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新闻标题的“小技巧”

2021-08-26 12:04崔金福
记者摇篮 2021年8期
关键词:新闻标题易地哲理

□崔金福

“题好一半文,眉清目传神”。好的新闻标题如传神之目,光彩照人,往往令人过目难忘。

当下,我们已经进入全媒体传播时代,提炼一个好的标题,是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好的新闻标题构思巧妙,鲜活生动,能给受众带来愉悦的观感。如何让新闻标题画龙点睛,怎样用“小技巧”为新闻标题赋能?笔者认真梳理、反复推敲,认为可以借鉴这些窍门:巧用诗词佳句,借用诙谐幽默,巧用提问、反问,巧用数字对比、反义词等,使新闻标题添魅力、透哲理、增文气、接地气。

一、数字对比添魅力

数字往往是枯燥的,如果能把生硬的数字巧妙、恰当地穿插在新闻标题中,不仅能精确地提炼出文章主题,看上去还很鲜活、很生动,能够有效增添文章的魅力。

《人民日报》2019年好标题作品中,《十指春风一绣千年》标题只有短短八个字,不仅简洁,而且意境优美。“十指春风”是对苗族绣娘这一传统手工艺术的最好礼赞,“一绣千年”则衬托出这一古老民俗的厚重历史感。八个字中就有三个数词,虚实结合,耐人寻味。《六老汉三代人一片绿》标题中有三个数字、三个短语,很好地表现了治沙的艰辛、治沙人的坚持以及治沙取得的巨大成果,令人印象深刻。

《我是188万分之一》是贵州广播电视台采制的反映易地扶贫搬迁成效的报道。贵州是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最大、任务最重的省,188万的搬迁人数,最大限度还原搬迁群众生活,情真意切真实感人。《36小时,一切为了11名矿工兄弟!——山东能源肥矿集团梁宝寺能源公司“11·19”火灾事故救援纪实》,是《大众日报》对突发事件的及时报道,用36小时、11名兄弟,两个数字精确、生动诠释了八方聚力、众志成城的救援力量,报道一经推出,让人倍感温暖、充满信心。

二、诙谐中透出哲理

成功的哲理式标题堪称题中精品。如何让标题既充满哲理又吸引眼球,实属不易。这需要作者对新闻事实高瞻远瞩而又洞察入微的心灵创造,使深刻的哲理变得可知可感,令人沉思,给人启迪。

2019年2月12日,《辽宁日报》刊发文章《解放思想,首先得有思想》,掷地有声,颇富哲理。这是记者在辽宁省两会上敏锐地捕捉一位政协委员的发言,及时形成的一篇高质量评论。

2020年10月27日,《辽宁日报》刊发文章《会笑的孩子有奶吃》,标题与老话常说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形成鲜明对比。一“哭”一“笑”,风趣而深刻地道出了领导干部应该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干事业、抓工作。

《人民日报》2019年好标题作品中,《家庭作业不能成“家长作业”》这一标题用否定句式直接亮出观点,“家庭作业”与“家长作业”前后对应,虽一字之差,却在诙谐幽默中,引发众多学生和家长对“家长作业”现象的深刻共鸣。

三、诗词典故增文气

诗词典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引用诗词典故作为新闻标题,不仅能够增加新闻的文气,也让整篇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新华社在2019年9月29日发表长篇通讯《人间正道是沧桑——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引用了诗词中的经典语句,提振了文章的磅礴大气。《人民日报》2019年1月4日刊发文章《翩然落月背再赴广寒约》,报道了“嫦娥”四号首次背面着陆这一重要成绩。标题饱含古典诗词的韵味,“广寒”与嫦娥相对应,“翩然”二字极具动感和画面感,也很有意境。“背”和“再”字为点睛之笔,突出了人类首次背面着陆的重要突破。

四、采访原话接地气

采访对象的原话既反映了群众的心声,又鲜活生动接地气,可以巧妙地将采访的同期声转化为新闻标题,往往能引起共鸣,让人印象深刻、心领神会。

《陕西日报》的新闻摄影作品《我不让你走!》反映了2019年7月25日在蓝田县厚镇东咀村的一间临时教室里,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大学生冀思瑞为孩子们上支教的最后一堂舞蹈课的场景。课还没上完,小女孩宋雨涵就忍不住哭了,另一个男孩朱佳宝更是紧紧抱住冀思瑞,都哭喊着“我不让你走!”。这件作品不禁让人泪目。

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获奖作品《阿卜杜许库尔·果加木尼亚孜:我家脱贫了》讲述了新疆农民夫妻响应政府号召外出务工,由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最终实现脱贫的故事。把采访对象的原话作为标题,生动感人,很好地表现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一主题。

五、反问和设问留悬疑

从修辞手法上看,反问是有问无答,答在其中,可以增强语气;设问自问自答,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在新闻标题中,反问和设问都可以制造出悬疑性、新奇感,抓住读者眼球,让读者充满好奇和兴趣。

《长江日报》在2019年6月13日微信公众号发布创意互动H5作品《72个红手印,究竟为了留住谁?》,用设问的方式,启发读者思考,领会文章中心思想。武汉黄陂区青云村村民代表冒着倾盆大雨给市扶贫办送去一封联名信,72名村民签名并按上红手印,请求挽留青云村两名驻村干部杜凡、付旭东。小切口反映扶贫大主题,报道了扶贫工作最鲜活的故事,感染力很强。

山东广播电视台电视评论《何日“凤还巢”?》用反问的方式,关注山东互联网企业“孔雀东南飞”,飞到浙江等先进省份迅速发展壮大的现象。文章透过这一变化,揭露出山东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服务意识不强等严重问题,直击山东营商环境的难点、痛点、堵点,自揭短处,引人深思。

《川报观察》2019年5月17日在客户端刊发《“这两天是哪天?今天还是明天?”凉山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调度会辣味足》。这种层层设置悬念的表达和大量直接引语的运用,还原了现场,既有询问、追问,更有反问、逼问,读起来提兴致、吸眼球、有看头。这是记者在参加凉山州的一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调度会时,注意到会场并非一团和气,更多的是自我检讨、暗访通报、直接对质,“火药味儿”十足。这种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响鼓重锤的拼劲,引起记者极大关注。稿件一改会议报道常规写作方式,通过大量对话,复盘调度会全过程。整篇报道充满张力,吊足读者胃口。

总之,在全媒体时代,媒体平台更大、传播速度更快、信息数量更多,只有坚持守正创新,以高质量、有水平、接地气的新闻标题去吸引读者,才能最终获得受众的青睐,达到较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新闻标题易地哲理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漫画哲理
哲理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