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总司令

2021-08-26 05:30卓人政
世纪风采 2021年12期
关键词:朱德云南

卓人政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创办于1909年,至1935年结束,总共办22期,培养学员9000余人,走出2位元帅、12位省长、40余位上将、70余位中将和百余位少将,还走出了朝鲜、韩国、越南的国家领导人,在一定程度上称得上是国际军事名校,与保定军校、黄埔军校并称中国三大著名军校。该校真可谓群星璀璨,而朱德总司令则是最璀璨之星。他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的特殊贡献,早已镌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耀旗帜上。

求学云南陆军讲武堂,缔结殷殷情缘

排难冒险,投考筹办中的云南陆军讲武堂。1908年春,朱德从成都四川省城高等学堂附设体育学堂甲班(今四川大学前身)毕业回到县里,选择了仪陇县高等小学堂教师作为人生的第一个职业。他积极提倡办新学,开始了与封建势力的“第一次搏斗”,但很快败下阵来。由此,他深切地体会到“教书不是一条出路!”1909年初决定舍近求远,投考正在筹办中的云南陆军讲武堂,走“军事救国”之路。

朱德此举面临着诸多困境及风险:一是缺乏路费,主要靠肩挑货郎担,沿途叫卖所得加以弥补;二是离乡背井;三是路远途艰,历时70余天,行程2500余里;四是筹办中的讲武堂到底办不办得起来?但他无所畏惧。究其目的,从朱德行前所赋《赠诸友》诗中即有流露:“志士恨无穷,孤身走西东。投笔从戎去,刷新旧国风。”后来更明确表示:“问题就是非要救国不可。”

经过积极筹备,1909年夏,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始招生。朱德急不可待地前去报考却未被录取。面对挫折他并没有灰心,通过努力到十九镇四川步兵标去当兵。曾回忆道:“做过凡是当士兵的都要做的苦工。”因文化程度高和操练成绩好,标统罗佩金颇为赏识,推荐其报考讲武堂。他改籍贯为“云南临安府蒙白县”,并将名字朱建德的“建”字去掉,改名为“朱德”报考。精诚所至,终于被录取。

而对于朱德第一次报考未被录取之原因,以往有些文章会说:当时讲武堂只收滇籍生,不收外省生。后朱德第二次再投考时便冒籍云南蒙白县才被录取。继而又“言之凿凿”地记述说:朱德在讲武堂求学期间,有教官发现他是四川人冒籍云南,要开除其学籍时,校长李根源知悉后保护了朱德等故事。但筆者在查阅几种版本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同人录》时发现,此说与史实相悖。经统计,讲武堂初设甲、乙、丙3班。其中,甲班1期66名、2期49名,计115名;乙班1期61名、2期33名,计94名;丙班人数最多,有339人,分为第1队、第2队,朱德在2队;还有附班27人。全校共有585名学员,来自云南、四川、安徽、湖南、湖北、河北、浙江、江苏、江西、山东、贵州、天津、北京、重庆、广西等15个省、市,但以云南为多。其中,朱德所在的丙班的339名学员中,来自8省,即:四川23人、贵州8人、湖南6人、重庆4人,浙江、江苏、江西、广西各1人,计45名,云南籍294名。讲武堂招生不但收外省生,而且后来成长为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崔庸健也曾在云南讲武堂上学。所以,应摒弃戏说,正本清源,还历史本来面目。

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对“朱德”这个名字作出了意味深长而有趣的分析:…朱德这个名字叫起来很响亮,……因为这个名字由于在文字上的奇异巧合,在中文字中的两个字正好是‘红德,红色的品德的意思。”按照中华民族传统,子女们的姓名由父母或长辈所赐,但朱德灵机一动给自己取名,却取了一个红遍天下的名字。“朱德”——人如其名,其德乃长,德润天下。从此,与云南结缘。

漫漫征程,铸就革命拐点

对于经艰难曲折考入讲武堂的成功,朱德感到由衷的喜悦,把学习和训练看作是实现救国目标的必要条件。后来在延安谈及自己的身世时说:“我的志愿老想做个军人,而这个讲武堂恐怕是当时中国最进步、最新式的了。他收学生很严格,我竞被录取,非常高兴。”从此,“我一心一意地投入了讲武堂的工作和生活,从来没有这样拼命干过。我知道我终于踏上了可以拯救中国于水火的道路。”故他努力钻研军事学、战术学、野战学、射击学。无论在课堂、操场或靶场,他不惧霜冻、日晒、雨淋,比别人流了更多的汗水,耗去了更多的心血。由于他刻苦好学,学科、术科都取得优秀的成绩,其中术科成绩尤为出众,名列前茅。他翻单杠可以转大车轮,指挥学员队伍时,动作准确利索,喊口令声音洪亮,更是全校之冠。每当遇到日本、法国领事等外国人到讲武堂参观,李根源都令朱德和另一同学朱培德出来指挥,同学们一时戏称他们为“模范二朱”。

