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话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2021-08-25 06:40徐鑫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6期
关键词:桑娜壁虎渔夫

徐鑫

互动,即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话,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谈话。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既能张扬个性和人性,又能昭示民主和平等,更能凸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而,如何在互动对话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一、在质疑的对话中凸显

关于学生的质疑,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材和教师是绝对权威,教材上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教师怎样教,学生就得怎样学。学生只能一味地认识、接受和理解教材和教师所给的结论,特别是在“师道尊严”的氛围下,教师的指责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少;打击多,点赞少。学生宁可顺从,也不敢向教材和教师质疑。对此,很多教师已经在改变了,但力度不够,还没有达到大刀阔斧的程度。怎样才能达到大刀阔斧的程度呢?教师需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动脑筋、想办法、花气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给予学生质疑的勇气,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机会,帮学生创设质疑的氛围,善待、鼓励、支持学生对教材和教师质疑,让学生在质疑的对话中凸显主体地位。

如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文讲的是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咬断了,觉得没有尾巴太难看。于是,小壁虎爬到小河边向小鱼借尾巴,小鱼要用尾巴拨水;小壁虎爬到大树上向老牛借尾巴,老牛要用尾巴赶苍蝇;小壁虎爬到屋檐下向燕子借尾巴,燕子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小壁虎借不到尾巴,爬回家找妈妈,妈妈叫他转过身子看看,小壁虎转身一看,自己长出了一条新尾巴。教学中,有学生质疑:“为什么壁虎在墙上、玻璃上爬不会掉下来?”“为什么壁虎的尾巴容易断?”“为什么壁虎的尾巴断了后又能长出新尾巴?”……如此多的质疑,凸显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然而,教师面对这么多的质疑,想在第一时间里都给学生满意的解释是不可能的,但可以着重和学生探討两个问题:“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反反复复地读课文,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

二、在体验的对话中凸显

学生在阅读中的体验,是需要通过阅读实践、思维碰撞和情感活动才能获得的。对此,教师要清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通过主动的、积极的、热情的阅读实践,发生思维碰撞,投入情感活动,获得思想、情感和审美的体验,并在体验中互动对话,凸显主体地位。

如六年级下册《泊船瓜洲》一诗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日何时照我”,有学生举手发表看法:“老师,‘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为什么要用‘绿字呢?为什么不用‘过、临、满、到、吹等字呢?”此看法一说出,大家都产生了疑惑。教师先让学生自主探究、查阅资料、交流讨论,再让学生倾听介绍:诗人王安石最初也不是这样写的,可觉得不好,换了十多个字,最后确认用“绿”字。结果,大家一致认为用“绿”字有春天的色彩感觉,让人满目彩色,也有动感,春风将绿色带到江南,江南马上变绿,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如此的体验,如此的互动对话,均凸显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又如,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无力地抚摸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学生读了这段话后,动心动情地体验老班长对两个小战士的关爱。教师在学生的“体验”对话中发现,不同的学生在体验中有不同的感悟。有的学生认为老班长没走出草地就牺牲了,老班长没有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有的学生认为老班长已经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老班长牺牲时,还有二十多里路就走出草地了;有的学生认为老班长牺牲前,自己也说“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有的学生认为老班长已经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老班长牺牲前说“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说明老班长高风亮节,严格要求自己,对党忠心耿耿……如此在“体验”的对话中凸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而助推学生产生较多具有个性的感悟,真可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三、在辨析的对话中凸显

学生在阅读中辨析,既有助于学生更多地领略他人的精神世界,又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变“接受式”为“探究式”“合作式”,更有助于学生彰显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因为在辨析的过程中,学生飞扬的思绪、即兴的表达、独特的见解,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语言灵动鲜活,自己的心灵丰富多彩,自己的思维创意勃发,自己的想象匠心独运,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

如,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投影出示)邻居西蒙死了,丢下了两个孤儿。渔夫和桑娜是一对夫妻,渔夫让桑娜去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桑娜坐着不动时,渔夫一连三问:“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渔夫为什么要一连三问?是渔夫对桑娜不十分了解吗?

生:我认为渔夫对桑娜十分了解,只是因为家里太穷了,再收养邻居家西蒙丢下的两个孤儿,无法负担,压力太大。渔夫的一连三问,是担心桑娜不愿意。

生:我也认为渔夫对桑娜是十分了解

的,只是家里很穷,肚子吃不饱,脚上也没鞋子穿,自己家里已有了五个孩子,再收养两个孩子,一个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不但养不起,而且会雪上加霜,家里将变得更穷。正因为这样,渔夫才一连三问,担心桑娜不愿意。

师:作者这样写,是什么目的呢?

生:我认为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桑娜家穷困,不管桑娜是多么勤劳能干,也不管渔夫是多么不顾生命危险去捕鱼,他们家总是吃不饱穿不暖,关键的问题是当时的社会太黑暗。当时的社会,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生:我认为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渔夫和桑娜的善良。渔夫和桑娜那么穷困,生活那么艰难,他们宁愿过吃不饱穿不暖的穷日子、苦日子、难日子,也要收养两个孤儿,和七个孩子相依为命。

……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说得都有道理。渔夫和桑娜是一对特别善良的夫妻。渔夫让桑娜去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桑娜坐着不动,并非桑娜不愿意。实际上在渔夫回来之前,桑娜就已经把一个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的两个孤儿抱回来了。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的一番辨析对话,既开放了学生的心态,又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还激活了他们的思维,更凸显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样的辨析对话,不但是以他人的语言为媒介,而且是发自学生内心的,它如同一块精美的织物,相互交错,相互关联,相互持续。

凸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终身发展的需要,是课标提出的要求,是新时代赋予的特殊使命。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互动对话等手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者单位:安徽黄山市歙县教研室)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桑娜壁虎渔夫
BB壁虎和他的BB朋友们
壁虎的尾巴
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
《穷人》梗概
为什么壁虎能“飞檐走壁”
桑娜一家“穷”吗?
续写《穷人》
穷人的心
天皇版“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