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修身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21-08-23 06:18田源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儒家论语

田源

摘 要:《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作,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思想,在道德观方面包括“义”“礼”“孝”“信”,在学习观方面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在处世观方面包括人际关系、生活观念、家国意识等,其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应积极探索将《论语》修身思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积极借鉴。

关键词:《论语》;儒家;修身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1.01.01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1)01-0083-06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代表作,诠释了儒家思想的精华,把其修身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等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和持久深远的影响。儒家修身思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深化教育者对《论语》蕴含的优秀儒家文化的认识,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一、《论语》中修身思想的内涵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经典代表著作《论语》承载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作为根本,只有在修身的基础上才能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进而发挥一个人对于家庭、国家、社会的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指出了修身思想的重要现实意义。他认为修身并不只事关个人、事关社会的稳定和安宁,并提出君子的标准在于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体现了对修身思想的具体要求。《论语》一书着眼于“修身”,从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之处展开,从多个方面诠释了为人之道。

关于《论语》中修身思想的科学内涵,可以从修身目标、修身的主要内容两个方面分析。首先,儒家修身思想的目标是圣贤君子,突出了对君子人格的追求,其所具备的特质与普通大众有不同之处,具有其鲜明的特质 [2]。关于君子与普通大众的对比,表现在多个方面。在与人相处方面,“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在义利观上,君子重“义”。儒家所追求的圣贤君子,一方面具有广博的学识,另一方面具有浓厚的责任意识,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彰显了一种积极的社会责任担当。其次,儒家修身思想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包括道德观、学习观、处世观三个角度。从道德观上来讲,《论语》中的修身思想包括“义”“礼”“孝”“信”;从学习观上来讲,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从处世观上来讲,包括人际关系、生活观念、家国意识等。

二、《论语》修身思想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过程,《论语》蕴含的修身思想内涵丰富,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可以从基本的道德观念、学习理念、处世态度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于大学生道德观的影响

道德观的塑造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品德、行为有重要的影响。《论语》中有关道德观的阐述内容丰富,主要表现在义利、礼仪、孝悌、诚信等四个方面。

1.“义”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义”的思想形态,体现了人类追求利益的思想动机和行为实践,体现了人类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 [3]。儒学在义利观上主要表现为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其在义利观上的阐述主要表现为“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见利思义”(《论语·宪问》)“信近于义”(《论语·学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这里孔子指出乐在富贵贫贱之外,亦在富贵贫贱之中。在日常生活中,幸福感与生活的富裕程度并非呈正比,很多生活清贫简单的家庭卻过得很幸福,重要的是自身对待生活的心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述而》)划分君子与普通大众的一个标准即是否拥有正确的义利观,这种义利观对于大学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机遇与诱惑并存,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思想,比如西方资本主义拜金思想误导一些人形成错误的金钱观,尤其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大学生还处在三观初成的时期,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诱导。比如网上曾报道的某高学历明星的学术不端行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学位;还有近年来闹得沸沸扬扬的校园贷事件,一些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追求名牌产品而进行网贷,给自己的大学生活带来困扰和纠纷。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义利观的教育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礼”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论语》中关于礼的阐述,表现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这里指出“德以内省,礼以外修”“德是礼之本,礼是德之用”,礼在人的言行举止,日常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孔子提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通过制定一系列礼仪的日常应用规范,指导人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孝敬父母、团结兄长、教育孩子等,有利于调节人与人之间相处与交往的方式,进而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此外,孔子还将礼从自身修养上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提出“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阐明礼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

礼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发展演进影响巨大。所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春秋左传正义》)。可见礼乐文明的重要性。礼不是虚文,也不完全等同于宗教上的一种仪式,它表达一种德行,一种价值观念。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慎终指丧礼,追远指祭祀礼,丧礼是表达对死者的一种敬重,祭祀礼表达对彼岸世界的一种真诚,体现出一种追思先人,返本报恩尽孝的精神。通过礼乐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人就会直接地受到感染。在礼乐文化的熏陶下,人的情感会得到归位。所以《管子》强调,“礼,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者也”。孔子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格”,即有向心力,通过礼乐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对文化的认同感,“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传统的礼仪观念已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中,比如对待老师、家人、朋友都要注意的礼节,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遵守基本的礼仪规范。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礼的灌输,进一步深化礼仪对大学生行为的规范和塑造作用。

