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递嬗与扩散:新闻报刊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2021-08-25 17:26王悦魏崇辉
新闻世界 2021年7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王悦 魏崇辉

【摘    要】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兼具五四时期宣传新思潮的媒介、国民党人自我反思和对未来中国走向探寻的重要期刊、早期中共组织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发声平台三重身份的《星期评论》,经历了从早期倡导民主主义到后期转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译介、阐释与宣传的过程。《星期评论》为我国早期宣传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阶级斗争理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星期评论》;马克思主义;新思潮

【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新自由主义挑战及其应对研究”(项目批准号:19VSZ040)。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传播研究领域方兴未艾。就研究视角而言,当前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研究视角主要包含传统的历史学研究、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新闻观中国化的研究以及基于传播学视角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研究等。但总体来看,以党史为切入點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仍是主流视角。就研究对象来看,在当前主流的党史研究范式的引导下,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传播者,尤以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中国共产党理论家为核心的个人传播者、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报刊或进步报刊为主流的机构传播者最为突出。

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行传播的关键时期。为了给中国革命斗争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指导,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翻译并发表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这些文字被刊载于诸如《星期评论》等报刊上,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媒介。为了解当时的进步报刊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本文以五四运动时期一份非常特殊的报刊《星期评论》为蓝本,来探讨仍处于酝酿时期的中共早期组织是如何运用该媒介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一、面向:《星期评论》的定位及功能

于1919年6月8日在上海正式发刊的《星期评论》是五四时期宣传和普及新思潮的媒介,是国民党人自我反思和对未来中国走向进行探寻的阵地,同时也是早期中共组织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发声平台。近年来,《星期评论》因其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一)载体:作为五四时期宣传新思潮的媒介

五四时期,为进步团体所推崇的《星期评论》一度与《新青年》享有“最占势力”的好评。主编沈玄庐以发刊词“现在世界的大势,怎么样了?世界的思潮又怎么样了?我的国家,处于现在世界的大势,该怎么样?处于现在世界的思潮,又该怎么样?我就不能不用着我们的思想来创作星期评论”[1]来表明初衷:它支持学生运动、工人运动,传播先进思想,提倡妇女解放,谋求制度革新。《星期评论》刊载了大量解放人们思想、启发人们思维的文章,促进了五四时期各种思潮在中国的传播。除此之外,它在厘清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在理论硬核和实践观照上的差异之时,让当时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影响的自由主义、杜威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民粹主义等西方思潮以《星期评论》为平台相互激辩,对解放人们的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阵地:作为国民党人自我反思和对未来中国走向探寻的重要期刊

五四运动后,孙中山先生逐渐意识到新思想能量之大与范围之广,为完成辛亥革命未竟之功,便决定将思想宣传与国民觉醒作为革命党活动的主要方向,《星期评论》应运而生,并成为国民党的机关刊物。1919年6月3日,《星期评论》出版公告宣称:“中国人渐渐的觉悟起来了,中国人渐渐知道从国家的组织,政治的内容,社会的里面,思想的根底上去打算了。但是人的究竟,国家的究竟,社会的究竟,文明的究竟,是甚么样,究竟怎么样,好像大家还不曾有彻底的思索,明白的理会,切实的主张。我们出版《星期评论》就是把我们所自信的彻底的思索,明白的理会,切实的主张,写了出来,供天下人研究,求天下人批评。”[2]《星期评论》目标指向是探究世界的未来走向和改造世界的路径方法。

(三)平台:作为早期中共组织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发声平台

《星期评论》作为早期中共组织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转轨,学界有不同的论断。就目前受多数学者认同的观点来看,《星期评论》自45号开始内容转向为马克思主义,直至终刊《星期评论》都高树马克思主义旗帜,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其标志是45号全文发表苏俄对华宣言和刊载系列赞扬俄国革命文章。在社会主义思潮成为显流的背景下,《星期评论》发表《唯物史观的解释》对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进行阐释,刊载《浑朴的社会主义者底特别的劳动运动意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地位进行捍卫。同时,《星期评论》对马克思的生平、人格等做了评价,对马克思、恩格斯二人的著作和贡献作了阐明,使国民有机会全方位认识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理论成果。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进行传播和宣传,《星期评论》成为早期中共组织宣传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发声渠道,并且“把人们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即从反对某一个军阀到彻底铲除造成军阀的政治制度;从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到反对世界上一切帝国主义。这一认识反映了当时我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最高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说明中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之初,就力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3]

二、递嬗:从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

《星期评论》宣称:“我们的目的,是要建设‘德谟克拉西的国家,是要创造‘德谟克拉西的文明,是要脚踏实地,做我们的建设功夫。”[4]由此观之,在《星期评论》创刊之初,该刊的态度仍旧是民主主义范畴内的改良主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待工人运动的态度

《星期评论》译介的关于讨论劳动和工人问题的文章占大多数,对劳工问题的聚焦为其一大特色。然而,对劳动思潮的反思和对民生现状的关注并不意味着该刊主张革命。在创刊初期,《星期评论》主张用温和的方式进行改良。

随着五四时期兴起的互助社等团体的停滞与破产,其倡导者开始反思脱离现实的改良主义,重新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国家改造新出路。自1920年1月《星期评论》编辑所和总发行所迁至李书城和李汉俊的寓所后,该刊不仅刊登多篇文章深挖劳工问题的根源所在,还吸引并集聚了越来越多主张革命的人士,李汉俊等顺势在工人中筹办工人夜校和工人合作社,加强与工人之间的往来,全力支持工人运动。《星期评论》关于劳动和工人问题的关注点开始由劳动等社会问题的改良向主张和支持工人运动转向。在此过程中,《星期评论》逐渐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想和实践经验传播到工人的脑海中去,在启发工人的阶级意识,引领工人的内部团结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客观上促成了工人无产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

