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思雨,熊国华,高洪娣,沙喜,张少军,闵丽,应光耀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 肛肠科,上海 201800)
痔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的直肠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1]。手术切除是目前有效解除症状的治疗方法,但手术时易损伤神经组织,一方面致炎症递质释放,中枢兴奋性增强,导致痛觉超敏,另一方面引起括约肌痉挛及微循环障碍,出现血液淋巴回流障碍导致的水肿,所以术后疼痛水肿常见,达不到预期的手术治疗效果,因此为提高疗效,改善术后常见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本院采取艾菊膏热熨长强穴治疗混合痔术后并发症,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本研究所选的120病例均来自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肛肠科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间行混合痔外剥内扎式手术治疗的住院的患者。随机分成四组,治疗1组30例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9~61岁,平均43岁;病程2~30年;治疗2组30例患者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28~64岁,平均43岁;病程2~30年;治疗3组30例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3~65岁,平均45岁;病程3~30年;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4~64岁,平均45岁;病程3~14年。经分析本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一般情况比较比较
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病专业委员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结直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06年版《痔临床诊治指南》[2]中II度及以上内痔伴有外痔的混合痔诊断标准。
①年龄介于18~65岁之间;②符合《痔临床诊治指南》II度及以上内痔伴有外痔的混合痔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分型为气滞血瘀型,行外剥内扎术的患者;③已完成完整的体格检查及病史采集。
①患有炎症性肠病患者;②年龄不在18岁到65岁之间;③正在孕期或哺乳期妇女;④合并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⑤精神异常患者;⑥有直肠或肛管器质性或癌性病变患者;⑦属于瘢痕体质或过敏体质者;⑧不愿意加入本试验,或中途因旷退出者。
①观察过程中自然脱落患者;②依从性差要求自行退出者。
①试验期间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加重者;②试验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事件者;③试验期间发生变异,需接受特殊治疗患者。
术后对照组常规换药,换药时取侧卧位,先予棉球清洁伤口,给予肛泰软膏肛注、麝香痔疮栓肛塞以清热利湿,敛疮生肌、凉血消肿、活血止痛,每日早晚换药2次;治疗组则在常规换药的基础上,治疗1组于长强穴处外敷艾菊膏;治疗2组于长强穴处外用未涂艾菊膏的烫蕴治疗包;治疗3组于长强穴处外用均匀涂抹艾菊膏的烫蕴治疗包;术后连用7天,每日晚换药时治疗1次。
观察4组术后第1、3、5、7天肛门疼痛、创面水肿的证候评分情况。
(1)疼痛评分标准:疼痛评分采用目前比较统一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3],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的疼痛程度在横线上评分。观察者在记录CRF表时采用NRS评估法,即VAS评分:0分表示无痛记0分;1~3分表示轻微疼痛记1分;4~6分表示中度疼痛记2分;7~10分表示重度疼痛记3分。
(2)水肿评分标准:无水肿记0分;水肿占肛缘1/4以下记1分;1/4~1/2记2分;1/2以上记3分[4]。
统计分析采用 SPSS 21.0,P<0.05认为差别有统计意义。统计描述时:计量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者用()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者用中位数表示,等级资料、计数资料用频数分布表示;统计分析时:计量资料符合正态性且方差齐者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各组之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不符合正态分布者或方差不齐者,则采取非参数检验法(Kruskal-Wallis H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法(Kruskal-Wallis H检验),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4个样本Nemenyi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术后第1天,P=0.29,各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P均小于0.05,各组有显著性差异,组间两两比较,经4个样本Nemenyi秩和检验,术后第3天,治疗3组、治疗1组分别与治疗2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5、7天,治疗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分布见表1、2。
