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级尺度下的云南省绿地空间格局演化分析

2021-08-26 09:53董继兴董李勤程希平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4期
关键词:绿地云南省公园

唐 静,董继兴,董李勤,程希平

(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是我国对新型城镇发展提出的要求。城镇中的绿色主要通过城市中的公园绿地进行展现,公园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骨干内容[1],有助于减少城市内部风力和吸附空气中的灰尘,从而起到美化环境、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等作用。公园绿地的效能常借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地覆盖率等指标进行衡量[2]。国内外学者针对绿地进行了很多研究:Rafiee等[3]利用遥感数据对Mashad市城市绿地进行动态分析,揭示了其城市绿地变化情况;Barbosa等[4]将可达性的概念引入到绿地的评价体系中,说明了绿地可达性对居民生活的重要性;Boentje[5]等通过对Moscow市郊绿地的时空分析,分析了城市化发展对城市绿地的破坏作用;韩旭等[6]采用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个指标对我国城市绿地建设水平进行分类,得到了我国城市绿地分布概况;叶骏骅[7]借助Kruskal—Wallis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法解析了我国绿化建设的区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孔繁花等[8]将绿地可达性纳入享乐价格模型中,分析了绿地宜人性对济南市房价的影响;周筱雅等[9]对全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进行空间分析,探明城市的绿地建设水平。这些研究分别从绿地的评价、作用及其形成原因等方面阐述,在整体上奠定了绿地研究的内容,但研究的对象多为国家级、市级的绿地资源,缺少地级区划这样的中等尺度分析。

为弥补当前绿色发展水平研究局限于省域、城市群[10]的缺陷,本文选用绿地评价体系中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评价指标,通过ESDA-GIS分析地级尺度下的年际间绿地空间分布格局,了解研究区内的绿地建设水平,并借助离差系数的计算得到绿地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区域选择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云南省,该区域内气候条件优越,动植物资源丰富,少数民族众多,是全国著名的旅游大省。“绿色”和“多民族性”是云南省的一个重要旅游吸引点。通过分析云南省的绿地空间格局来准确判断地级区域内各州市间的绿地发展状况,以期为云南省城镇化发展提供科学的建议,促进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云南省包括16个地级行政区,其中有8个地级市和8个自治州。省内的地级边界数据来自于中国国家1∶400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研究的时间节点选定2008年和2018年。2008年国家首先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开始了绿色城市的建设,并在2018年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出了全面部署,故通过这两年的数据分析来说明云南省的绿地建设情况。其余的经济、绿地面积数据来源于《云南统计年鉴2019》。

1.2 研究方法

1.2.1空间自相关

空间自相关是研究地域单元与其周围地域单元的空间相关程度[11],常借用Moran’sI指数进行衡量。本文通过Global Moran’sI指数说明云南省地级空间连接区域的相似度,即一个地级区域的变量在同一分布区内的观测数据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依赖性,指数越高说明绿地之间的连接性越好。

1.2.2标准差椭圆

通过数据的空间位置构建标准差椭圆,利用构建椭圆的扁率、轴线和中心点位等参数可以准确地刻画出公园绿地的分布中心、展布性和聚集度,从而描绘出绿地空间的分布形态。

1.2.3离差系数

离差系数主要用于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12],可以说明绿地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将反映绿地建设水平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与经济发展中的区域生产总值作为因子求解离差系数,离差系数越小表明经济发展与绿地建设之间的协调性越好,具有协同增长的趋势,反之则说明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城市绿地建设不协调。

2 云南省绿地空间格局演变

2.1 总体分布特征

借助ArcGIS 10.2软件,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属性进行空间自相关 Moran’sI指数的计算,以此来分析绿地资源的空间聚集性,掌握云南省绿地资源总体的空间分布特征,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云南省绿地资源的全局空间依赖指数

从表1可知,云南省地域尺度下的绿地聚集度都不高,依赖指数皆在0.25以下,表现出随机分布的态势,难以发挥区域绿地的成片带动趋势。

云南省绿地资源分布的方向性则以2008、2018年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权重构建的标准差椭圆进行衡量,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云南省绿地资源标准差椭圆

从图1可以看出,2008、2018年两年云南省绿地资源分布的长轴方向皆是西北到东南,途经怒江、大理、楚雄、玉溪、红河5个州市,中心点均在楚雄州。从标准差椭圆的形状上来看,2018年的扁率较2008年有所减少,表明2018年云南省绿地资源分布的展布性有所提高,覆盖区域有增加的趋势。

2.2 局部分布特征

在总体分布离散的环境下,云南省各州市的绿地资源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点,详细数据见表2。

表2 云南省各州市的人均绿地面积

2008年云南省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49~14.66 m2/人,最低和最高的地区分别是迪庆州和丽江市,2018年云南省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8.57~15.98 m2/人,最低和最高的地区分别是昭通市和丽江市。2008—2018年人均绿地迅速增长,尤其地级区域的人均绿地面积最低值增加了近5倍,最大值增加相对缓慢。

为了方便区域间的对比,采用四分法将云南省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为4个等级,且将分级值划归到邻近的整数值进行表示:人均绿地面积在5 m2/人以下的为低等级区,5.01~10 m2/人的为中等级区,10.01~15 m2/人的为较高等级区,15 m2/人以上的为高等级区。