(二)解读十月革命的视角

随着1919年7月苏俄政府对华宣言的发表,《星期评论》全文发布了苏俄政府宣告放弃已掠夺的中国土地、财产等一切特权的宣言,引起举国震动。中国人民对苏俄政府这一举动进行由衷称赞,呼吁“要从几千年弱肉强食的历史遗传性上觉悟转来,做一个为世界被掠夺者的自由而战的自由人民”。[5]至此,俄国的国家状况和时事新闻开始被中国人民所关注。中国人民开始将学习视角由西方转向俄国,该刊连续报道国际工人运动现状、详细剖析工人運动历史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刊通过重新审视俄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换成现实的十月革命的方式和路径,实现对苏维埃政权本质的剖析,揭示一切权力归劳动人民所有的观念,认识到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新社会建立的最终目的,企图通过宣扬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现状。

(三)对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贡献

在当前学界的党史材料中,关于《星期评论》的重要地位和历史贡献在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与上海中共发起组的开创中都已彰明,《星期评论》作为新文化阵营的重要力量在精神实质和理论转轨上与《新青年》保持高度一致,都实现了廓清蒙昧、启发理智的深远影响,对早期共产主义运动做出重要贡献。

1920年春,《星期评论》刊登李汉俊译《强盗阶级——萧伯纳赞美波尔色维克》《文化运动与劳动运动》等宣传社会主义的文章,促进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大地的传播。同年5月1日,《星期评论》“劳动纪念号”发表李大钊的文章,为早期社会主义提供了宣传思想和理论的平台。共产国际“二大”上,刘绍周称《星期评论》为“上海的社会主义党”的“周刊”,并指出“这个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6]经过对早期《星期评论》所刊载文章的梳理,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为共产主义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星期评论》作为刊发相关文章的重要平台则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主义运动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扩散: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贡献

《星期评论》主张主义研究必须先于问题研究,并强调研究中国问题必须先行研究马克思主义。在此认识的基础之上,《星期评论》一跃成为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有力刊物。除此之外,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上,《星期评论》作为首位约请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刊物,为《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发行铺平了道路。由此可见,《共产党宣言》在中国革命运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与《星期评论》此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第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星期评论》为历史唯物主义着墨颇多,宣称了历史本源应当从物质中寻踪这一唯物史观原理,强调了物质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如,《旧伦理的崩坏与新伦理的建设》一文就提出,一切人类的活动都根源于经济的进步,一个时代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该时代经济的活动,表明了其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星期评论》希望能够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编写一部“雄大深邃”的经济发展史,促进人们的“思想大解放”。[7]

首先,《星期评论》将每个时代的政治斗争都归因于那个时代背景下生产、交换所必需的生活物质资料。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立场从根本上颠覆了当时人们对于历史观的认知,给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历史观念做了洗礼。不可否认,以《星期评论》为载体推动的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阐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一方面,对劳动价值论进行了阐述。李汉俊在《强盗阶级的成立》一文中,对商品和物品的概念进行了区分,指出“如果是加劳力的人自己使用,这就只能谓之物品,不能谓之商品”“商品是人能够作为衣食住的资材的东西”,[9]从交换且有用两个角度定义了商品。《星期评论》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相关文章的刊发使劳动创造价值等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对剩余价值论进行了剖析。《星期评论》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根源,指出资本主义世界的人作为劳动力而存在,异化成为商品,且资本家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价值远远低于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本身。《星期评论》中上述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论的剖析为人民群众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为工人阶级觉醒、壮大革命力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强调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重要性。该刊对工农群众生存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表明“人民群众”这一主体开始逐渐作为革命主体受到关注。撰稿人李汉俊面对传统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的状况,提出“应该从精神上打破‘智识阶级四个字的牢狱,图‘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一致团结。并且一致努力,对于‘体力劳动者智识上开发做工夫,然后社会的改造,方才有多少的希望。”[10]同时,他认为应对体力劳动者进行教育和培训,以开发其“智识”,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李汉俊的这一观点与马克思所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高度契合,也为工人阶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积蓄了能量。

更值得称道的是,廖仲恺撰写了《革命继续的工夫》一文,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起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世界“是劳动者的世界”。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在于人民群众。《星期评论》的先进知识分子自觉破除单纯的意识形态层面论争的弊病,顺应对社会实际问题考察的潮流,为推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平台。

结语

在进步知识分子同共产党人的共同探索、共同努力下,马克思主义逐渐在中国成长、扎根,成为中国革命的理论指导。不可否认的是,《星期评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无偏好地引进西方书籍、译介西方著作、介绍西方学说,伴随着大量西方思潮的涌入,为马克思主义早期在我国的引入、扩散与深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注释:

[1]玄庐.发刊词,星期评论第l号,1919-6-8,第1版.

[2]星期评论出版,上海《民国日报》,1919-6-3,第1版.

[4]田子渝,陈绍康.《星期评论》新论[J].文史哲,1990(03):39-44.

[5]本社同人:关于民国建设方针的主张.星期评论第2号,1919-6-15.

[6]季陶.俄国劳农政府通告的真义.星期评论第45号,1920-4-11.

[7]《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记录》第1卷(SecondCongressoftheCommunistInternational:MinutesoftheProceedings),伦敦:新园出版社1977:139.

[8]随便谈,星期评论第1号,1919-8-17.

[9]汉俊.强盗阶级的成立,星期评论第48号“劳动纪念号”,1920-5-1.

[10]先进.最近上海的罢工风潮,星期评论第21号,1919-10-26.

(作者:王悦,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魏崇辉,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叶水茂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条件
警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隐性”误区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王晓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整体性研究视野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