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海归”的挣扎

2021-08-24 06:25邓晨
看世界 2021年15期
关键词:萨达姆哈迪巴格达

邓晨

2003年美军入侵伊拉克以前,萨达姆统治下的学术界虽不算宽容,但伊拉克仍可算是中东的主要学术重镇,有大量周边国家的留学生前往巴格达。

对于愿意接受萨达姆统治的伊拉克人(尤其是逊尼派)来说,除了大学免收学费,还有充裕的奖学金支持学生出国深造,回国后可以进入各种岗位服务。

2003年以后,混乱不堪的政治经济局势,使得伊拉克难以发展教育及学术。无数人才遭到杀害或流亡海外,留在国内的教师经常收到从门缝塞进的小纸条,对他们施加要求或提出死亡威胁。

他们还必须忍受极低的薪水,忍受校园设备甚至墙壁里的电缆在战乱中被盗走或毁坏,忍受每天缺电缺水的苦境,忍受危险的日常环境—很多伊拉克人使用手机不是上瘾,而是要随时与亲戚朋友报平安,每天多达数十次。

2006年,80名民兵闯入伊拉克教育部,绑架了150名公务员及学者。隔年,在巴格达东岸老城区的穆思坦思利雅大学,恐怖分子选择在大学生下课等待公交的时候引爆炸药,造成70人死亡、100多人受伤。不久后,炸弹客再度袭击以书店闻名的穆塔那比街,造成30人死亡。

这条存在将近1000年的书店街,可以说是伊拉克的知识圣地。周边还伫立着阿拔斯王朝时期的建筑,这些建筑见证过1258年蒙古军队攻陷巴格达,摧毁闻名于世的“智慧之屋”图书馆的时刻。

2003年到2013年间,伊拉克被杀害的学者高达约500人。如今许多人怀念萨达姆,但伊拉克的未来却也不应重回萨达姆时期,而得兼具开放与稳定的发展。熬过与“伊斯兰国”的战争后,前总理阿巴迪一度被寄予厚望,但无奈严重的民生问题迫使他下台。目前,什叶派教士萨德尔与世俗左翼的结盟,已成为克服教派暴力冲突的最大希望。

深陷社会矛盾的“海归”知识分子,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必需的精英人才,但又往往在价值观上与本土社会有差距。知识分子既可能促进社会变革,也可能遭受妒恨及倾轧。

知名的伊拉克裔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其实就来自这样的环境。她的父亲出身豪门,在20世纪初留学英国,受教于凯恩斯、拉斯基等大家,后来担任伊拉克财政部长。他所推行的政策相当程度促进了社会平等,但后来在复兴党政变上台后失势被囚,出狱后远离政治。

在巴格达的底格里斯河西岸,哈迪德设计的伊拉克国会及央行大厦,都是耗费巨资的建筑。一方面,这反映出哈迪德本人在国际建筑界的明星地位,她被视为国家的骄傲;另一方面,在如此昂贵的建筑和伊拉克凋敝的社会现状之间,其对比又是极为尖锐的,自然也引起不少批评之声。

近日,阿富汗塔利班军队正在高歌猛进,政府军则节节败退,许多阿富汗知识分子也正感到巨大的恐懼。后进国在国际居于劣势,尤其缺乏资源面对民粹排外势力的挑战。

尽管原教旨主义终究是一条死路,但想要终结它却不是那么容易。

猜你喜欢
萨达姆哈迪巴格达
美国一母亲用定位系统意外找到失散19年儿子
结晶之美
巴格达的星星
传萨达姆被捕前已不问政事专心写书
萨达姆与哈泽尔
“当然是萨达姆,他收到了余生免费食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