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曲宗贡区域鸟兽多样性调查

2021-08-26 09:52木艳春马运军江次农布张鹏万杨建强习东生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4期
关键词:兽类岩羊红外线

提 布,木艳春,马运军,江次农布,张鹏万,史 岩,杨建强,习东生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曲宗贡生态定位监测站,云南 德钦 674599)

自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来,国家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积极响应“五位一体”整体战略布局,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将白马雪山曲宗贡区域建设为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主阵地的目标内容。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2012年开始,为满足自然保护区科研、科普教育和资源有效管护要求,设立了曲宗贡生态定位监测站,把曲宗贡作为开展科研、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的主阵地。为此,从2016年开始,通过设置固定监测样线、红外线相机布控监测、社区访谈、日常观察等方式对该区域的野生动物(鸟类、兽类)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野生动物(鸟类、兽类)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情况,为今后开展科研、科普教育和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

1 区域概况

曲宗贡又名U型谷,位于白马雪山主峰扎拉雀尼脚下,平均海拔3 800 m,主峰扎拉雀尼海拔5 429 m。曲宗贡生态监测站管辖面积23 887.76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8.47%。这里是白马雪山保护区内金沙江最大的支流——珠巴洛河的发源地。众多的高山湖泊、沼泽地、冰川等造就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成为白马雪山开展科普教育和走向世界的最好窗口。其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处于青藏高原南延部分横断山脉中段,辖区受青藏高原气团影响,年均气温4.7 ℃,极端最低温-30 ℃左右,每年5—10月为湿季,日照少,云量多,降水集中,湿度大;11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光照充足,风速大,气温低,湿度小,具有季风气候突出、干湿季节分明、长冬无夏、气温年差较少、日差较大的气候特征。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为树木的保存和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高山湖沼、低温多水的环境是高山草甸和灌木生长发育的前提条件;年降水量不低于1 000 mm,有利于高山针叶林的生长,终年积雪环境是耐寒动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1];辖区范围内分布有针阔混交林带、亚高山暗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流石滩稀疏植被寒漠带4个植被类型。曲宗贡的动植物资源丰富而独特,主要植被类型为寒温性针叶林,分布面积较大,且形成一种稳定的植被垂直带,保持着原始面貌。主要植物群落有冷杉林、云杉林和大果红杉林等;同时,这里是各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尤其是兽类和鸟类生存和繁衍的天堂。这里有滇金丝猴、林麝、高山麝、黑熊、小熊猫、毛冠鹿、岩羊和中华鬣羚等国家重点保护兽类动物。有四川雉鹑、斑尾榛鸡、金雕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动物。

2 调查方法

2.1 设置固定监测样线

设置两条固定监测样线(表1),其中一条顺着山脊从海拔3 926 m的瞭望台到海拔4 278 m的称贡牧场,样线长3 500 m,主要监测兽类动物;另外一条顺珠巴洛河沟从海拔3 786 m的曲宗贡大本营至海拔4 000 m的粗瓦拉杂牧场,样线长3 000 m,主要监测对象是森林鸟类。

表1 动物监测样线设置

固定监测样线每年监测2次,时间为5月和10月各1次。每条样带间隔7 d后做一次重复监测。

2.1.1固定样线监测内容

监测对象的生境特征;监测对象的种群动态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监测对象的人为干扰状况、变化趋势及影响。

2.1.2固定样线监测方法

1)兽类监测

根据云南省地方标准《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程》第1部分: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DB53/T 391-2012),采用直观监测法和踪迹监测法进行监测,按要求记录兽类监测记录表、人为干扰调查表、鸟类监测样带记录表。

2)鸟类监测

根据云南省地方标准《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规程》第1部分: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DB53/T 391-2012),采用样带监测方法,在日出后4 h内进行监测,大雾、大雨、大风天气除外。监测者沿样带行走,速度为1~2 km/h,边走边聆听与观察,发现鸟类时以双筒望远镜观察,确定其种类、数量和活动情况;发现鸟类痕迹(粪便、羽毛)时应仔细观察并拍摄照片,采集样本。按要求记录兽类监测记录表、人为干扰调查表、鸟类监测样带记录表。