3.“孝”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论语》中的重要思想。百善孝为先,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莫不推崇“以孝治天下”。《论语·学而》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也可以理解为何自西汉董仲舒之后,绝大多数集权王朝以孝治天下,因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孝悌是仁的根本。君子治国以仁,孝悌为本,而后人民知所止而安于现状,四民各司其职,天下大定。《为政篇》中,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面对子游的追问,孔子一语道出“孝”的真谛,并将赡养父母与对待动物类比。如今,很多人抚养宠物,对于宠物予以无微不至的关照,这是一种爱心的表现,同时让我们反思自身,对待父母家人是否有同样的耐心与细致。

儒家思想中孝道始终居于首要地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历朝历代的百姓,也融入在当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当前大多数大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是比较融洽的,普遍孝顺意识强烈,能够设身处地为父母考虑,但也有少数学生与父母关系不够和谐,其根源在于不能够真正理解何为孝与如何行孝的问题。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古人尚知顾惜父母,处处考虑父母。这种观念现在也在影响着我们,比如很多人在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会首先考虑离家的远近,是否方便照顾自己的父母。当一个人从一个孩子慢慢地长大,父母也渐渐地老去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珍惜光阴,及时行孝,既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当前每一个大学生应该践行的品质。

4.“信”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信”是个体修身的基础,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论语》中关于“信”这个话题多有提及。《学而篇》谈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中一省即是诚信问题。诚信是与人相处的前提,人无信不立,凡是缺失诚信的人始终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五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可见诚信是与人交往、为人处世的重要品质。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唯有小人才会背信弃义,为人不齿。“言必信,行必果”是古往今来人们所共同遵从的品质。在大学校园里,无论是学习、生活中,还是师生之间、同学朋友之间、家人之间,“信”的意识融入到每个人的内心里,当前绝大部分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较强,比如拾金不昧、规则意识强烈,同学之间信守约定等。但不同大学生对于“信”的理解和实践程度有所不同,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继续借助儒家思想中 的“信”阐发引导学生理解和践行“信”。

(二)对于大学生学习观的影响

《论语》中蕴含着深刻的学习思想,对于大学生学习观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端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改善大学生的学习方法等三个方面。

1.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论语》开篇即谈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将学习作为生活的一件乐事,并倡导从学习中寻找快乐。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可见,在夫子眼中,仅仅知晓道理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发自内心的想要知道并且从中获得乐趣才是更高层次的学习。正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不管外在环境如何简陋,精神上的富足便已是最大的乐趣。现在很多学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从小学、中学、大学,甚至还要考研读博。对于很多人而言,学习是一件苦差事,目的在于谋求工作、追求学历而非遵从自己的本心。当前一些高校发生了一些硕士、博士轻生事件,面对强大的学习、生活压力甚至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学习的一个目的是让人获得更多技能,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同时,学习也是为了满足自身精神上的需求,让生活不再乏味空洞。从孔子的学习观中,可以看到乐于学、志于学的求知热情,学习最单纯的目的,正是从这个大千世界中获取不同的知识,达到颐养身心的效果。通过《论语》中对学习观的阐释,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学习观,真真正正志于学、乐于学,才能学有所得。

2.有助于端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关于学习态度,孔子作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意义的论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启发我们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养成随时学习的习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表明学习无高下之分,要虚心求教;对待所学的知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要虚张声势,也不要妄自菲薄;面对错误,“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勇于及时纠正。两千多年前,古人对待求知尚且谦逊,对学习时刻保持恭敬之心。当前的大学校园中,某些学生经历了高中的高压环境之后,进入大学就沉迷于手机网络中,对待作业则是上网借鉴,平时上课过程中只顾低头看手机,每日刷微博、逛淘宝、看抖音、沉溺于虚拟世界中,缺乏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专业知识基础薄弱。比较典型的就是到了考试周临阵磨枪,有的同学甚至在考前一晚上才看课本,学习趋于应试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引导大学生群体自我反省,端正学习态度,科学对待学习生活。