1910年7月,云南新军军官缺乏急待补充,从讲武堂丙班挑选朱德等100名学习较优的学生组成特别班。朱德第二年8月20日毕业,到第七十四标二营当司务长。10月30日,参加蔡锷领导的响应辛亥革命的重九起义。后又参加援川军入川与北洋军作战,支持四川革命。凯旋返滇后,朱德于1912年秋调回云南讲武堂任区队长兼军事教官。历史竟是这般有趣,“模范二朱”中的朱培德等学友却又再次进入讲武堂第四期深造,朱德与朱培德由原来“模范二朱”的同学关系,相隔一年后演变成为师生关系。而后来主政云南20年的龙云与卢汉由援川军第一梯团团长谢汝翼保荐入学讲武堂,成为他的学生。朱德有幸经讲武堂系统、正规而严格的磨砺,奠从军之基。朱德元帅从这里起步,成其人生第一个拐点。

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下,朱德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1922年3月,朱德遭云南督军唐继尧通缉,经历一场异常艰险的逃亡,脱险回到四川南溪前妻陈玉珍家。老友、川军第二军军长杨森即写信邀请他到重庆“叙旧”,并以师长一职相许。而他不愿去当军阀,婉言谢绝。

朱德为了寻求革命真理,到上海拜见了仰慕已久的孙中山先生。当时孙中山正打算借助滇军的力量讨伐叛将陈炯明,重建共和政府,他希望朱德重返滇军助他一臂之力,并先付10万元作为整编部队的经费。但朱德对利用军阀打军阀的做法已失去信心,不愿再陷进军阀混战的泥潭中,决心寻找共产党。8月,他从北京追到上海,终于见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陈独秀,郑重提出了加入共产党的迫切要求,但遭到拒绝。受此冷遇,留下了痛苦的回忆:“那些日子真难过,……我的一只脚还站在旧秩序中,另一只脚却不能在新秩序中找到立足之地。”但他没有灰心,在决定命运的十字路口作出了人生的第二个重大决断,赴欧洲继续寻找共产党。9月初,朱德与孙炳文等行程2万余里,远赴欧洲到达德国首都柏林,找到比自己小12岁的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周恩来,提出了入党请求。一个月后,朱德由慧眼识贤的周恩来延揽,在马克思的故乡加入了共产党。实践表明,周恩来为中国共产党请来了革命大家和“军事神仙”。

朱德此举在中共党史上确具典范性:一是锲而不舍。寻找共产党从云南找到四川、北京、上海未果,再从国内找到国外。如此艰辛、执着。二是舍利追义。36岁的中将,毅然不要“银票”要“党票”,选择远涉重洋去当留学生,啃外语,寻找共产党以及在当时的中国几乎看不到前途的共产主義。最终追寻到自己的“初心”。1942年5月23日,朱德出席延安文艺座谈会闭幕会上讲话时针对会上关于革命作家要不要经过思想转变问题的争论,说:“哪里不要转变呵,岂但转变,我说就是投降!我原来不是无产阶级,因为无产阶级代表的是真理,我就投降了无产阶级。”史沫特莱评价:“朱德到上海,到北京,到柏林找寻共产党,表示出他精神上的独创力和坚定不拔的决断力。”这是“一个为着忠于一个伟大的主义而丢弃了个人享乐、财富和地位的故事”。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从此时起步,成其人生第二个拐点,实现了自己的政治夙愿。

朱毛井冈山会师,奠中共第一代领导核心之基,成其人生第三个拐点(后面详介)。

总之,朱德在漫漫征程中,铸就三个历史拐点:一是讲武堂刻苦磨砺,奠从军之基。二是万里找党寻“初心”,奠从政之基。三是朱毛会师,奠中共第一代领导核心之基。

百炼精钢,镌刻亮丽名片

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并保住火种,成为红军之父。朱德在南昌起义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1926年7月,中共中央抽调正在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的朱德回国。11月8日,北伐军攻占江西南昌,而驻防南昌一带的部队主要为滇系国民革命军第五方面军总指挥朱培德的部队。其中朱培德和第三军军长王均、第九军军长金汉鼎等是朱德在云南讲武堂的同学。鉴于此,1927年1月中旬,中共中央便派朱德到南昌工作。朱培德即任命他为第五方面军总参议、第三军教育团团长,后又兼南昌市公安局长。朱德利用在滇军中征战13年积聚的人脉资源、人格魅力,巧妙地开展军事统战工作,卓有成效。