表1 四组术后疼痛评分情况比较
表2 术后疼痛两两比较
术后第1天,P=0.387,各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P均小于0.05,各组有显著性差异,有差异的各组之间两两比较,经4个样本Nemenyi秩和检验,术后第3天、第5天,治疗3组与治疗1组、治疗2组、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对照组与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各组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分布见表3、4。
表3 四组术后水肿评分情况比较
表4 术后水肿两两比较
本研究显示艾菊膏热熨长强穴治疗术后肛门疼痛、水肿方面有效,3组治疗组在改善术后肛门疼痛、水肿方面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其中,艾菊膏热熨长强穴组效果最佳,单纯使用艾菊膏和单纯使用烫蕴治疗包效果次之。
古代中医熨法是就是用酒或醋把药物炒热,然后布包熨摩于患处,它通过热力的效应使腠理组织疏通而达到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手段。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炒煮药物变得越来越少,临床应用也变得越来越少,虽然单纯的热敷疗法在临床上还是比较常见,但是单纯的热熨疗法缺乏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渗透,不能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本研究艾菊膏热熨长强穴其作用原理是借烫蕴治疗包的热力将艾菊膏的药效经皮肤直接渗入人体内,通过长时间刺激长强穴,使药效借助热力直达病所,临床有通络消肿、促进循环、改善肛周创缘气血运行之功效,是发挥了热效和药效的双重作用。长强穴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为督脉要穴,具有疗痔提肛、安神、止血、利尿、健脾理肠等功效[6]。
艾菊膏是我院肛肠科应光耀主任的经验方,由七厘散化裁重新组方而成。李星[7]对56例痔瘘术后患者外用七厘胶囊换药观察,发现七厘胶囊对创面的止痛、止血、消肿、愈合均有很好的疗效。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主任将七厘散重新化裁组方,根据混合痔术后患者局部与全身情况,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取血竭、没药、乳香、冰片、吴茱萸、莱菔子、艾叶这七味成方,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疗混合痔术后的优势,以加强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功效,结合烫蕴治疗包的疗效,取得可观疗效。其中,乳香具有促进多核白细胞增多的功效,可更好的发挥吞噬作用,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发挥消炎镇痛作用。没药的水浸剂中含有丁香油酚,对菌类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本草纲目》云:“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消肿、生肌,故二药每每相兼而用”[8],共同发挥镇痛消炎的作用。血竭属珍贵药材,是活血化瘀之良药,此外,还有一定的消炎作用[9]。本品外用,有敛疮生肌之功,常配伍乳香、没药,被誉为“活血之圣药”。吴茱萸临床多用它治疗寒证。现代研究发现,吴茱萸主要含挥发油,具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能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莱菔子现代实验研究表明,莱菔子炒用的抗肾上腺素作用明显强于生用,原因可能是炒用可促进膀胱括约肌松弛,逼尿肌痉挛,加强排尿功能,因动力不足或前列腺增生所致的排尿不畅,临床上都有比较客观的疗效[10]。
现代研究表明,艾叶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能够明显缩短出凝血时间,另外,艾叶亦有抗炎抗过敏镇痛功效。冰片作为外用药,可促进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增强外治效果,较多见。艾菊膏由七厘散化裁而来,主任考虑到患者术前表现为气滞血瘀,瘀血较厉害,术后因手术损伤,必伤气血,使人体气血较手术前减弱,故恐其活血化瘀太过引起术后出血,减少了活血药物数量,根据术后患者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仔细辨证后,重新配伍成膏,其中以乳香、没药联合使用共为君药,取其活血止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的功效,发挥镇痛抗炎、加快排泄、促进愈合的功效,以血竭为臣,取其“活血不留瘀、活血不出血”之作用,增加君药活血化瘀功效;佐以吴茱萸、艾叶、莱菔子以散寒止痛、温阳化气、疏通经络、理气消肿,以镇痛止血、消炎、促创面愈合、同时促进逼尿肌收缩改善排尿功能;冰片苦寒,能清热止痛、泻火解毒、消肿,外用时主要是促进药物经皮肤吸收,上药共为佐使之药,共同发挥活血化瘀、行气消肿的作用。
综上所述,艾菊膏热熨长强穴在治疗混合痔术后并发症方面,对于治疗术后肛门部疼痛、水肿有明显的疗效,其具体机理可能为艾菊膏热熨长强穴使药物局部借助于热源应用创面附近穴位,增加止痛作用,增加对感觉神经刺激,以减少致痛物质及炎性介质释放,提高痛觉阈值;同时改善肛门部微循环,增加血流量,加快血液、淋巴回流,增强病理产物的代谢能力,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蛋白沉积,促进细胞再生长,减轻因致痛物质滞留引起的疼痛和血液淋巴回流受阻引起的水肿,加速创面愈合。本研究验证了艾菊膏穴位烫蕴治疗混合痔术后肛门疼痛、水肿的临床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利于患者康复,是减轻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