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水保生态治理思路及成效探析

2021-08-23 23:44汪志清
新农业 2021年13期
关键词:水保西北地区降雨量

汪志清

以小流域为单位,实行路、田、林、山、水的综合治理,明确坚持标本兼治实行水土保持的生态治理,构建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模式,充分发挥生态修复作用,避免发生水土流失现象,工作思路逐渐由侧重经济效益型转向经济、生态并重型,坚持将耕作、工程、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上、中、下分层管理、相互配合。例如旬阳县,该县位于陕西东南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保护区,全县45万人口,300多个社区,20多个乡镇,国土面积超过3500平方公里,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夏季、秋季短时间降雨量较大、水土流失、洪灾严重,冬季寒冷降雨量小,年降水分布不均匀,造成区域自然生态修复困难,因此有必要加大水保生态治理力度。

1 水土流失的特点、成因及危害

1.1 水土流失特点

不同地区水土流失程度不同,区域差异明显;不同季节降雨量不同,一年内的降雨大部分集中在6月和9月之间,降雨量大且集中;土地砾石含量大、耕地严重砂砾化、土层薄、抗蚀能力差;地势结构复杂、山势陡峭、岩石松散、风化壳破碎,坡积物松散在吸收水分后,容易发生重力侵蚀。

1.2 水土流失成因

西北地区多属于石山区,耕地分布不均、地形复杂、山沟陡峭、降雨频繁、植被覆盖率低且恢复速度慢,抗侵蚀能力弱,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出现盲目砍伐树木、耕种不合理等现象,地表结构被破坏造成坡面滑塌现象。

1.3 水土流失危害

暴雨洪水冲走了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将农药和化肥带入江河,影响水质安全,导致土质恶化、肥力下降,流域内粮食产量降低;水土流失导致水库淤积,河床升高,影响水利设施发挥效益,应加高防洪堤,避免对居民的安全产生威胁;频繁发生泥石流、水旱灾害,大量沙石流入江水,对水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是近年来农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严重危害當地人民的日常生活。

2 水保生态治理思路

2.1 科学规划,分区治理

西北地区根据地貌类型分为浅山丘陵、浅中山、中高山3个水保生态治理区,进行分区治理。第一是主要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入手,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大力发展农田等水土保护耕种措施,促进商品生产发展,减轻林地被破坏。第二是基于本区的自然特点,保护好现有的天然次生林,改善林地基地,栽植经济林和生态林,选择合适的树种,封禁更新稀、残、杂林进行疏林补植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第三是以林木为主,合理开发利用林业资源,建立涵养水源区,维持生态平衡。

2.2 统筹兼顾,综合防治

以小流域为单元,以生态修复为主体,综合防治,建立山、水、田等一体化综合防治体系。根据当地的地形特征及自然条件,统一对河道设置防线,补充各项具体措施,做到层层拦截雨水,形成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生态、保持水土的综合防护体系。

3 水保生态治理

3.1 蓄水保土

水保生态治理减轻了雨季洪水对下游河道的破坏,降低了径流下泻量,起到了防洪减灾的效果。

3.2 生态环境

流域内营造的水保林,使荒野荒坡披上了绿装,调节了气候,涵养了水源,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3 调整产业结构

实施水土保持流域治理措施,实行土地流转,集中经营管理,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带动西北地区农业产业的发展。

4 结语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治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理项目,生态内容十分丰富。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避免不了会出现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环保压力大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明确水保生态治理在整体环境治理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若随意砍伐山体植被、盲目建设基础设施,可能会危害当地的生态、经济环境,导致出现新的水土流失问题。因此,必须经过区域规划,统筹兼顾,综合防治,提高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等方式,提高水保生态治理效果,进一步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水保西北地区降雨量
扎根基层不动摇 倾情奉献为水保
野蛮时代终结,动保行业要自律,水保协会年会透露出哪些重大信息?
降雨量与面积的关系
近60年西北地区森林资源变化分析与思考
三集一体机在西北地区适用性分析
洞庭湖区降雨特性分析
西北地区首届课博会在宝鸡召开
罗甸县各乡镇实测降雨量分析及应用研究
水利水保工程设计及施工招标研究探讨
降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