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薛永年《称“中国画”还是叫“水墨”》有感

2021-08-23 01:53李静怡
锦绣·中旬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中国画精神发展

李静怡

摘要:“中国画”与“水墨”二者相互交融生长,不论是好的中国画还是“新水墨”,都要立足于优秀的民族核心价值观,以高度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推动民族艺术的创新发展,开拓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将“新水墨”基于中国传统的同时也要牢牢立足于全球化艺术时代之中。为民族绘画艺术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同时突破狭隘的民族文化视野而具有跨文化的穿越能力。从传统中国绘画中形成现代化的探索并为在此之间产生的优秀艺术保持强有力的生命力。在多元文化的格局下确立文化身份,建立文化自信的同时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参与人类文化的共建,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新水墨;中国画;发展;精神

读薛永年教授发表在2019年《美术观察》第五期中关于中国画VS水墨专题中的文章,引发了我对目前“中国画”和“水墨画”的发展的思考,薛永年教授在文章中表达了他从美术史的角度看待对现中国“水墨热”的现象的独特见解。

在文章中他就“水墨画”能否代替“中国画”这一问题展开了辨析,说到中国画的概念是近代的产物,因为受到西方绘画传入中国的影响,与“西洋画”产生对立面才有了“中国画”,这就使“中国画”这个名称中包含了独特的民族性,强调了我们独有的民族文化,民族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称谓。而“水墨画”在中晚唐以来,成为中国绘画历史上的主流绘画,它蕴含了中国独有绘画的艺术特色,传承我国的文化脉络,使这种独特的绘画艺术长久的矗立在我国的文化长河中不被其他外来画种所替代,更加强调了中国画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画种。近年来,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多以“水墨画”命名的画展中,是要以材料媒介的方法被西方所理解,更是一种有效的国际交流策略,但是并不等于把“中国画”改为“水墨画”。在时代不断发展之中,中国画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出现了“新水墨”,“新水墨”与中国画的关系薛教授是这么表达的,他说“动态地观察中国画与新水墨的关系,可以发现二者在交融中此消彼长,坚持了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的中国画,在守正中延展,领域在缓慢的扩大。新水墨越来越摆脱西方的影响,在突破中回归,部分融入了中国画之后,仍然继续新的探索。”可以在文章中总结出中国画与“新水墨”是共同发展的,不是单纯的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而是保持各自的文化张力,推动当代民族艺术的发展。

我认同“新水墨”的出现可以说是我们在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拓宽了原本中国画的概念,使原本不在中国画范围内的作品,以“新水墨”的形式不断发展,但是当代中国“新水墨”该何去何从?我们是否应该从水墨文化生成的根源再谈当代“新水墨”该如何发展?而“中国画”究竟应该如何在数字文明的趋势下展现出它新的一面?水墨艺术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样式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水墨文化,这个系统包括了材料媒介、符号语言、美学价值体系,是一种综合而成的规范。五代梁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到:“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荆浩曾说过:“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采二子之长,成一家之体。” “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从这些评论中可见他对笔墨的重视和追求,但是他强调不要一味的重视笔墨,而是一同强调画中的气、韵。而对于笔墨的讲究,则标志着水墨画走向成熟。当然,要充分发挥出水墨画的表现力自然离不开笔与墨,画家只有通过笔与墨的自如运用,画面之气韵方得以展现,正如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云:“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 北宋时期以欧阳修、苏轼为代表的士大夫集团极力提倡“意”的观念,丰富了文人画的精神内涵,水墨画成为文人画家表“意”的有效媒介。文人士大夫加入绘画行列在唐宋之际促成了水墨画的形成。道家哲学追求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美学思想和儒家的人格理想和节义思想构成了水墨文化的价值基础。从古至今的水墨文化发展构成了水墨文化独特的艺术规范,表现出中国画独有的精神境界和独特追求。

近代中国“新水墨”就出现了一种矛盾,究竟什么才算好的新水墨艺术?当代水墨艺术可以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种是书写型水墨,第二类是绘图型水墨,第三种是思想观念型水墨。第一种水墨是以传统水墨的用笔方式,结合书法中的书写章法,结合西方抽象概念的构成方式形成一种装饰意味强烈的独特语言。这种方式将水墨作为装饰表现语言的一种形式,脱离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容易形成空洞的、概念化的艺术。第二种是将“水墨”作为国画的一种工具材料来表现出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完全的脱离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形成新的绘制方式。第三种,运用西方绘画的方式,将水墨用于装置、影像等等其他的综合艺术形式,表现出西方艺术观念。