2.2 红外线相机布控监测

利用2010年保护区第一批采购的红外线相机在此区域试布控。2016—2017年,在曲宗贡区域的5条徒步道进行了季节性的红外线相机布控监测:214国道隧道口—曲宗贡大本营、曲宗贡瞭望台—称公牧场、曲宗贡大本营—姬妞沟仔里通牧场、曲宗贡大本营—姬妮沟日拐牧场、曲宗贡大本营—顺珠巴洛河其水通牧场。从每年的11月份布控至次年的5月份回收。这段时间是曲宗贡区域人员活动较少的季节,过了5月份后上山活动的人员就明显多了起来,监测效果不佳,甚至红外线相机丢失。从2018年起,在曲宗贡区域开始有计划地设定5条固定线路作为红外线相机监测样线,即:曲宗贡大本营—尼思各甲、曲宗贡大本营—崩树青QQ拥、曲宗贡大本营—帕塞通、帕塞通—书松牧场道、几何塞—都吉布顶山脊。其中曲宗贡大本营—帕塞通布设的红外相机主要是用来监测人为活动情况,只能选择季节性布控监测,而其余均为重点监测野生动物活动。这些区域人员活动较少,所以采取了全年布控监测(表2)。

表2 曲宗贡区域红外相机监测情况

曲宗贡区域布控红外线相机监测区域的最高点为尼思各甲,经纬度为28°20′14.23″N,99°01′37.88″E,海拔4 205 m。最低点为帕塞通下方200 m处,经纬度为28°15′10.49″N,99°03′54.92″E,海拔3 240 m。仔里通投盐点的经纬度(长期针对岩羊活动监测布控的点)为28°19′34.74″N,98°59′44.26″E,海拔4 120 m。

对5年间曲宗贡区域红外线相机拍摄到的野生动物按拍摄到的有效照片多少顺序进行统计。偶蹄目动物有岩羊、毛冠鹿、林麝、高山麝(马麝)、中华鬣羚、斑羚、水鹿、野猪;食肉目有青鼬、黄鼬、黑熊、狼、豹猫、豺、赤狐、金钱豹;灵长目有猕猴、滇金丝猴;啮齿目有喜马拉雅旱獭、松鼠、隐纹花鼠;兔形目有鼠兔、高原兔;鸟类有血雉、白马鸡、柳莺、四川雉鹑、大噪鹛、橙翅噪鹛、白眉朱雀、北红尾雀、虎斑地鸫、斑尾榛鸡、星鸦、啄木鸟、林岭雀。

比两条固定监测样线多拍摄到的兽类分别是滇金丝猴、金钱豹、斑羚、豺、猕猴、喜马拉雅旱獭,共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2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3种。比两条固定监测样线多拍摄到的鸟类分别是斑尾榛鸡、虎斑地鸫,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1种。

通过红外线相机布控监测,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拍摄频率最高的是岩羊,说明曲宗贡区域分布数量最多的动物是岩羊。通过人为的观测调查统计,2010年曲宗贡姬妞沟白马雪山主峰山脚的岩羊种群大概有70多只,到2017年,此岩羊种群大概有200只左右,发展较快。但2016年开始,在红外线相机里开始拍摄到狼的活动迹象后,到2017年下旬又拍摄到了2~3匹狼活动的视频。目前,岩羊种群仍保持在2017年的数量,说明狼等食肉动物的出现抑制了岩羊种群的增长速度,起到了一种生态平衡的作用。