2008年云南省地级区域公园绿地资源只存在于高等级以下区间,大部分集中在滇中区域的中等级层次,位于滇北、滇西南边界处的昭通、迪庆、怒江、临沧、普洱的公园绿地面积少。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云南省的人均绿地面积也有所提高,截至2018年,云南省地级区域内已无低等级的州市,75%的州市人均绿地面积均属于较高等级,仅有怒江、昭通和文山属于中等级,于此同时丽江市已经迈入了高等级的人均绿地面积城市(图2)。

图2 地级尺度下的云南省人均绿地面积分布

2008—2018年发展的10年间,云南省的绿地资源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人均绿地水平从31%的低等级、63%的中等级、6%的较高等级、无高等级区域发展到无低等级区域、19%的中等级、75%的较高等级、6%的高等级。云南省区域内低水平的绿地范围正在逐渐降低,而高等级区域越来越多,云南省的绿色区域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展迅猛的区域包括临沧市、普洱市、迪庆州,一跃从低等级发展到较高等级;其次是怒江州和昭通市,发展速度一般,进入中等级;而文山州的发展停滞,仍然处于中等级;丽江市的发展仍然处于全省的领先地位,是唯一个进入高等级的绿地水平区域;其余的滇中城市保持着原有的进步势头,人均绿地面积进入到了较高等级。

2.3 绿地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性

在区域绿地建设的发展中,经济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大量的学者已经关注到了社会经济对绿地资源的影响,发现由于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因子的不同,城市绿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存在显著的差异[13-16]。为了解云南省地级绿地资源与经济的关系,本文采用尹宏玲等[17]提出的通过离差系数Cv进行发展协调度评价的方式来说明地区绿地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别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生产总值代表区域的绿地资源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离差系数越接近0,表示区域的绿地资源与经济发展同步,反之说明区域的绿地资源与经济发展不匹配,出现“失调”迹象。离差系数Cv的计算公式为:

(1)

式中:Cv为离差系数,P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长率,L为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2008—2018年云南省绿地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2008—2018年云南省绿地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变化

2008年和2018年云南省生产总值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增长率分别为214%和72%,经济的增速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速的2倍。从表3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08—2018年云南省的绿地与经济发展协调性最初剧烈变动,至2016年变动的程度才有所减缓,失调程度也有所降低。截至2018年底,云南省绿地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属于中度失调,即绿地建设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

为了便于进行比较,综合已有成果拟定出绿地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等级评价标准如表4所示。

表4 云南省绿地与经济发展协调等级评价标准

为了解2008—2018年云南省各地级区域的绿地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性,根据公式1计算各地级市的绿地与经济离差系数,并按表4的标准进行等级划分,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2008—2018年云南省地级区域绿地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布

由图3可以看出,云南省范围内有5个地级区域为高度失调,占总数的31%,其次分别为25%的轻度失调,19%的协调发展,而严重失调和中度失调地区的比例均为12.5%。占比最大的高度失调地区位于云南省中部偏东南地区,属于传统的滇中经济发展带,经济条件较好。由于人群相对集中,土地范围固定,难以大范围地建设公园绿地;而丽江和保山的公园绿地资源原本丰富,位于较高的序位,提升相对困难,随着丽江旅游业的繁荣和保山特色农产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速较快,出现了绿地与经济严重不匹配的现象;其余的迪庆州、大理州、曲靖市、昭通市、怒江州、普洱市、临沧市7个州市则属于绿地建设与经济发展较为同步的地区。

3 结论与讨论

绿地资源的保护和建设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地区内绿地空间的格局变化特征可以准确掌握区域内的绿色空间结构和功能动态,有助于制定科学、有效的城市发展对策。2008—2018年云南省绿地发展具有如下特点:(1)总体上云南省的绿地资源呈随机分布态势,缺乏资源的连片带动机制,且分布的区域较为固定,10年间的分布形状基本无显著的变化。(2)云南省各地级市的绿地资源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西南、西北地区的迪庆、临沧、普洱受政府沿边地区开发政策的影响发展迅猛,而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怒江、昭通发展进步不大,滇中的城市集群和处于云南省公园绿地资源领先地位的丽江市则保持了原有的增长势头进步了一个等级,文山州则停滞不前地维持在原有等级。(3)2008—2018年云南省绿地与经济呈现出波动发展并逐渐向中低度失衡方向转变的态势。省域内绿地与经济发展高度失调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滇中片区,而匹配度相对较高的区域则集中在西南、西北的怒江、临沧、普洱等绿色资源丰富且为政府近期帮扶发展的重点边疆地区。由此可见,云南省的绿色城镇建设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在绿地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绿地发展策略,促进绿色建设和经济发展同步。只有两者的协调共进才能使绿地建设在经济的保障下可持续地进行,使当地的居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享受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

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指标的选取上,仅通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来代表区域的绿色资源数量,忽略了地区的森林面积等绿色资源;绿地资源的分布除与经济相关外,还与人群的意识、公众的参与度等因素相关。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完善评价因子的选择、计算,以期进行更为全面、准确的绿地评价。

猜你喜欢
绿地云南省公园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在公园里玩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走进绿地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