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帅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北京 100029)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也被称之为中风或者脑血管意外,藏医认为脑卒中属于“白脉病”的范畴,此类疾病属于临床中极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极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指的是人体脑部血管突发破裂或者血管呈现出堵塞的情况,继而使得血液无法顺畅流入大脑,最终导致其脑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1-2]。现阶段对于治疗此类疾病主要需要判断患者是否为缺血性或者出血性卒中,同时也需要为结合发生部位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其中主要以药物治疗和外科治疗为主,而由于老年患者因疾病认知程度欠缺等因素导致其极易出现不良情绪,进而使其依从性显著下降,不利于后期康复[3]。本文针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不良情绪的作用和价值进行分析和观察,现报道如下。
在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选取我院120例患者展开综合评价,严格按照护理模式的差异性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各60例,对照组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61~89岁,平均(75.41±9.63)岁,病程0.8~10个月,平均(5.41±2.11)个月;观察组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60~91岁,平均(75.96±8.99)岁,病程0.7~10个月,平均(5.35±2.13)个月。以上120例患者中吸烟史、饮酒史人数占比为22/25。将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比对(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西医诊断标准者;患者年龄≥60岁;既往无服用精神类药物史。
排除标准:合并精神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心脏、肝、肾等严重功能障碍者;合并对治疗药物存在过敏史者;合并听力功能严重障碍者;拒绝配合本次观察研究者。
以上120例患者均接受藏医综合疗法,其中主要以饮食疗法(酸甜、温热类饮食)、药物治疗(二十味沉香丸、八味沉香丸、二十五味维命丸以及三十五味沉香丸等)、藏医灸法(穴位选择以纳关穴、吉奏穴、隆桑穴、措桑穴、隆特赛桑穴、刚特穴、达日穴、达果穴、纳兰子桑穴、达比布曲穴、拉特穴)以及药浴疗法为主[4]。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模式。护理人员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等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的变换并做好相关记录,待其病情相对稳定后指导其进行康复训练,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主动与被动训练,床上训练,坐立、站立训练,室内行走-走廊行走-上下楼梯-户外训练,做到循序渐进,且指导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训练,如穿衣、漱口、梳头等,做好患者生活饮食、用药干预等指导工作[5]。
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模式,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当结合其实际情况并对其心理状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继而制定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采用清晰、简明的语言叙述方式为患者详细讲解关于疾病的发病机制、当前有效的治疗方式以及居家自我护理技巧等,提高其对于疾病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提高其依从性,在护理过程中认真倾听患者内心真实的想法,对其提出的担忧和顾虑一一进行解答,并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6-7]。同时联合家庭关怀和社会关怀给予患者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后续的治疗和康复训练,从而提高其治疗效果[8]。对于不良情绪相对较为严重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当结合其性格特点帮助找寻正确排解不良情绪的方式,定期为患者开展病友交谈会,相互分享康复心得,也可为患者播放轻柔舒缓的轻音乐、感兴趣的电视剧、电影等多元化方式转移其注意力,通过以上操作达到化解其不良情绪的目的。
观察两组护理前后不良情绪评分的变化情况,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展开评分,分别含有20个条目,每条目0~4分,采用五级评分法原则进行综合评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不良情绪越严重,分值越低提示患者不良情绪越轻微[9]。
观察两组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采用生活质量自评量表(SF-36)进行评分,本次主要通过以下8个维度展开分析:生理机能、情感职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精力、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佳,反之,分值越低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差。
观察两组护理满意度和依从性。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变化情况(,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SAS、SDS评分变化情况(,分)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分)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n(%)]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依从性[n(%)]
脑卒中的致病因素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年龄、性别、种族以及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等呈正相关性,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各类老年易发疾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近年来逐渐趋向年轻化[10]。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其发病后出现不良情绪的主要因素与大脑的损伤导致5-羟色氨和去甲肾上腺素失去平衡或者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如家庭、社会以及生理等因素有关。部分研究认为,为老年脑卒中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对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依从性具有重要意义[11-12]。在本次研究中,为老年脑卒中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其研究结果显示如下:观察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SF-36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和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常规的护理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其相对较为被动,因此无法为患者提供多维度的护理干预,而心理护理主要针对患者心理状态给予其针对性的护理疏导,根据结果分析可见,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为老年脑卒中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两者相比较之下,前者的护理效果和质量更为理想,通过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从而使得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极大的改善,促进其生活质量和依从性的提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