曲宗贡区域曾经是滇金丝猴、金钱豹、雪豹、林麝、马麝、黑麝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栖息乐园,但后来因社区居民生活所迫,大量的盗猎行为使曲宗贡区域分布的这些动物濒临灭绝,甚至有些动物迁徙到远离曲宗贡的区域生活。自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通过保护区一批批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使曾经在此区域生活的野生动物慢慢得到了恢复,就像白马鸡,通过保护区人工繁养放归野外,使濒临灭绝的物种恢复了种群。20多年前,在此区域放牧时经常会有狼和豺对牲畜造成伤亡,但后来一段时间几乎看不见这两种动物的身影。近年来,在曲宗贡区域又出现了豺和狼伤亡牲畜的事件,说明此两种动物已得到了恢复。岩羊种群的数量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壮大(以前岩羊是当地群众过年时年货的重要来源,过节前几天人们会对岩羊进行大规模的猎杀,使得岩羊种群数量急剧下降)。2018年在曲宗贡区域第一次拍摄到了滇金丝猴的活动视频,2019年拍摄到了金钱豹的活动视频,说明这些曾经认为灭绝的物种开始回到了它们的乐园,特别是盗猎者最爱的林麝、马麝等也逐渐在此区域得到了恢复,种群数量不断扩大。

2.3 社区访谈

选择夏季牧场在曲宗贡区域的4个社区,对10个常年在此区域放牧的牧民进行访谈,其中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45岁,平均年龄60.4岁。目的是了解牧民在该区域听说过和看到过的动物及其种群数量变化等情况。

对牧民访谈得到的结果进行统计后按从多到少排序。偶蹄目:岩羊、毛冠鹿、中华鬣羚、高山麝(马麝)、黑麝、斑羚、野猪;食肉目:黑熊、黄鼬、青鼬、狼、豺、赤狐、豹猫;灵长目:猕猴;啮齿目:喜马拉雅旱獭、松鼠、隐纹花鼠、飞鼠;兔形目:鼠兔、高原兔;鸟类:柳莺、橙翅噪鹛、大嘴乌鸦、白马鸡、星鸦、红嘴山鸦、黑冠山雀、白点翅拟蜡嘴雀、白鹡鸰、灰背隼、金雕、普通鵟、血雉、雪鸽、四川雉鹑、大噪鹛、白顶溪鸲、淡腹雪鸡、勺鸡、白腹锦鸡、大杜鹃、黑枕绿啄木鸟。牧民听说过在此区域出现过的动物有滇金丝猴、雪豹、金钱豹、云豹、棕熊、水鹿、中华竹鼠、小熊猫。

动物种群数量变化访谈结果:曲宗贡区域以前是岩羊、林麝、马麝、豺、狼、白马鸡等保护动物的栖息乐园,但后来因社区居民生活所需产生的大量盗猎行为使该区域分布的这些动物濒临灭绝。自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使曾经在此区域生活的野生动物慢慢得到了恢复,就像白马鸡通过保护区人工繁养放归野外,使濒临灭绝的物种恢复了种群。

牧民对兽类和个体较大的鸟类比较了解,而一般个体较小的鸟类虽然能经常看到,但他们不太在意和不了解,所以知道的较少。经过其他方式的调查分析可知,访谈牧民看到过的鸟类中,勺鸡、白腹锦鸡可能不在该区域分布,他们可能是在海拔较低的区域看到过。而兽类中牧民听说过的雪豹、云豹、棕熊,目前利用各种调查方式都未发现。

2.4 日常观察

通过曲宗贡工作人员5年时间的日常观察,除红外线相机和样线监测发现的动物外,发现的主要鸟类动物有普通鵟、灰林鸮、夜鹰、普通秧鸡、白胸翡翠、斑头雁、牛背鹭、松鸦。灰林鸮和夜鹰虽然未曾看到实体,但晚上都能听到它们的鸣叫声。普通鵟属于留鸟,在冷杉林中观察到了它的巢。其他的普通秧鸡、白胸翡翠、斑头雁、牛背鹭松鸦属于候鸟,在某个时间段在曲宗贡区域偶尔出现。