3.有助于改善大學生的学习方法。《论语》中对于学习方法的阐述有很多。如关于学习与复习的关系,提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学习不能只着眼于学习新的内容,要及时复习学过的知识,这里强调的是记问之学与领悟之学的不同。记问之学浮于表面,领悟之学才是真正的心有所得;如果学习仅仅满足于识记,就变成了读死书,死读书,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相反,勤思考,有所领悟,旧中出新,才是真正的学习,才会呈现出事半功倍的结果;关于学与思,孔子早已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不能一味地盲目学习而不加思考,也不能只是空想而不去实践,要合理地把握好学习与思考二者的关系。此外,孔子还提出要经常自我反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即使发现别人的错误也要思考一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不足。大学生在日常的求学过程中,有无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个人的学习效果和自我认可有着重要的影响,要善于总结和借鉴,充分发挥《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对自身学习生活的启发作用。

(三)对于大学生处世观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社会的动物” [4],说明每个人都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处理好自身、自己与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论语》中对于处世观的阐述,为大学生群体的个人心态调整、个人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营造以及家国意识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1.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自已与他人的关系。人际关系素来是一门大学问,在一个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论语》首先强调修身,修身是其他一切的基础。修身不仅要处理好自己的内心,还要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首先要以德聚人。德主内,礼主外。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次,以宽容人。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只有宽以待人,别人才会报以善意。再次,以诚待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的基础。再者,“以情感人”“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只有真情实感才能真正的打动人心。最后,以理服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做人做事要讲原则讲道理,否则就得不到大家的认可。

2.启发大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念。儒家倡导积极的入世观,提倡人们积极地对待生活。在《里仁篇》中,孔子指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人人皆向往富贵,但不同人对待财富的观念与追求方式也有所区别;而真正的君子,则时时怀有仁德之心,不论所处环境如何。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可见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价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反映了孔子孜孜不倦的精神。人要有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明知前方道路坎坷,仍然尽力一搏,对待生活充满积极的态度。很多大学生遇到困难便否定自我,停滞不前,陷入沉重的自我怀疑之中。相比之下,孔子在当时那个礼崩乐坏、艰难重重的时代,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主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使得其思想得以影响千千万万子孙后代。

3.激励大学生培养浓厚的家国意识。《论语》不仅仅是讲个人的修身,更是强调在修好己身的基础上“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论语·泰伯》)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一方面,君主要为政以德,以德立民,同时君主也应该提高自身品德修养,从各个方面约束好自己的言行举止,为民做好表率,才能影响百姓,施以仁政;另一方面,作为臣民,也要在修好己身的前提下事君事民事父母,报效国家。传统的儒家思想中蕴含着对国家的担当,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之情,如《孟子》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此外,《论语》对于家庭,对父母,兄弟姐妹等的感情也多有阐述,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要承担起自身在家庭、工作中的责任,首先要有浓厚的责任意识和积极的家国情怀。

三、推进《论语》修身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推进《论语》修身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一)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示范作用

《论语》内容丰富,其修身思想寓于字里行间,体现在多个方面,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有较高要求。首先,高校教师应该加强对《论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认真研习儒家思想的要义,深挖儒家文化蕴含的现代价值,真正将儒家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作用。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经典所弘扬的为人处世之道,加强自身的修养,增强个人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适当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在大学校园里,多数学生会通过自我学习来接触传统文化,但仍然存在一部分学生在观念上存在误解或者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于儒家文化缺乏认知,仅通过日常的课堂学习了解。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将儒家文化融入到大学思政课堂中,一方面有利于发挥儒家文化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形式和教学方法。将儒家文化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而不只是简单的课外知识补充。有序引导学生学习《论语》等典籍,使学生对孔子的生平,儒家的主要追求以及文化价值有基本的认识。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单一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思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儒家思想的教育功能。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研习活动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具有移默化的重要作用[5]。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研习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由老师带动学生参与经典诵读,借助线上打卡等微信小程序平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定期举办《论语》专题的研讨会或小组讨论,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定期开展互动交流。再次,将经典研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当地的博物馆、名人纪念馆、历史古迹等,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促使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怀。

(四)推动学生积极将儒家文化应用于生活实践

一方面,推动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动学习经典,提高自身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推动大学生转变思想观念,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从思想上重视传统文化,将儒家思想中的积极部分,比如忠孝意识、诚信意识等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推动者、弘扬者,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2.

[2]梅永愿.儒家修身思想在大学生自我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7:13.

[3]常成玉.《论语》中儒学思想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6(6).

[4]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修订本):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02.

[5]巴晓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

责任编辑:陈振波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儒家论语
知命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茶道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