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由于学生的性格差异、目标意识、知识建构各不相同,也就容易导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结果。作为教师,对学生个性化阅读中产生的积极思维和独特感受,我们应抱着赞赏的眼光去对待。在教学中,我常常让学生采用写批注的方法把读书中的所思所感写在文中相应的地方,把被动的阅读转化为积极的阅读,把简单的阅读转化为深度的阅读。
一、批注,让阅读目的得以明朗
教学中,阅读材料都是编者根据一定的阅读目标选定的。如何带着目的去阅读文本?采用批注的方法,就能使阅读过程变得非常明朗。
科普说明文《宇宙生命之谜》(六年级上册)介绍了科学家对“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命存在”这个问题的研究。“学习提示”给学生指出了本课的阅读目的,学生就可以带着明确的任务去阅读课文。如第1自然段用故事引出课文题目,读了以后发现这个自然段对于阅读目的没有多少帮助,所以写上“浏览”的批注,表示不需要再去仔细阅读。而在阅读第2自然段的时候,发现整个自然段都是围绕“地球绝不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这句话来写的,总述了人类寻找存在生命星球的结果,那么就把这个中心句用波浪线画出来,表示这句话是重点。第3自然段讲述的条理特别清晰,采用圈画关键词“温度、水分、大气、光和热”的方法厘清了生命存在的条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写上批注,会使阅读目的变得更加明朗,从而提高了阅读的效率。
二、批注,让阅读思维得以发展
“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用心去读,用心写下自己的思考,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思维向纵深发展。
《宇宙生命之謎》中,科学家为了探索地球以外的生命,对其他行星作了很多研究。学生在阅读第4~8自然段的时候就产生了很多疑问,在书上作了很多质疑式批注:“如水星朝阳的一面温度达到300~400℃,这是怎么测量出来的?人类无法到达金星,是怎么知道金星上缺氧缺水呢?课文中为什么对其他行星的分析极为简单,而对火星却用了4个自然段作详细分析呢?”这些批注是学生阅读课文后产生的思考,他们的阅读思维经历了没有疑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答疑惑的过程,使得课堂学习有了思辨的话题。即使有些问题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解决,但是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思维,他们就会主动去课外寻找资料,把课外学习当作解惑释疑的重要途径。
三、批注,让阅读感悟得以展现
真正的阅读需要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揣摩、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
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谜》中,有些学生对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很有感触,就在第7自然段旁写下这样的批注:“水汽只有1%说明了火星的干燥,96%是二氧化碳,说明火星的含氧量低,可见,在表述事物特征时抓住数字来说明最有说服力。”有些学生对科学家的科研精神很感兴趣,就在最后一个自然段旁边写上批注:“火星是一个神秘的星球,科学家探索到的只是它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未知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探索。”这些感想式的批注,是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以后的感悟,也是情感的真实体现,这些批注使课文的教育功能得到了发挥,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浓厚兴趣。
学生在阅读中结合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把对课文的理解、困惑和感想用批注的形式写出来,这些留在书中的点线符号、标注文字成了学生阅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市永安洲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