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清,张松英,谢冬梅,黄勇华
(清远市中心血站 体采科,广东 清远 511515)
单采血小板从输注效果、免疫性输血反应方面均好于手工血小板,临床用量逐年增加。为满足临床供应,需要血站建立一支稳定的机采志愿者队伍。机采血小板有采血和回输两个过程,采血过程易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回输过程易发生枸橼酸盐反应,加之采集时间长,个别献血者易发生不良反应。献血不良反应不仅影响血小板采集过程和采集质量,也可能影响到献血者的积极性及其身心健康。献血反应使献血者怀疑献血的安全性,不利于机采献血志愿队伍的招募和稳定,是献血者流失的原因之一[1-2]。为保证献血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从献血者个体因素、时间因素进行分析,了解献血反应的多种相关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有助于预防和降低献血不良反应。
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我站机采血小板2120人次,发生献血反应122人。其中血管迷走神经反应49人,枸橼酸盐反应73人。献血者符合机采血小板健康检查要求。本地血站采集血小板要求略高于国标:体重≥53kg,血小板计数≥180×109/L,红细胞压积≥0.38,血红蛋白:男≥130g/L,女≥125g/L。重复机采者间隔期1个月以上。机采前30min给予口服葡萄糖酸钙30mL,宝矿力水特电解质固体饮料1包冲水。
MCS+、Trima血细胞分离机和配套耗材。山东威高血液保存液I方,含有枸橼酸钠22.0g、枸橼酸8.0g、葡萄糖24.5g。哈药三精复方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每10mL含钙元素110mg。天津宝矿力水特电解质固体饮料1包15g,每100g内含钠686mg、钾281mg、镁8mg、钙30mg、能量1669kJ。迈瑞BC2800血细胞计数仪。
①对献血反应资料按照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和枸橼酸盐反应进行分类统计。血管迷走神经反应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慌、胸闷、头晕、恶心、出冷汗,严重者晕厥。枸橼酸盐反应主要表现为:手麻、口麻、头面部发麻,严重者手足颤抖、心慌、烦躁不安。②体质指数(BMI)计算方法:BMI=W/H2,W代表体重(kg),H代表身高(m)。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体重指数、献血次数、性别、献血量、是否常喝牛奶、精神因素、二次穿刺均是献血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单因素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不同献血时间段及采集过程中不同阶段献血反应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献血者个体因素及技术因素与献血反应的关系
表2 采集过程不同时间段与献血反应的关系
献血不良反应是献血过程中出现的不适表现,这种不适多数是短暂的,终止采血或经过处理后很快恢复,不会留有后遗反应,也不会对献血者健康造成影响。献血不良反应会给献血者心理及精神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献血者的保留,也会对献血公益事业造成不利的影响。文献报道,未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更愿意返回再次捐献[3]。本次研究显示机采血小板枸橼酸盐反应高于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为防止血液在体外凝固,需采用枸橼酸盐体外抗凝,枸橼酸盐会与血中游离钙结合,形成枸橼酸钙复合物并抑制血小板聚集而起抗凝作用。当血液回输时,献血者体内在短时间内进入大量枸橼酸盐,可引发低钙血症。如果枸橼酸盐进入量超出肝脏代谢能力及机体骨钙动员入血补偿能力,则会出现枸橼酸盐反应。在采集的后半程由于枸橼酸盐在体内的蓄积,枸橼酸盐反应进一步加重。从采集量分析,1U献血反应比2U多,与文献报道一致[4]。1U多使用MC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采集原理是:每个循环全血采集→红细胞还输过程约有450~500mL血容量循环体外,循环体外的血容量较多,低血容量反应的概率增加。MCS+采集,单循环回血量同样都较多。2U使用Trim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工作原理是:当全血采集到196mL时,全血采集→红细胞还输的过程有50mL血容量循环体外,循环体外血量较少,献血者身体处于逐渐适应的过程,失血感觉不明显。每次回输血量同样也较少,回输过程较快。对于体重指数偏低的献血者,体内总血容量也偏低。采集1U时,采血和回输阶段都承受着相对较多的失血和回血量,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和枸橼酸盐献反应均较多。女性献血者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和枸橼酸盐反应均高于男性,与女性特有的生理特点和心理耐受程度有关。女性由于生理原因,体内钙离子水平较低,加之女性体重普遍偏轻,体内总血量少,易发生献血反应,与文献观点一致[6]。枸橼酸盐反应与个体血钙水平相关。牛奶中的钙容易吸收,常喝牛奶的献血者血钙浓度较高,身体耐受性也较好,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和枸橼酸盐反应均较少。患者血液成分单采术术前饮用牛奶200mL可有效地预防低血钙症状的发生[7],说明牛奶的日常补钙效果是确切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应与心理及精神因素密切相关[8-10]。首次机采,对于机采的流程、方式、方法不了解,献血前没有做好充分心理准备,存在紧张恐惧心理,在采集的前半程,容易发生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对于首次机采献血者应加强心理护理[11-12]。医护人员应及时做好献血者的心理调节,根据献血者的不同性格特点及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干预,同时积极主动交流,使献血者了解有关血液的生理知识、机采血小板的一般程序、血细胞分离机的采集程序和一次性耗材使用、机采血小板的科学性、安全性和注意事项等。使献血者在心理上完全认同。保证献血者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献血。结果显示,献血反应在上午10点至中午这一时间段高发。机采血小板采前要清淡饮食,避免高蛋白高脂肪饮食造成乳糜血,因此献血者多数早餐只喝点白粥。上午10点左右部分献血者处于饥饿状态,体能和身体耐受性开始下降,应激性增强,可进一步诱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应。表2显示,二次穿刺造成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应明显增高。一方面二次穿刺造成的疼痛刺激增加了献血者的痛苦,另一方面献血者心理压力增加,对工作人员的技术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增加了恐惧感。部分因二次穿刺失败,耗材内血液不能完全回输,献血者丢失较多的血容量,献血反应比较严重。献血反应经过处理后,部分献血者献血反应逐渐恢复,可以继续采集。较严重的献血反应只能终止采集,也造成了机采耗材的浪费。
通过以上分析,性别、体重指数、献血次数、献血量及精神因素对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影响不是单一的。一个献血者可同时存在多种献血反应的潜在因素,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一点与崔虎胜的报道一致[13]。在进行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时,尽量选择血管条件好,肌肉紧实,体质健壮,身体耐受性相对较好的男性献血者。女性献血者应适当提高采集标准,筛选适合的安全性高的献血者。结合献血者的血细胞分析安排合适的血细胞分离机采集。采集的前半程应加强心理护理,使献血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安全感和依从性上升,注意力分散,缓解紧张焦虑心情。机采前应避免饥饿状态献血,并给献血者提供餐食。采集过程中对献血者采取全程护理[14-15]。出现献血反应应积极处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将献血产生的风险最小化。加强对献血服务人员的培训,从献血者宣传招募、献血者筛选、设备采集原理、献血者护理、献血反应的相关诱因及献血反应处理等方面的培训。从源头抓起,注重每一个环节,使献血者在最佳状态下献血,顺利采集。保持护士队伍的稳定,提高静脉穿刺技能,减少因技术因素造成的献血反应。
综上所述,应从多因素多角度综合分析献血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降低献血反应。给献血者一个良好的献血体验,有助于建立一支稳定的机采志愿队伍,保证机采血小板的临床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