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伟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发展的保障,而治理不能脱离文化传统与根基。石门县是湘鄂边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应充分挖掘这些宝贵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助力现代乡村治理,为乡村治理筑牢文化根基。
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不断形成、不断丰富与不断发展的红色文化,其所特有的丰富内涵、物质载体与精神导向,决定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在乡村治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红色文化为乡村治理提供科学引领
为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对于乡村治理而言,治理的主体上强调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方式方法上强调法治、德治与自治相结合,治理主体与方式的转变,更加需要核心力量的引领,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需要打造一支信仰坚定、作风优良的治理队伍,而本土红色文化可以成为基层党建的源头活水,以其独特优势切实把党的宗旨信念、党的纪律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乡村治理提供强大的科学引领力。
1.2 红色文化为乡村治理蕴含着历史智慧
同时,创新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对基层治理主体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领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治理智慧源于理论的指导、源于实践的创新,而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精神的红色基因,能够为乡村治理提供更加宝贵的智慧和经验。
1.3 红色文化为乡村治理厚植着文化氛围
文化兴,乡村兴。文化作为推动乡村发展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发挥着强基固本铸魂的作用,文化不能缺位。而作为本土红色文化是由劳苦大众自身实践斗争中沉淀下来的,容易让人们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为乡村治理厚植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能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继而转化为对国家、社会制度、政策的认同,不断促进乡村“三治”融合发展。
石门县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石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顽强,前仆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为石门的解放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留下了极其丰富、极其宝贵、极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
2.1 有丰富的革命史料为根据
石门苏区是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28年5月,石门南乡起义爆发,近千人的农民军、起义战士壮烈牺牲,起义为湘鄂西红军根据地建设输送了大量军事人才。1928~1932年,贺龙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带领红四军进入石门,辗转石门七进七出,带领红二军、红三军、红二军团,数次占领石门县城,近万名石门儿女参加了红军,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建立区、乡苏维埃政府的地域涉及到全县19个乡镇中的17 个乡镇,所占比重达到89.4%。人口达21万多人,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63%以上。1935年红二、六军团在石门维新、磨市休整 70天,“扩红”三个团后从石门出发,再到桑植刘家坪、瑞塔铺集结参加长征。所以石门县是红二、六军团长征的策源地,红军的战斗故事更是石门县宝贵的红色文化,有了这些丰富的革命史料作依据,石门的红色文化资源就有了可靠的史证基础。
2.2 有独特的精神内涵为依托
在长期残酷复杂的革命斗争中,石门人民积极投入革命浪潮,表现出除了像所有革命先辈们具有的那种坚定信念、英勇顽强、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外,还行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精神内涵作依托,那就是听党指挥、顾全大局;依靠群众、善于斗争;舍生忘死、勇于担当,这为在今天乡村治理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重心下移,有效地发挥群众的力量与智慧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与指导意义。
2.3 有众多的文物遗迹可支撑
根据2019年3月19日公布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文物政发〔2019〕8号),石门县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史迹。有王尔琢烈士、陈振亚烈士、郑国将军、王展程烈士等革命人士在故居的生产生活遗址遗迹;有红二军团指挥部旧址、湘鄂边苏区南乡起义策源地遗址、湘西工农革命第四支队成立地遗址、贺龙革命活动遗址;有为纪念革命历史而建造的历史纪念馆和标志性建筑物等,这些都是石门革命历史的见证,有了这些文物史迹作为支撑,对这些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将带动乡村建设与发展,促进乡村治理的有效进行。
红色文化独有的精神特质、功能优势与时代特性,在乡村治理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与作用,如何让石门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在乡村治理中发挥最切的际有效价值、夯实新时代乡村治理根基,特提出以下建议。
3.1 依托红色文化打造精神高地,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立标铸魂
种树者培其根,种德者养其心。乡村治理始终有脉络可寻、有根基可靠,就要充分利用本土红色资源优势打造精神高地来凝聚合力、启迪干部、教育群众,将红色文化内含的精神力量转化个体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立标铸魂。
首先,将红色文化融入基层党建。乡村治理需要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而红色基因是基层党建的思想支撑,既坚定基层党员的理想信念,又增强基层党员的纪律意识。其次,用红色文化引领乡村文明。要加强乡村治理,精神文明建设更不可少,既要传承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要传承乐于奉献的团结互助精神,还要传承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积极进取精神。有了精神高地的引领,一代又一代就有了精神依托,只要有了这种不怕牺牲、舍身奋斗、勇于担当的精神,就没有拔不掉的穷根,就没有治理不好的乡村。
3.2 创新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方式,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搭建阵地
红色文化植根于老百姓生活的这片土壤上,易于让老百姓感受与接收,本身就具有文化渗透的实证性。比如在党内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传播红色基因,打造像南乡起义旧址遗迹及纪念碑、山河圆烈士墓园等爱国主义基地和党性教育基地,让红色品牌渗透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还要善于利用网路时代的传播平台与渠道来增强红色文化的宣传与教育成效,夯实新时代乡村治理的主阵地。
3.3 促进红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为新时代乡村治理“聚神建体”
完善新時代乡村治理体系,既要“聚神”,又要“建体”,两者融合共进。在红色文化基础上形成的红色文化产业,更是“朝阳产业”,必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乡村治理夯实经济基础,使乡村治理真正具有“聚神建体”的功能。
首先,要深化革命历史研究,凝练红色主题,挖掘红色精神,提升红色文化产业的品位与张力,用经济效益支撑治理效能。其次,要防止过度商业化对红色文化造成冲击与破坏。红色文化更多地承载着政治意义和社会价值,要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只有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情况下,红色文化产业才能获得良性的发展。最后,红色文化产业要与旅游、森林康养、农业观光、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相互促进持续发展,进一步厚植乡村治理的红色基因。
总之,红色文化是乡村治理体系的关键要素和重要基础,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来夯实乡村治理的文化根基,发挥其育人心、聚合力、合民意的作用,奠定乡村治理的思想道德基础,引导人们追求和谐美好的生活,这样,乡村治理完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