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防痨人”马玙九十岁仍出诊

2021-08-26 14:45尹洁
环球人物 2021年11期
关键词:彭丽媛结核结核病

尹洁

马玙

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的当天,虚岁九十高龄的马玙教授仍出诊了一名病情十分复杂的患者。

患者的年纪不过二三十岁,慢性咳嗽已持续了两年多,去年做检查时,检测样本中曾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但目前的结核检查结果是阴性的,病人却仍然咳嗽。

马玙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个来小时,没有发现什么大问题。从呼吸科来说,咳嗽的病因有十几种,马玙认为还需要进行更深层的检查,再做细菌培养,不能马上下结论。

“我告诉患者,虽然还不能确诊,但目前恶性肿瘤是可以排除的。”马玙说,“人家大老远过来,我们得有个交代。医患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要让病人感受到我们是认真负责的。”

60多年来,马玙一直坚守在结核病诊疗、防治一线,至今仍在从事临床工作,坚持每周到医院出诊。2018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彭丽媛为她颁发了“最美防痨人”证书。

今年“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前夕,马玙写信感谢彭丽媛对结核病防治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并表达了为实现终止结核病的目标继续奉献余热的决心。4月24日,彭丽媛给她回信说:“您从事结核病诊治、科研和教学工作已有60多年,始终奋战在结核病防治一线,如今九十高龄仍从事临床工作,您的医者情怀令人感佩。”

“我还有能力为人民服务”

马玙的门诊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这里也是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的所在地。自从1955年大学毕业分配到研究所,马玙在这个大院里已经工作了66个春秋。

从住院医师到主任医师、研究员,马玙既从事结核病临床实践,又搞科研、教学工作,建立了内科实验室,开展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分离、鉴定等研究,曾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在日常工作中,与精湛医术一起被称道的,是马玙对待患者的一片真心。每次听诊前,她会用手把听诊器焐暖,避免让患者感到冰凉不适。

“出诊时,我有些‘小动作,这么多年已经养成习惯了。”马玙对《环球人物》记者说,“有时我对病人说,这个(听诊器)有点凉,搓一搓就不凉了,病人就说不怕凉。”

一个小小的细节,就能拉近医患之间的心理距离,马玙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她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结核病医生最忌讳治病时只盯着结核,只管病不管人。

“对待病人,有时候一句话、一个动作就能暖三春。病人从很高的检查床上下来时,你扶一下,人家就知道你这个大夫是比较负责的。事情很小,但做和不做还是不一样的。”

采访中,马玙多次提到医护人员的耐心问题,同时她也清楚地了解这个行业的工作强度和压力。

“我年纪大了,单位照顾我,每次出诊只看几个病人。年轻的一线医生可没有这个条件。他们一上午就得看几十個病人,每个病人也就三五分钟时间,哪能像我看一个小时呢?”

有一次,上级主管单位的一位领导在观察了她半天的工作后说,要都像你这样看病,就不会有医患矛盾了。马玙回答,我这样看病没有代表性,一线大夫没有这样的条件。

尽管如此,她还是经常提醒自己的学生、后辈,要注意态度。有时一些医护人员不注意,对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也直呼其名,或者叫“5号!”“4床!”可能其他人不在意,马玙却觉得刺耳:“人家是一个人啊!尤其是对待老年病人,我觉得有个尊重问题。”

马玙也遇到过脾气不好的病人,确定不了病情的时候,个别病人会有点急,有人质问她:“你不是专家吗?怎么诊断不出来?”马玙说,我是专家,但不是神仙,在治病过程中,我们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咱们共同努力,我会尽可能地给你查清楚病因。

2021年4月,马玙步行上班。

有一次,一个学生为了考上大学拼命念书,结果大学考上了,入学时也确诊得了结核病。这个学生很焦虑,对马玙说:“能不能快点给我治?我想回去上学。”马玙说,结核病可是个慢性病,如果没彻底治好,你在大学宿舍可能会传染别人,还是耐心一点吧。这番话让学生冷静下来,安心治病,痊愈后继续学业。后来这个学生打电话告诉马玙,自己已经顺利毕业,在从事外交工作了。

马玙喜欢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一句话——“理解万岁”。在她看来,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

“我这个人比较有耐心,再加上一头白发,绝大多数病人还是比较尊重我、听我的话的,个别不听的,冲我抱怨两句,我也能理解。”很多几十年前的结核病人,至今仍和马玙保持着朋友一样的关系。每逢生日,她会收到很多祝寿短信或鲜花。

如果按照65岁的退休年龄,马玙已经多工作了25年。但她觉得自己还能干下去。

马玙写病历时,字迹清晰、娟秀工整。

2021年4月,马玙在病房里给病人做检查。

马玙等主编的《结核病》一书。

“我很留恋这个工作,假如在家里窝着,我觉得也是浪费。能成长为结核专科大夫,有我个人的努力,但更重要的是国家和单位的培养。这么多年,我积累了一些结核病的基础知识、临床经验,觉得自己还有能力为人民服务。”

“你是想留在美国吧?”