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共产党人惨遭屠杀,而朱德却因与朱培德的良好关系而被“礼送出境”,保存了革命力量。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标志着大革命失败。为挽救革命,7月18日,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秘密会议,由于朱德等人先前党的工作基础较好等诸原因,决定将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地点选在南昌,并派他再返回南昌开展起义准备工作。他将详细掌握的南昌城内敌人的武器装备及城防布署等情况,绘制成《南昌地形及敌军布署图》,提供给领导南昌起义的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使用。

8月1日凌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起义军经过4个小时激战,消灭驻南昌市内敌军。后朱德接受斯诺采访时曾忆道:“我帮助组织这个暴动,它是在我保护下计划成的。”8月2日,起义军主动撤离南昌,南下“取广州,再举北伐”。9月18日进抵广东大埔县,后前委做出分兵:朱德率领第十一军二十五师和第九军教导团共约3000多人据守三河坝,掩护主力南下。经与9倍于己的追敌钱大钧部激战3昼夜,率仅存的近千人孤军向赣南粤北山区转移,敌情危重,饥寒交迫。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在赣南深山,远离家乡的朱德,操着地地道道的四川话道出坚定革命的心声:“愿继续革命的跟我走,只要有10支8支枪,我还是要革命的,现在革命遭到失败,但黑暗是暂时的,中国的1917年一定会到来。”后朱德在天心圩、大庾、上堡进行了“赣南三整”,用坚定的信念和行动,凝聚了队伍。

朱德为保留南昌起义火种,寻找出路,起到了重要作用。朱德在困境中不动摇,当获悉驻防湖南汝城一带的是云南陆军讲武堂学友、第十六军范石生部后,便与其进行谈判,达成合作协议,建立了反蒋统一战线。朱德部队使用该军四十七师一四0团番号。朱德化名王楷任四十七师副师长兼一四o团团长、第十六军总参议。范石生慷慨地每人先发1个月薪饷,每支步枪配200发子弹、每挺机枪配1万发子弹,每人发1套冬装等。此举使南昌起义余部找到了休养生息之地,待机发展。可以说,在云南讲武堂同窗中对朱德帮助最大的莫过于范石生。因得到范石生的护佑,这批南昌起义后保存下来的800余人,变成中国大地燎原火种的精华,并成长为人民军队建设的主力军。

朱德部自以一四0团的番号隐藏下来后,便利地打着十六军旗号,行革命之实。1928年1月举行湘南暴动,历时3个多月遍及20多个县,约有100万人参加起义。这次起义在大革命失败几个月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所有武装起义中,涉及地区之广、参加人数之多、坚持时间之长,实属罕见。总之,朱德为创立人民军队作出了突出贡献,堪称红军之父。

朱毛井冈山会师,奠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之基。1928年4月下旬,朱德与陈毅率领保存下来的南昌起义火种及参加湘南暴动农军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实现了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军队正式建立。对于朱德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贡献,红四军军委书记陈毅在第二年给中共中央的报告中讲到:“朱部和湘南农军总数超过1万人,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兵力一下子增加5倍以上。……大大增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力。”后陈毅又到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时说:“朱德军事强,泽东政治强。”国防部原副部长萧克上将回忆:“红四军在井冈山时期主要是朱德指挥战斗”,“部队对朱德军长带点神秘式的信仰”。

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道:“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两个孪生的天才‘朱、毛都有不可分离的联系.实际上许多中国人实际上都把朱、毛看作一个人。毛泽东有一个冷静的政治头脑,朱德有颗热烈的斗争的心,他决定了他一生的行动。共产党所以能够完全操纵红军,朱德对党的忠诚和对政治驾驭的服从,正是原因之一。”朱毛相映成辉,这是中国革命之幸!

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朱德曾遭到诋毁。毛泽东对抹杀朱德功绩的做法多次提出批评。1973年12月21日,他主持召开中央军委会议时曾当着朱德的面强调:“过去国民党要‘杀朱拔毛…,现在,“人家讲你是黑司令,我总是批他们,我说是红司令!”“没有朱,哪有毛,朱毛朱毛,朱在先嘛!”道出了朱德在中国革命和人民军队中的地位。

1946年12月1日,是朱德60寿辰。为鼓舞斗志,敢于斗争,打败蒋介石,毛泽东发出倡议为朱德总司令60寿辰集体祝寿。从11月29日起,延安全城悬旗3天,中共中央及各中央局、各革命根据地为朱德祝寿。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在我党史无前例。其中,中共中央贺词:“你是中国人民60年伟大奋斗的化身。”毛泽东题词:“人民的光荣。”刘少奇题词:“朱总司令万岁。”中共中央通过破格为朱德公开举行大规模的祝寿活动,对其历史地位进行了定位,即:“你是中华民族的救星”,“中国军人的伟大导师”,“你的德性是全党的楷模”等,凸显了朱总司令在党和军队、人民大众之中的崇高威望。