虽然在今日新水墨艺术的边界已经十分模糊,在东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下,为了突破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概念,体现“新水墨”而创造出不同材料形式的新水墨作品,但是这些从纸本水墨扩展至三维立体水墨特色的装置艺术,有很大一部分缺失了中国水墨中的逍遙境界与超越精神,只是运用了水墨作为创作的材料元素。一味的追求打破传统迎合市场使水墨画丧失了千年传承的水墨精神,石涛曾全面而又系统地阐述了学习者面对绘画传统应当持有的态度:“古者识之具也。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具古以化,未见夫人也。尝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识拘之也。识拘于似则不广。古君子惟借古以开今有也。”当代水墨是时代的产物元时代中,文化之间碰撞出的产物,脱离出中国画的“新水墨”如何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多种方式的“新水墨”应该如何发展才能在体现传统东方精神的深度下,涵盖古典又接纳现代,是现代水墨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立足当下,我们想要新水墨表现出长久的生命力仍要抛开水墨形式表层的东西,追求内在的精神需要,而这些内在的精神需要的三个因素分别是“1、每个作为创造者的艺术家的心中都拥有呼唤着表现得东西(这就是个性因素)。2、每个作为时代的孩子的艺术家都不得不表现他那时代的精神(这是风格因素)——受命于他所属的时代和特定的国家。3、每作为艺术的仆人的艺术家都必须协助艺术事业(这是纯艺术性的因素,这在所有时代和所有国家里都是永恒不变的)。”想要创作出有足够影响力的水墨艺术就要,探索时代精神,结合艺术家想要在画中传达出的心中理想境界的表达,表达一个优秀的民族在新的艺术探索中所做出的努力。

90年代以后,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是我们在现代化转型中仍然处于高地的文化策略。在日渐开放的文化环境中,中国画不仅在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更多在形式语言上的探索和实验。中国画,也不是简单的以地域命名的画种,它体现的民族文化也是我们在不断创新中不能抛开的精神内涵。

处于包容并蓄的多

中国画的发展,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的深厚内涵,是中国画得以独特个性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的深厚根基。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文化自信,吴冠中先生说过“我有研究过莫奈的池塘睡莲垂柳,我研究过塞尚的绿色丛林,我喜爱他们的作品,但他们的技法都不能用来表现我的垂柳与竹林。”“风景哪边好?祖国好,故乡好,感情深处好”艺术家的艺术倾向建立在对本土的情感依托上。我们传统的中国画迥异于西方文化,是因为中国画独立地意识形态,追求“意境”的审美。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是我国古人总结中国画中应有的审美追求,以整体的大局观展现画面中的景与物的生动和谐,超越客观存在的意象之美。要保持中国画的优秀品质,就要深入的了解传统典籍和史论,对传统美学深入研究,通过艺术家的独立思考,扬弃取舍,结合当代的时代精神,开放包容,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

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不断影响中国画的发展,以徐悲鸿,蒋兆和为主的艺术家主张在中国画中融入西方的绘画观念。中国画的创新是适应时代的必然选择,我认为中国画在不断地自我突破当中,必须以保留优秀基因为基础,保留中国画中体现优秀民族精神和内涵为基础,不断的创新与传承。传承容易,创新不易。

要在以民族精神为根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表达新时代的中国精气神,跟上全球化浪潮发展的脚步,在对外开放的交流中,汲取西方优秀艺术之精华,融入中国画的创作当中,博采众长“师与古却不泥与古”,形成中國画创新独特的艺术风格。康定斯基对于时代产生的好的艺术是这样的观点“艺术是那个时代的孩子。这样的艺术只能创造一种已经被清晰地感觉到的艺术感。凡是没有向未来发展的能力的艺术,只是一个时代的孩子而不能变为未来的母亲,它只是贫瘠的艺术。它是昙花一现的。实际上,只要周围不再有滋养它的氛围,它会立即死亡。”

“中国画”与“水墨”二者相互交融生长,不论是好的中国画还是“新水墨”,都要立足于优秀的民族核心价值观,以高度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推动民族艺术的创新发展,开拓丰富中国画的表现力,将“新水墨”基于中国传统的同时也要牢牢立足于全球化艺术时代之中。为民族绘画艺术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同时突破狭隘的民族文化视野而具有跨文化的穿越能力。从传统中国绘画中形成现代化的探索并为在此之间产生的优秀艺术保持强有力的生命力。在多元文化的格局下确立文化身份,建立文化自信的同时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参与人类文化的共建,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瓦里西·康定斯基著.吕澎译.论艺术里的精神[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中国画精神发展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拿出精神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