3 调查结果

在白马雪山曲宗贡区域,通过为期5年的固定样线监测、红外线相机监测、社区访谈、日常观察的方式进行野生动物调查和统计分析,曲宗贡区域分布的兽类有5目、13科、24属、2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5种,即滇金丝猴、金钱豹、林麝、马麝(高山麝)、黑麝;鸟类有12目、26科、47属、5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3种,即金雕、四川雉鹑、斑尾雉鸡。以上详见表3、表4的鸟类及兽类名录(编者按,限于篇幅此处略去,需要者可与作者联系)。

4 讨论分析

1)曲宗贡区域常见兽类活动规律。食肉目中一年四季白天黑夜都会活动的动物是青鼬,还经常是2只一起活动,对人的警惕性不是很高,常会在牧棚和监测站办公区附近活动,捡食生活垃圾等。狼、赤狐、豹猫喜欢夜间沿徒步道活动觅食。到了冬季下雪时,狼白天也很容易猎取到朝海拔较低的草甸、灌丛区域活动的岩羊(老弱病残者)。黑熊警惕性较高,白天一般不在徒步线区域活动,到了晚上经常会沿徒步道行走;到了秋天黄背栎果子和花楸果成熟时,经常会在这些区域寻找食物;11月下旬开始进入冬眠状态直至次年的4月份左右。啮齿目中的喜马拉雅旱獭碰到阴雨天气时喜欢躲在洞穴里,一旦太阳出来时活动就比较活跃。偶蹄目中的中华鬣羚、毛冠鹿、林麝、马麝等在清晨和傍晚会出现在徒步道附近,其余大部分时间在林间觅食。灵长目的滇金丝猴和猕猴很少在徒步道附近看见踪迹。

2)调查很难涉及鸟类分布的全部区域,所以鸟类种群调查不够完整;鸟类固定样线监测有时会遇到阴雨天气,这时鸟类活动量就明显减少,影响了监测效果;调查人员对鸟类认识度不高,对不清楚的鸟类缺乏更进一步的了解、鉴定,所以对区域的鸟类资源调查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曲宗贡区域不是各种候鸟必经之地,但偶尔几年有些落单的候鸟会在此区域停留一段时间。

5 问题及建议

5.1 问题

(1)辖区内有村民放牧、采集林下产品,存在轻微的人为干扰,生态资源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2)红外线相机老化、数量少,监测巡护工作面临巨大压力;(3)工作人员缺乏一定的经验与技术,对于固定样线的监测和红外线相机布设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监测效率较低;(4)因每次样线监测的人员不同,监测人员的业务能力与认真程度对监测结果的准确率有直接的影响;(5)样线监测时若遇到阴雨天气,监测到的信息与晴好天气时有很大的区别,对监测结果也有直接的影响;(6)不经常在监测样线区域活动的动物很难调查发现;(7)调查人员对森林鸟类的知晓度不高,所以监测调查不够详细全面。

5.2 建议

(1)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急需开展一次全面性的资源本底调查(上一次的资源综合调查在1996年),以完善资源本底数据,同时为曲宗贡区域开展科普教育提供科学依据;(2)红外线相机在自然保护区的利用效果越来越凸显,保护区每年应计划性地采购更新红外线相机,根据监测的对象和海拔梯度等规范相机布控,组织整理分析数据信息,进一步提高红外线相机的科学利用;(3)加强宣传力度,对经常进入保护区活动的相关人员(采集林下产品人员、牧民等)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确保资源和环境得到有效保护;(4)加强工作人员各种技能的培训,培养他们对自然保护工作的热情,规范相关科研监测工作,进一步提高自然保护工作效率。

猜你喜欢
兽类岩羊红外线
红外线应用在体检人群的效果探讨
战胜狼的岩羊
战胜狼的岩羊
战胜狼的岩羊
战胜狼的岩羊
物品寻找器
景宁大仰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兽类动物多样性调查研究
鸟类、兽类和蝙蝠
红外线的成像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