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德保
社会环境,指故事发生和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条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等,它是影响和促进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原因。把故事放在典型的社会环境下,能产生强烈的艺术力量和深刻的思想意义。那么,在记叙文中应怎样交代社会环境呢?
1.情景描叙法
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开篇就描绘了清朝末年的社会生活情景,穷苦的“短衣帮”在柜外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富人则踱进店里“慢慢地坐喝”。“我”做酒店伙计,掌柜看“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让“我”应酬短衣帮,又让“我”给他们的酒里羼水,而这些主顾监督甚严,终难成功。“我”作弊不力,幸亏荐头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无聊职务。作者描叙两类人的喝酒方式和“我”职务的变更,揭示出了封建社会贫富悬殊、等级森严、人情冷漠的社会本质,交代了孔乙己这个科举制度下的畸形人物的典型生活环境。
2.对话交代法
叶圣陶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就用了此法。作者集中安排了两个场景的对话,在米行粜米,当“旧毡帽朋友”听说米价下跌时,激愤地说:“还是不要粜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而米行先生则以“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加以讥嘲;“旧毡帽”中有人提议“我们摇到范墓去粜吧”,米行先生又以米价是“我们同行公议”的话相胁逼;接着又有同伴提出驳议:“这里到范墓要过两个局子,知道他们捐我们多少钱!”再听听船上散乱的议论:“逃荒去,债也赖了,会钱也不用解了”“上海东洋人打仗,好多的厂关了门”“为什么要替地主白当差”……这些对话交代了故事广阔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经济侵略;国民党当局、地主阶级投机商狼狈为奸,导致谷贱伤农。
3.穿插说明法
吴伯箫的散文《菜园小记》,先对蓝家坪菜园作了概貌描述,然后重点介绍了“我们种的那块菜地”,在其间插入一段说明文字:“那几年,在延安的同志,大家都在工作、学习、战斗的空隙里种蔬菜……窑洞的门前,平房的左右前后,河边,路边,甚至个别山头新开的土地都种了菜。”作者用洗练的语言交代了延安大生产运动的背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伟大号召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穿插必须契合文脉,自然简洁。
4.物件传达法
鲁迅在小说《阿Q正传》中的“革命”一章开头写了“举人老爷”摇到未庄来的乌篷船,这一段描写不仅显示出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域风光,更重要的是,随着那只神秘的夜船到来,革命的风声立即传到了未庄,未庄人心为之浮动,地主豪绅在慌乱之中勾结。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就为阿Q“神往革命”塑造了典型环境。在这里,一只夜航船的巧妙安排远胜于冗长乏味的背景叙述。此外,都德在《最后一课》中巧妙安排在镇公所那里发布“一切坏消息”的布告牌,也是一个交代社会背景的工具;王愿坚在《党费》里集中描写了女共产党员黄新为山上游击队准备咸菜的事,用一篮咸菜点明了革命根据地战士在白色恐怖下进行战斗的艰苦环境。
5.风景暗示法
峻青在小说《党员登记表》的开篇这样写道:“一九四三年的海莱山区,颤栗在凛冽的寒冬里。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山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撞开了人家的门窗,把破屋子上的茅草大把大把地撕下来向空中扬去,把冷森森的雪花撒进人家的屋子里,并且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地怒吼著,仿佛世界上一切,都是它驯服的奴隶,它可以蹂躏他们,毁灭他们……”这段景物描写隐寓着人、事、情,那狂暴的、“怪声地怒吼着”的寒风,实际上暗指日伪强盗,那被“蹂躏”、被“毁灭”的山野、村庄、古树,就是海莱山区不屈人民的写照。这段景物描写暗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