总之,在朱德身上,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崇高品格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朱德总司令,堪称云南陆军讲武堂最亮丽的红色名片。

坚守初心,崇高风范鉴全党

肩负要职、功勋卓著的朱德总是严于律己,始终以一名普通士兵和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姿态出现,给人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农民”印象,连十分挑剔的西方记者也由衷赞叹。1937年1月,美国作家兼《法兰克福日报》女记者史沫特莱到延安见到声名远播的朱德时,印象却是:“看起来完全是一副普通面貌。要不是因为他身穿制服的话,很容易把他当作中国哪个村子里的农民老大爷,而忽略过去。”她曾这样比较与刻画毛泽东、朱德:“从风采与气质两方面来看,朱德比毛泽东更像农民。”而另一美国记者根瑟·斯坦因在以亲身经历写就的介绍延安和八路军的《红色中国的挑战》一书中写道:“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将军,兵士们敬爱那个60岁的老农民,像父亲一样。”1939年12月1日,是在太行前线的朱德诞生53岁生日。作家杨朔赋诗《代寿朱德将军》颂道:“抚循部曲亲如子,接遇乡农蔼若风。”1941年3月,曾于1935年在南京中山陵前剖腹自杀明志、抗议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的将领范续亭到延安治病时,受到朱德的接见,其第一印象:身经百战、威震敌胆的朱总司令竟穿着粗布衣衫,像个普通庄稼汉。持续交往后,情不白禁赋诗描绘出一幅简朴农民的肖像画:“时人未识将军面,朴素浑如田家翁。”

总之,他们对坚强勇敢、威震世界的朱德总司令却如此简朴、平易近人的穿着举止所折服,形象生动地冠以“农民老大爷…老农民”“乡农”“田家翁”等相赞,映衬出朱德不可求的独具风貌。

1962年5月22日,朱德第二次回云南视察。5月26日,朱德游筇竹寺时,遇到正在游玩或下象棋的昆明市第11中学数十名学生们。在此处能碰到自己敬爱的朱总司令,孩子们异常兴奋,纷纷围站到朱德周围,欢呼问好。为了不影响其他的游客,朱德迅即安抚孩子们,让他们继续游玩。随之,他走到摆在一个石条凳上的象棋残局前叫原来的小棋手继续下棋,并坐下静观小棋手们下棋。小棋手们怎敢在指挥过千军万马的朱总司令面前下棋,显得十分拘谨。朱德见状连忙安慰,并谦虚地说:在战场上数十年来我可是常胜将帅,但在楚河汉界的象棋盘里,我可是棋艺不高的常败之人,今天我要“拜”你们为师,争取赶上你们的水平。小棋手们听罢总司令诙谐幽默的话语,始平静下来,坐回原位。

此时,寺院内恢复了往时的平静。开国元勋毫无架子地与十余岁的初中生同坐一条石凳,兴致勃勃地观赏小棋手们不太高超的棋艺,如此其乐融融的场景,深深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这是一幅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民同乐的真实写照,随行的摄影师迅即用照相机拍摄了这一珍贵的场景。2003年12月24日,笔者邀请周恩来总理的卫士长成元功及他的保健护士焦化壬夫妇到云南参加纪念1956年中缅边境人民联欢大会召开47周年活动时,签名赠送给笔者一套《共和国的缔造者》10张明信片,其中即收入了朱德观看中学生下棋的照片。而2006年12月初,曾任朱德卫士的徐建柱到昆明参加纪念朱德诞辰120周年活动时,送给笔者12张一套的彩色明信片。此照片也作为其人生最著名的12个瞬间而收入其中,弥足珍贵。

1976年初,90岁的朱德抱病坚持工作,多次写下“革命到底”条幅赠送友人及夫人康克清共勉。在周恩来病逝、毛泽东病重严峻时刻,他更是以革命者堅强意志抱病坚持工作。6月21日,朱德在北京会见澳大利亚联邦总理弗雷泽,这是他最后一次接见外宾。由于接见时间推迟而未事先通知他,让他在有冷气的房间里等待将近1个小时,回到家中便患病,15天后的7月6日逝世。胡锦涛曾评价:“朱德同志亲笔写下‘革命到底的条幅,这是朱德光辉人生的真实写照,表达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伟大情怀。”朱德人生最大亮点:“革命到底!”他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鞠躬尽瘁,永远奋斗的楷模。

猜你喜欢
朱德云南
云南图片库
在云南,她们的旅行非常酷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不必要花的钱
卖梦店
特殊的生日礼物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钥匙不见了
2015年9月云南节庆一览
「云南山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