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用菌的需求不断增长,食用菌产业整体规模迅速扩大。但种植食用菌需要必备营养丰富的基质,一旦周围的空间潮湿,病菌容易繁殖。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食用菌的总产能减少,还很有可能没有利润。食用菌培养过程中,通过对污染菌-青霉菌的鉴定,同时强调防治的重要性,与筛选的灭菌试剂进行对比。由防治测验可以得到:选出来的拮抗菌取得了最好的效果。
关键词:食用菌种植;污染菌青霉;拮抗菌筛选
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根据中国食用菌协会提供的资料:在1996年我国食用菌商业生产总量达到350万吨,2001年达到560万吨,2004年达到900万吨左右。在食用菌生产中,由于基质中营养成分丰富,空间相对潮湿,容易造成病原菌污染,使食用菌品质变差,减产。目前,国内外食用菌生产污染防治的主要方法是高温杀菌和使用杀菌剂(主要是化学制剂)。化学制剂一般都含有残留药物,这直接影响食用菌的质量,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失。在分析拮抗关系后,选择了拮抗细菌,寻找更合适的污染解決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食用菌产能,探索种植应用的新途径。
1.选取测试原材
通过筛选出受污染的菌体,并从土壤中分离20株含有放线菌的菌株。选取了香菇、杏鲍菇及金针菇特有的菌袋,选择农贸市场购买的甲醛、阿维菌素和百菌清作为消毒剂。培养基设置为PDA特定规格并用于测试。
2.解析筛选流程
2.1选择拮抗性抗菌种
利用平板进行稀释,选择单菌落进行培养,便于后续的鉴定。存活的菌株被调整为斜面,设置直接堆砌,筛选和辨别了周围中所设置的抑菌环境。调制各种具有污染性质特性的悬浮液,将其均匀铺放在平板之上,把各种菌类均匀添加到平板,并在恒温下继续进行培养。随时检查标记的抑菌区,选择合适的抑菌菌株,通过平板培养确认其中存在的菌落群和聚集的形式,通过显微镜分析鉴定各种类型的有害菌株和微观组织。在经过生化试验后,确认其形状并对其进行测量,通过色谱分析得到明确的菌株特性。
2.2调制可用的制剂
筛选10%的调和混合物制成的液体,置于培养基上,150转每分钟进行震荡。每隔12小时采集一次最终的样品。需要先过滤上侧发酵液,离心5分钟后再去除发酵中所有积累细菌并储存上侧澄清液。用青霉菌法将制备的原液均匀填涂到平板之上,打孔而备后使用,然后将其放在一边,设置不同的培育时间,将准备好的原液上清进行分拣,放入一个小孔中,恒温地培育。通过观察受抑制部位的变化来判断最合理的发酵时期。进行了发酵步骤之后,选择了上清液来比较百菌清、甲醛和阿维菌素抗菌作用效果。制备带有细菌的平板,经由恒温进行培养。
2.3后续试验的过程
经过60小时,选择了发酵细菌并在其中添加适量的药物。针对香菇和其他类别,检查食用菌袋状况。对于透明发酵液体,通过细分原液在顶部调节浓度。从每一批中选取出菌袋,并在其中添加了喷雾液和注射剂。涂抹后,在原先的破坏区域进行粘贴。在菌类培养后期,统计分析可以获得病斑或者污染性疾病特殊菌袋的数量。
3.解析测验结果
3.1分离污染菌类
在固定板上,可以培养出单个菌落,它们看起来是圆形的。菌类具有更致密的组织并且通常是感觉毡状的。表层突出粉末状态,其呈青蓝色。通过显微镜可得:菌丝体附带着孢子,使其具有与青霉菌特征一致的扫帚形状,由此可以看出,这部分被青霉菌污染了。
3.2田间获取的测验数值
针对食用菌,细分具有污染性质的不同菌袋,分离成不同浓度。添加制剂后,附着在菌袋上的病斑被适当抑制。通过培养食用菌,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抑制病斑的快速生长,消除菌类污染。在各种制剂内,原液抑菌能力最好,消除了细菌袋污染,杀菌率超过77%。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发现百菌清杀菌力最强,其次是甲醛和阿维菌素。在杀菌前期阶段,显示出明确有效的效果,但是难以持久,应当需要继续改进。
4.归纳可得结论
供应测试筛选了太多的菌株,消耗工作过大。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选择堆砌的方法。筛选低比例的菌株并填涂在悬浮板上。随后培育后,再继续检查抑菌圈。留存抑菌这样的菌株,然后改变初始液体浓度,重新筛选,即可以获得最佳抗菌株。从定性选择的角度来看,直接堆砌不失为最优途径。
通过诊断和鉴别的步骤,确认出拮抗菌所表达的抑菌状态。过滤发酵液,去除上清离心细胞。这样的测试结果能够看到:抗菌作用效果较为显著,而且其抗菌作用的持续期非常长。这就是说:菌体的代谢物能够有效地抑菌,避免了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一些后续环境污染。随着药物使用时间的增加和推移,药液浓度逐渐增加,60小时后达到抗菌作用效果最好。因此,其最佳工作时间一般应该设置在60小时左右。
目前,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与日俱增,需要去探索无公害的新型农药并应??用于田间。通过现场试验,选择拮抗剂以便于确认安全性,并且具有优异的抗菌效果。在未来的研究中应侧重于辨别可从代谢中获得的产物,探索抗菌机制,并扩大当前的现场试验范围。
参考文献
[1]钟欣,食用菌产业如何面对未来[J],1997.农民日报.10,6(3).
[2]我国食用菌产量统计[J].中国食用菌信息2002,(3).3-5.
[3]李宝聚,阐琳娜等.食用菌生产中主要竞争性病害的种类及其防控技术[J].中国蔬菜,2005,(1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