12]和姜慧等[13]分别开展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实施和评估的研究;张颖等[14]、赵可等[15]和夏晶等[16]针对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开展绩效评价研究;曾国[17]对贵州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发展现状开展调查研究;赵锐锃等[18]基于共词分析方法的视角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文献开展研究。
绩效评价中常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而针对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类型的研究对象往往选用相对效率评价DEA模型,该模型不需统一各数据量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人为因素对模型带来的影响。将所设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作为DEA模型的决策单元,运用非参数方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根据获取的多投入和多产出数据估算出该模型的最优生产前沿面,用决策单元与最优生产前沿面的距离评价决策单元的相对有效性。基于DEA方法的模型分为BCC模型和CCR模型。假设样本集的决策单元有l个,每个决策单元有m种投入和s种产出,Xj和Yj分别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的投入和产出变量,即:
式(1)(2)中xij和yrj分别表示投入和产出的量。
分别设所对应的权重向量为:
kj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效率评价值:
于是得到规模收益可变BCC模型为:
同理,可得到规模收益不变的CCR模型为:
规模收益可变BCC模型与规模收益不变CCR模型相比,增加了这个约束条件。在BCC模型中,当投入为ωT xj、产出为时的产出投入之比,效率值始终不会超过1。
本文重点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项目实施的绩效评价,采用规模收益可变的BCC模型,求解上述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进一步分析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规模报酬。
科学准确选择评价指标对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至关重要。为充分考虑模型特点和评价指标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按照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两方面进行选取(见表1)。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实际,投入型指标分为经费投入和人员投入。其中,经费投入包括政府资助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自筹资金,部分中小企业同时获得银行贷款或其他资金,均归入资金投入部分;人员投入按照高级、中级、初级职称赋予相应的权重。对于产出指标,中小企业主要注重经济效益和利润,但个别企业会出现亏损,利润为负,因此选取企业新增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成果的转移转化主要包括研发出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以及形成的示范点、中试线和生产线经加权合并计算。科研成果产出方面,则按照相应的比重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论文、专利、软著、标准经过加权合并计算。
表1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绩效评价指标
2018年,甘肃省科学技术厅批复立项80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截至2021年5月已完成验收20家,选取其中数据齐全的1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以下简称“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汇总其投入产出情况(见表2)。
表2 样本投入产出数据
运用DEA方法对样本企业开展实施创新基金项目绩效评价研究,得出绩效评价结果(见表3)。
表3 样本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绩效评价结果
表3中,纯技术效率等于1时仅为技术有效。在所研究的1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中,有5家为纯技术效率无效,纯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946。纯技术效率处于较低水平的2家企业分别从事优质蛋鸡规模化健康养殖系统研发和桶状纸纸管烘干设备研制,跟踪分析发现这2家企业虽然其前期经费投入充足,研发团队实力较强,但是所研究产品仅满足特殊需求,不能面向普通大众,实际应用情况一般。若这2家企业后期能及时调整研究内容,与《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中的十大生态产业(以下简称“十大生态产业”)紧密联系,就能更好地发挥企业优势。另外接近均值的3家企业分别属于循环农业和节能环保类,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3家企业的产出较低,下一步可根据行业发展需求进行要素调整。此外,综合效率与纯技术效率之比为规模效率,规模效率为1表示仅为规模有效,也就是此时的投入和产出符合企业实际发展状况,企业在无较大规模的变动情况下保持这种投入与产出之比即可。
从选取的样本来看,创新基金投入冗余情况比较突出,投入产出整体效率不高。在样本决策单元中,DEA有效数为7家,占总量的比例为41.2%,即只有四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建设发展中充分利用了政府提供的科技资源和相关配置;且这7家企业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相同,处于规模效率最优状态。同时,通过评价结果可以看出,综合效率平均值为0.757,表明24.3%的投入要素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未有相应的成果产出。通过进一步分析得知,这7家企业发展定位紧密结合甘肃省发展需求,其中循环农业类3家、数据信息类2家、先进制造类1家、清洁能源类1家,均与十大生态产业密切相关,在项目立项到验收两年多的发展中,上述企业瞄准所在行业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深化科技创新,积极探索校企联动模式,谋划推进项目对接,有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助力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有序发展。
规模效率的值不会超过1,而当规模效率小于1时,有规模报酬递增和递降两种情形。前者意味着需要进一步加大资源配置才能达到理想水平;规模报酬降低时,可通过将部分资源用于其余项目,提高规模效率值。在上述17家企业中,7家为规模有效,即达到理想状态。规模递降的其中1家企业主营软件开发,之所以出现规模递降的状况,一方面是由于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做得不充分,企业在项目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规模较大,但实际上,该项目的后续维护成本较低,无需耗费过多人员;另一方面是因为项目主要面向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资金回笼较慢。规模递增有9家,其中从事循环农业的有6家,从事数据信息、节能环保、先进制造的各1家,均归属于十大生态产业。农业类企业需要加大要素投入,借助政府提供的平台,建立校企联合制度,邀请甘肃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提供学术指导和交流。另外,农业类企业所需的研发周期较长,经济效益见效慢,成果产出具有滞后性,需要增加年份数据进一步讨论。
自2016年以来,甘肃省逐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力度,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的数量和资助金额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已累计立项资助24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资助金额达到4 720万元,平均资助额度约为20万元。为进一步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运行效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提升甘肃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实施效果。
通过对上述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的实施效果分析得出,项目贴近十大生态产业发展需求的企业的绩效评价结果均优于其他类型企业,这些企业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作为重要引领,重点突出甘肃省作为农业大省的特点,遵循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线,通过构建绿色生态系统,为甘肃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做好科技支撑。
科技型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而言,在融资、研发团队培养、基础条件设施、仪器设备等投入要素和相应的成果产出(论文、专利、标准、奖励、产品等)、成果转移转化方面都显得尤为不足。创新基金扶持的主体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这类企业可以通过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打造联合研发模式,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人力资源优势和强大的研发能力,同时借助企业实现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材料的中试或产业化,以此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并为当地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缓解当地劳务问题。
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均是政府层面出资立项,每年通过省级科技计划系统申报,经过专家论证评审,择优扶持立项,虽然资助覆盖面和额度逐步提升,但是对于企业发展而言仍是杯水车薪,更多的融资渠道仍需企业自行谋划。为促使更多资金流向科技型中小企业,亟需加快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以及构建信用认可互通体系,以多元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流入,以可靠的信用体系吸引更多投资者加大投资力度。
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创新基金均为属地化管理,即按照企业所在地,依托当地科技局向甘肃省科学技术厅推荐申报。这就需要科技主管部门通过多方渠道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及时宣传,并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同时为这些企业提供相应的政策宣讲和申报帮助。另一方面,积极与属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信息交流,及时了解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境,掌握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动态,为企业和高校搭建合作交流的桥梁,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提高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效率,加大科研人员成果收益和提高企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