虽然在北京工作生活了60多年,马玙仍带着浓郁的江苏口音。她对记者笑称,自己是南腔北调。

童年留给马玙的记忆之一是战乱。她出生于1932年,祖籍江苏如皋,一家人本来在南通生活,“七七事变”爆发后,年仅5岁的马玙跟随家人逃难,颠沛流离,直到7岁左右才到上海定居。

“小时候,我每天早上背着书包上学校,冬天老看见马路上有冻死的穷人。乞丐到处都是,冻得实在没法子,就把报纸裹在身上,很可怜。那时候的中国,底层老百姓真是贫病交加。”马玙对记者回忆道。

当时的中国,肺结核是穷人眼中的绝症,有“十痨九死”的说法。中学时期,马玙的英文老师非常出色,她自己也因此喜欢上了学英文,但这位老师后来就是因为肺结核去世的。

1950年,马玙高中毕业,同时被清华大学英文系和江苏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录取。经过考虑,马玙选择了学医。

“我小时候看的电影、小说里,有很多故事讲好心人为老百姓免费治病的故事,我觉得能成为这样的人特别好。另外,家里人对我的评价是嘴太笨,学什么外语呀?中国有那么多病人,学医可以治病救人,而且相比清华,江苏医学院离家又近。”

就这样,马玙去了医学院。她告诉记者,自己在高中时最喜欢打排球,念书其实不太用功。一进大学,朝鲜战争爆发,全国总动员抗美援朝,作为大一学生,马玙和同学们也要报名参军,但老师给他们泼了凉水。

“老师说,你们现在什么都不会,连做护士都不够格,还是先安心学习吧。我这才认识到,做医生光有为人民服务的心不行,还要有技术,所以大学期间我就开始用功读书了。”

经过5年的学习,马玙顺利毕业,被分配到中央直属结核病研究所。听说要到北京工作,她很高兴,来了之后发现单位是在通县,离市区还挺远的,不过单位的建筑都是新的,由苏联专家设计,马玙很喜欢这里的工作环境。此外,单位每个月会安排一次车,把大家送到市区购买生活用品。

工作、生活、进修……66年的时光就这么过去了,单位改了几次名字,马玙也成了行业内的顶尖专家。

“其实我就是慢慢地成长,一步一步往前走,从来没有过突飞猛进什么的。”马玙说。

“文革”时期,马玙被下放到通县农村的医疗队,干了3年。虽然那里的生活很苦,却是最让她难忘的一段记忆。

在中国最基层的村子里,马玙给当地有初中以上学历的人办学习班、培养医疗队,哪个村子有难治的病人,她就骑着自行车去看。

“那时我去村里行医,都是当地的赤脚医生带着去。别小看赤脚医生,这是一支很强的基层卫生队伍,是具有我们中国特色的创举。这些基层医护人员真是让我感动,他们没什么特殊待遇,生活上跟普通农民差不多,但对老百姓来说意义重大。直到现在,我还和当年的一些同事有来往。”

改革开放后,马玙又被单位推荐到美国俄亥俄州的一所大學医学院进修。从1980年到1982年,她拼命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和临床经验。美国同事非常诧异,这个中国人怎么天天晚上12点也不下班?他们问马玙,你是想留在美国吧?

1955年,马玙进入北京东郊中央直属结核病研究所工作,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60多年。

“我说不是。其实是因为国家有这个机会让我出来学习了,我要努力。”马玙说,“那时国家还很困难,能让我们出去进修是很不容易的。”

同事评价说,马玙在美国的两年,等于别人的三年。回国后,研究所支持马玙建立了内科实验室,将临床与科研结合起来。

“有人描述我是两栖动物,搞科研的同时搞临床。能够为病人服务,我感到幸福。病人好了,我也分享快乐。现在60年前的病人给我来封信,我简直高兴得要死,赶紧回信,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是精神食粮。现在回想当年学医的选择,我一点都不后悔。”

“终止结核”,任重道远

每年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今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宣传主题是“分秒必争,终止结核”,马玙写给彭丽媛的信就是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前夕发出的。

在给马玙的回信中,彭丽媛写道:“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我深知结核病防治任重道远。这些年,很多像您一样的结核病防治工作者长期耕耘、默默奉献,推动我国结核病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于这段历史,马玙对记者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结核病疫情比较严重,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很有限,许多肺内有空洞的患者得不到及时治疗。

在鼻导管治疗的基础上,马玙和同事们努力钻研,发明了全新的肺导管治疗方法——用不锈钢丝做成弹簧圈,套上富有弹性的橡皮管,前端系一条尼龙丝,在X线引导下直达肺部空洞,直接注射药物。在当时,这是一个创举,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

世卫组织报告显示,过去近20年里,中国在防治结核病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结核病发病率下降了42%,结核病死亡率下降了90%以上。尽管如此,2019年中国感染结核病的人数仍有83.3万人,其中3.3万人因此失去生命。要实现“终止结核病”的目标,可能仍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这正是马玙继续工作的动力,她希望能为这个远大目标发挥余热,也希望多培养一些优秀的研究人员。

“医生这个职业不会失业的。我刚工作时,国家就提出要消灭结核病,现在这个目标仍然在激励年轻的学子们。我希望他们接过担子,做一行、专一行,同时也拓宽自己的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我们共同努力,早日消除结核病。”马玙说。

马玙

1932年出生,籍贯江苏省如皋县,毕业于江苏医学院,现任中国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临床中心医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猜你喜欢
彭丽媛结核结核病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生命至上 全力投入 终结结核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个性化护理对结核患者肺结核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长得丑?但价值无限!
青年彭丽媛
背上长“包”,小心结核作怪
丽媛style
韩国热议如何接待彭丽媛
彭丽媛选手机,国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