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是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必然趋势,也是新时期文化教育、艺术传承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常言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只有蕴含丰富、深厚民族文化底蕴的文化艺术才能长久地、更好地传播下去,因为寓意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经过时光岁月的一次次检验,可以很好地满足人们多层次的精神文化审美需求。农村土陶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在形制、风韵、工艺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同时,土陶艺术具有很强的“兼容性”,能够很好地吸收其他姊妹艺术的优势,从而演绎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型、浑然天成的神韵。艺术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过硬专业素养及实践能力、一定创新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需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和热点,探索出更多新的教育理论、模式和策略,才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教学得天独厚的优势功能。
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王娜编著《农村艺术性民间工艺》一书,是一部主要介绍农村艺术性民间工艺的经典读物。作者着重介绍了潮州麦秆画、河南浚县泥咕咕、綦江农民版画、漳州木偶雕刻、湘西踏虎凿花、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等多种民间工艺艺术,从艺术起源到艺术特色,从制作工艺再到文化意蕴,可谓翔实丰富;全书用语精炼传神、生动活泼,行文流畅自然,逻辑缜密严谨。该书可作为各地高校艺术设计、视觉传达等相关专业教学辅导书籍,也可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教学资料,从事农村艺术文化创作、艺术教育等相关行业工作者及爱好者也可参阅。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体系的适用性必然会逐渐降低,因而需要积极调整、完善并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尽可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的重要功能。笔者在参与201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7BZX118)、华南理工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x2sjC2180580)、广东省教育厅2016年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2016WQNCX005)研究期间,进一步认识到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本文结合现代化艺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等多种需求,参考《农村艺术性民间工艺》中多种民间艺术工艺的介绍,简要探讨当代艺术教育与农村土陶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对土地抱有深沉而真挚的情感,几千年来涌现无数赞美、歌颂土地的诗篇乐章,智慧勤劳的华夏民族不仅将他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祝愿写进诗篇,也将他们对土地的热爱“浸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服饰到歌舞,从建筑到礼仪,无一不具。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劳作中,聪慧的劳动人民还发现了土的多样性,从而演绎出多姿多彩的土陶艺术文化。农村传统土陶有红、黑、灰、白等多种类别,从制作方式上又可以分为三种,即素陶、釉陶及彩绘釉陶,其中伏里土陶、喀什土陶、北辛土陶、蒋氏土陶最为有名。不同类别的农村传统土陶艺术蕴含各民族独特的人文历史、风俗传统、地理特征,是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新时代艺术教育、艺术创作的灵感宝库。到了今天,农村传统土陶工艺的烧制技术更加成熟,其艺术品位、地方特色也愈加突出,土陶作品的种类更加丰富多样,观赏性、实用性及收藏价值也更高。现代国际贸易更加便利,农村传统土陶艺术作品逐渐走出国门,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
新时期艺术教育应充分认识到世界各民族艺术文化的共性,积极探索以农村传统土陶文化艺术为重要教育资源、素材的教学新路径。一方面,现代艺术教育应有机融合底蕴深厚、形式多样、风格流派分明的农村传统土陶文化,在培养学生基本艺术文化素养、审美意识和水平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以北辛土陶为例,夹砂黄褐陶、泥质红陶及黑陶是北辛土陶主要类型,这就决定了北辛土陶纹饰的多样性,例如堆纹、指甲纹、篦纹、席纹、乳钉文等。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纹饰形成原理、条件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艺术教育基本理念知识如纹理、质感等,以具体、多样的土陶文化教学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强化了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更重要的是,在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中,学生可以进一步认识、了解我国农村传统土陶文化艺术,从而萌生出强烈的文化自豪感。
另一方面,作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现代农村传统土陶艺术工艺不断推陈出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艺术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和特征,是当代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人文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资源和素材。艺术教育不仅要讲究方法、理论,还要确保教育教学的时代性和发展性。随着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在精神文化、艺术审美方面的消费也在增多。艺术教育要为社会输出具备一定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的艺术人才,因而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发展,不断优化自身教育教学体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融合农村传统土陶文化,可以提升推动自身教育教学体系革新,并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艺术教育与时代发展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深化落实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