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诚敏
(广东省雷州市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广东 雷州 524200)
急性脑梗死主要是指脑血液供应突然中断后所引起的脑组织坏死情况,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病死率,对病患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伴随临床对急性脑梗死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以及血栓形成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另外炎症因子也发挥一定作用[1]。当前,临床对急性脑梗死多采用药物进行干预,虽然能一定程度上改善病患临床表现,但病患肢体功能未能得到有效恢复,从而降低其生活质量水平[2]。伴随康复理念的逐渐发展,早期康复治疗被逐渐应用于临床。为了解急性脑梗死病患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对实验组病患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内容汇报如下。
选择本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病患为研究样本,其治疗时间均在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采取随机数字排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50例)以及常规组(50例)。实验组中,男27例,女23例,平均(66.89±6.21)岁,常规组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66.95±6.30)岁。在统计学软件内分别录入每组一般数据,结果显示P>0.05,代表可实施分组探讨研究。纳入标准:①全部病患经临床诊断均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在实施头颅CT或核磁共振等检查后确诊[3];②均为首次发作;③病患及其家属享有知情同意权,在充分了解研究内容后表示自愿签署相关文书。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者;②机体肝肾功能有明显异常者;③伴有不稳定冠状动脉心脏病者[4];④病患存在严重精神功能障碍,无法正常进行言语交流者。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全部病患入院后均完善相关检查,予以常规组病患常规治疗措施,依据病患具体情况,给予其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营养神经、改善代谢循环以及清除自由基等对症治疗措施。另外,对于符合溶栓条件的病患,可使用注射用阿替普酶(20mg/支,德国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10051)开展静脉溶栓治疗,药物使用剂量在0.6~0.9mg/kg之间。予以实验组病患常规治疗以及早期康复治疗,其中常规治疗措施与常规组相同,早期康复治疗措施包含:①偏瘫侧肢体综合训练,每日两次,每次40min,每周进行十次良肢位摆放,如仰卧位时,要求头部维持中立位,充分外展患侧上肢以及肩胛带,确保肩关节呈外展、外旋位,前臂呈旋后位,患侧下肢要求骨盆旋前,膝关节微屈曲。间隔2h指导病患翻身一次,避免出现压疮。协助病患开展卧位坐起训练,嘱其侧卧位坐起,操作者将一只手放置在病患颈部四周,另一只手置于膝下,用力将病患扶起,在此过程中要求病患自身用力,进行腰背和肢体肌力训练。②使用中频电治疗仪开展治疗,选择MTZ-F型中频电治疗仪(采购自北京御健康康复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每日一次,每次20min,每周需治疗5次至6次。③使用床边Motomed智能下肢运动系统开展训练,协助病患平卧位,在专业康复治疗师对病患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后,设定运动方式和速率水平,病患可依靠机械带动或借助自身肌肉力量实施抗阻力训练,每日两次,每次20min,每周需治疗10次。④肢体活动,当处于急性期时,需指导病患绝对卧床休息,定期翻身。待病情稳定后,治疗师可教授病患在床上进行运动,初期可选择被动运动,随后依据病患肢体功能恢复情况逐渐过渡为主动运动。先活动大关节,再活动小关节,嘱病患利用健侧肢体带动患侧进行运动。当处于迟缓阶段时,嘱病患通过按摩、坐起以及牵拉等动作诱发随意运动,提升肌力。当处于痉挛阶段时,教授病患正确的运动方式,对其错误的运动行为进行纠正,锻炼站立、坐下以及平衡能力。⑤日常功能训练,治疗师协助和指导病患进行穿衣、吃饭、洗漱、如厕以及上下楼梯等行为,每日两次,每次30min。每组病患均持续干预两周。
①比较治疗前后每组病患Fugl-Meyer量表(FMA)评分、改良Rankin 评分以及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其中FMA量表[5]满分100分,得分越低则代表病患运动障碍情况越严重;改良Rankin量表[6]得分在0~6分之间,最终得分越高则代表病患功能恢复越差;NIHSS量表[7]得分在0~42分之间,最终得分越低则代表病患神经功能损伤越轻微。②比较治疗前后每组病患改良Ashworth评级(MAS)[8],共包含6级,其中0级表示正常肌张力;1级代表肌张力出现略微升高,在关节活动范围末时出现最小的阻力;1+级代表肌张力轻度升高,在关节活动后50%范围内突然出现卡顿,并出现最小阻力;2级表示肌张力有明显升高,在关节活动大部分范围均会出现肌张力升高情况;3级代表肌张力有显著升高,并且被动活动也出现一定困难;4级代表肌肉组织在屈伸时,受累部位会出现僵硬。③比较治疗前后每组病患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在本次研究中,数据均使用SPSS 22.0软件开展计算,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达,实施t检测;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的形式表达,实施χ2检测,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当检测结果显示P<0.05时,表明数据存在研究价值。
治疗后常规组病患FMA得分低于实验组,改良Rankin得分以及NIHSS得分均高于实验组(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每组病患FMA得分、改良Rankin得分以及NIHSS得分对比(分)
治疗后常规组病患MAS分级1级占比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每组病患MAS分级对比(例)
治疗后常规组病患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实验组(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每组病患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mg/L)
急性脑梗死通常是因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以及有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或是闭塞,局部病灶因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一般药物治疗可阻断疾病进一步发展,改善脑部微循环,恢复缺血部位脑组织血液正常循环,避免对脑神经造成较大损伤。但是因急性期病患需卧床制动,极易发生肌肉痉挛、萎缩情况以及运动功能降低等问题,若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干预,则会对其机体活动功能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早期实施康复治疗对改善疾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早期康复治疗属于脑卒中疾病的基础干预措施,通过给予病患及时、有效的康复锻炼,促进损伤神经功能恢复。在赵坤[9]的研究中,其对急性脑梗死病患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干预后病患NIHSS得分是(6.20±4.15)分,明显低于本组干预前以及常规干预组。因此其认为将早期康复措施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病患治疗中,有利于恢复病患神经功能。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实验组NIHSS得分是(11.02±3.01)分,显著低于常规组的(17.03±4.21)分;在FMA得分方面,实验组高于常规组;在改良Rankin得分方面,实验组低于常规组(P<0.05)。在MAS分级方面,实验组1级占比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分析结果可知,急性脑梗死发病后三个月内是疾病恢复的最佳时期,若从恢复期才开始进行康复治疗,通常会延误康复进程,出现各种并发症。通过实施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病灶四周细胞重组和神经细胞再生,促进新神经轴突突触关系构建,进而促进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恢复,在改善病患运动功能方面发挥积极作用[10]。在急性脑梗死后,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异常释放,会导致肌张力水平有明显升高,同时病患在进行主动运动时,肢体在开启、调节以及维持动作方面存在较大困难。早期实施康复治疗,通过反射性抑制,利用良肢位、控制关键点以及牵拉肌肉等形式,达到降低肌张力的目的。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方面,实验组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分析结果可知,超敏C-反应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急性期非特异性标志物,在预测心血管风险方面可发挥良好作用。通常情况下,超敏C-反应蛋白在机体内的水平较低,但是当机体受到创伤后,其水平会有明显升高。通过观察病患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发现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后,病患机体急性炎症反应有明显改善。早期实施康复治疗,通过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减轻脑组织因缺血造成的继发性损伤,从而改善其运动功能,促进疾病康复。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病患开展早期康复治疗,可降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促进机体功能恢复,发挥一定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