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
摘要:在诠释扬琴作品时,应当运用立体化、系统化的诠释思维,以更为深刻地理论视角和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去观照作品,从而能够对作品进行进行全方位的解读。本文从音乐学分析的角度,对扬琴作品的诠释路径进行了探析,认为应当厘清创作背景,体验创作过程;注重要素分析,把握音乐内容;感受技巧音响,结合音乐表现;结合多元学科,领悟音乐内涵,才能够体现出音乐学分析的价值。
关键词:音乐学分析;扬琴作品;诠释路径
从当代扬琴音乐创作和演奏的发展趋势看,主要呈现出创作技法多元化、音乐风格多样化、演奏技巧融合化、表演模式丰富性的特征,尤其是在与传统民间文化和现代时尚文化结合的过程中,赋予了扬琴音乐更为深邃的艺术内涵和文化精神。这也昭示出在对作品进行诠释的过程中,单纯地从技术层面上对乐曲进行探究则是远远不够的,这只能造成演奏上的“千篇一律”或者成为“音符的翻译者”,因此在诠释扬琴作品时,应当运用立体化、系统化的诠释思维,以更为深刻地理论视角和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去观照作品,从而能够对作品进行进行全方位的解读。本文试从这一角度出发,运用音乐学分析的方法论对扬琴作品的诠释路径进行探析。
一、厘清创作背景,体验创作过程
创作背景指的是作曲家在进行音乐创作时的动机和原有,乐曲(乐谱)作为作曲家创作活动的结果,其中所包含的音乐内容和创作技法都是基于创作背景这一“元要素”。因此,在对扬琴作品进行诠释时,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厘清是进行音乐学分析的第一步,演奏者通过对作品创作背景的把握才能够认识作曲家的创作初衷,这也是与作曲家进行“心灵沟通和对话”的一种方式,一般而言,演奏者和作曲家之间进行沟通和对话的桥梁就是通过案头分析工作,此时演奏者应当“假借身份”转变为作曲家,体验音乐作品的一度创作过程。以黄河、何泽森创作的《川江韵》为例,此曲的创作背景为运用四川民间音乐的曲调素材,表现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四川人民为了追求美好的幸福生活而展现出的坚强斗志,也正是作曲家对四川人民的现实生活和奋斗精神有着深度地感悟,才成为此曲的创作动机,所以在对此曲的初步解读上,演奏者应当对此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进行充分地理解,才能够形成基本的演奏基调。在体验创作的过程中把握好作品要表现的主题。
二、注重要素分析,把握音乐内容
在对音乐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历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音乐分析,另一种是音乐学分析。从两者之间的概念区别和范畴涵盖关系看,音乐分析应是音乐学分析的一部分,其中音乐分析主要指向于对音乐要素的分析,而音乐学分析则是在音乐要素分析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即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分析与具体的音乐内容构建相应的联系,从而能够对音乐要素内容化。按照19世纪瑞士语言符号学家索绪尔的能指-所指理论,任何一种语言符号都有着能指和所指的意义,因此通过对音乐要素这一音乐语符号的分析,能够帮助演奏者理解音乐的内容。以徐昌俊创作的《凤点头》为例,此曲在音乐素材上采用了京剧中锣鼓点的节奏,在创作技法上,作曲家则运用现代现代创作技术赋予了京剧锣鼓点的形象表现力,如乐曲总三十二分音符装饰音、快速律动音型的运用,生动鲜明的展现了凤凰嬉戏、起舞、飞翔的形象。在《渔舟唱晚》这首乐曲中,引子部分中线条式琶音的运用,则形象地表现出晚霞初照、湖面波光粼粼的形象,构成了静态与动态融合画面的生动写照。
三、感受技巧音响,结合音乐表现
在扬琴演奏中,任何演奏技巧的运用都服从于音乐的表现,无论乐曲是否具有标题性,实际上都有者具体的表现内容,所以在运用演奏技巧时,不能为“艺术而艺术”,而是要贴合具体的音乐表现。在平时的乐曲练习和舞台演出中,演奏者需要从音响感受的角度去审视每一种演奏技巧,突出其在音乐表现中的价值和作用。以桂习礼创作的《喜讯》为例,此曲运用了富于新疆风格特色的音乐素材,包括对大小调音阶、手鼓节奏音型的运用,从演奏技巧的运用看,在此曲的第一部分中,主要运用了连续的前八后十六音型和切分音型,在演奏时需要把握好节奏的重音,突出对手鼓节奏的模拟和音乐表现,在此曲的第二乐段中,主要运用了带有装饰音特点的轮音技法,通过对线性旋律的呈现,表现出了强烈的抒情歌唱性,表现出维吾尔族少女们对美好生活的歌唱,在练习此种技巧时,演奏者要通过敏锐的听觉洞察力去感受音响的密集颗粒性,是否具有线性歌唱的效果,从而与具体的形象表现形成完美的契合。
四、结合多元学科,领悟音乐内涵
从学科的角度看,音乐学属于融合性学科,即以音乐作为学科基地,融入了其他学科的理论逻辑和研究方法,形成对音乐的一种全视角研究模式。在当前新文科学科建设的时代背景中,应当更加重视多元学科的融合作用和在诠释作品时体现出的使用价值。在扬琴作品的演奏方面,运用多元学科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从文化传承、思想传承的角度去把握音乐的内涵。在音乐学分析视野中,音乐内涵与音乐内容不同,音乐内容是音乐符号和表演技法要达到的表现层次,而音乐内涵则是在音乐内容中所蕴含的文化与思想,是从音乐内容中归纳、总结出的深层次内容,则不仅关系到演奏者个人的艺术修养,还关系到扬琴作品对文化、思想的承载,体现出了扬琴音乐的艺术本质和存在价值。从当前扬琴音乐作品的构成看,既有着运用改编手法进行创作的传统乐曲,也有着运用现代作曲技术创作的原创作品,同时在音乐风格方面,既有着浓郁的地域性或者民族性的作品,也包括了具有许多现代特点的时尚风格作品。在对这些作品进行诠释时,如果缺少从多元学科的角度进行理解,则难以在演奏中呈现出音乐的内涵,更无从谈起对扬琴音乐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结语
在对扬琴作品进行诠释的过程中,运用音乐学分析的方法为演奏者提供了多元化的诠释路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以技巧为尊”的思维模式。同时也对扬琴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平时的学习、训练过程中要加强对音乐理论、艺术理论、文化理论的学习,通过对这些理论的运用,探索出一條可行性、有效性的作品分析方法,这对于提高自身的演奏思维意识和演奏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一.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音乐语言研究[J].音乐研究,2020(5).
[2]吴璜璜.多元化扬琴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J].音乐创作,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