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泉 董瑞兰
摘 要:为解决弹力丝集圈连接的双面织物制成率不高的问题,开发设计了一种利用本色纱线交替集圈方式替代AB两色加丝连接的双面织物结构。对弹力丝连续集圈和本色纱交替集圈连接的两种双面织物的编织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绘制结构图和编织图。采用本色纱交替集圈,将前后床AB两种不同颜色的成圈线圈进行连接,改变弹力丝在同一行上连续集圈的传统编织方法。结果表明:利用本色纱线交替集圈连接正反面AB两种不同颜色的双面织物,在外观上与弹力丝连续集圈连接的双面织物完全相同,且具有无异色、平整度高、尺寸稳定性好等优点,编织效率高,制成率提升。
关键词:电脑横机;AB两色双面织物;连续集圈连接;交替集圈连接
中图分类号:TS1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65X(2021)03-0035-05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ow production rate of double-sided fabric with elastic yarn tucking connection, a double-sided fabric structure instead of AB two-color silk connection was developed and designed by using the alternate tucking collection mode of natural color yarn.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weaving methods of two kinds of double-sided fabrics connected by continuous tucking of stretch yarn and alternating tucking of natural color yarn, the structure drawing and weaving drawing were drawn. The knitting coils of two different colors of the front and rear bed were connected by the alternate tucking of the natural color yarn,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weaving method of continuous tucking of the stretch yarn on the same li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uble-sided fabrics with two different colors of AB on both sides connected by alternate tucking of the natural color yarn are identical to the double-sided fabric connected by continuous tucking of the stretch yarn in appearance, and there are the advantages of the same color, high flatness, good dimensional stability, high knitting efficiency and production rate improvement.
Key words:computerized flat knitting machine; AB two-color double-sided fabric; continuous tucking connection; alternate tucking connection
近些年,随着电脑横编机的快速发展,纵观市场中的双面织物产品,正面显露A色反面显露B色或正面显露B色反面显露A色的织物结构,大部分生产企业还是采用弹力丝前后床连续集圈的编织形式,将前后床两种不同颜色的线圈紧密连接。在实际编织过程中,由于弹力丝本身较细和强力不足,再加上目前电脑横机挑纱、送纱装置精密度不够等因素,弹力丝在经过横机挑纱、送纱张力时,受人为或环境等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经常出现弹力丝断裂后,报警器装置不灵敏,未能及时报警停机,造成下机织物很难被发现弹力丝断裂,部分线圈未被有效连接,最后经过多道工序流转制作出成品后才被发现织物表面凹凸不平、起皱等现象,给企业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率和降等率的上升。由于弹力丝连接的编织难度较大,所以产品价格较高,最终影响市场销售。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开发一种不利用弹力丝连接的双面织物,是组织设计开发人员急需探索解决的课题[1-2]。通过对加丝连接的编织原理和对集圈的编织原理进行分析,绘制线圈结构图和编织图,开发出一种利用本色纱线间隔交替集圈将正反面AB两种不同颜色的线圈紧密相连,替代了利用弹力丝连续集圈的连接形式。
1 AB两色双面织物概念
利用两把导纱器分别带入AB两种不同颜色的纱线,当机头在往复运动进行编织时,固定导纱器行程只在一个针床上编织,往复运动一次,即1转,在前后针床各编织一行,从而在前后针床上分别编织出AB两种颜色互不相连的两片纬平针织物,即圆筒形织物组织结构[3]。使用弹力丝纱线,采用连续集圈的编织形式将前后床圆筒形织物连接,就构成AB正反两色加丝连接的织物结构。
AB两色双面织物外观如图1所示。
2 AB两色加丝连接
2.1 原 料
纱线原料选用规格为41.7 tex(24 Nm)的純羊绒纱线2股,羊绒纱线为两种不同颜色A色和B色;丝线型号为2030#的化纤弹力丝1股,化纤弹力丝色系与A色羊绒纱线色系相同或与B色羊绒纱线色系相同。
2.2 设 备
采用横机织针排列密度为4.7针/cm(12针/英寸)的日本岛精SES122-S型电脑横机。电脑横机需配备有3把导纱器(喂纱嘴)装置,其中导纱器1号穿入A色纱线、导纱器2号穿入B色纱线、导纱器3号穿入弹力丝纱线;电脑横机具有2个系统功能,可以单系统编织,也可以双系统编织,提高编织效率。
2.3 编织方法
编织方法如图示2所示。标号说明:S+数字表示每行编织工段;FB表示前针床;BB表示后针床;L0.0表示前后床针位为针对齿;1号导纱器带A色纱线编织;2号导纱器带B色纱线编织;3号导纱器带弹力丝纱线编织;字母a表示前床线圈;字母b表示后床线圈;字母c表示前后床集圈;→表示机头由左向右行进;←表示机头由右向左行进;X表示不带导纱器不编织,仅机头空跑,为寻找下一行导纱器而调整机头方向。
编织时:初始针位为L0.0,即针位为针对齿针位,S1到S6编织工段为一个基本循环过程。
在S1编织工段中:机头系统1带1号导纱器穿A色由左向右行进,编织前床线圈a;
在S2编织工段中:机头系统2带2号导纱器穿B色由左向右行进,编织后床线圈b;
在S3编织工段中:机头不带导纱器不编织,机头由右向左行进,机头空跑1行,目的调整机头方向;
在S4编织工段中:机头系统1带3号导纱器穿弹力丝由左向右行进,编织前后床连续集圈组织c;
在S5编织工段中:机头系统1带1号导纱器穿A色由右向左行进,编织前床线圈a;
在S6编织工段中:机头系统2带2号导纱器穿B色由右向左行进,编织后床线圈b;
在S7编织工段中:机头不带导纱器不编织,机头由左向右行进,机头空跑1行,目的调整机头方向;
在S8编织工段中:机头系统1带3号导纱器穿弹力丝由右向左行进,编织前后床连续集圈组织c。
至此:由S1到S8的编织工段中,机头带不同导纱器完成了一组往复运动过程,编织出正面为A色,反面为B色,中间由弹力丝连接的双面组织织物结构。
2.4 弹力丝连接的缺点
弹力丝是由变形纤维组成的纱线,具有膨松性和弹性,其特征是纱线伸长后能快速弹回,在编织过程中受主送纱和辅助送纱装置张力的缓冲影响,造成编织过程中显异色或断丝现象出现。
2.4.1 弹力丝显异色关系
弹力丝显异色关系如图3所示。在实际产品设计中,双面针织物AB两色的色系往往不同,而弹力丝的色系只能选用一种,不可能同时选用AB两种颜色编织,尽量选用靠近A色系或靠近B色系一种。由于弹力丝的膨松性和弹性,纱线编织过程中伸长后能够快速弹回,在连续集圈时悬弧处易出现露丝。如果弹力丝选用A色系编织时,在B色系织物一侧外观上有时会不均匀显露A色;如果弹力丝选用B色系编织时,在A色系织物一侧外观上有时会不均匀显露B色,造成所编织物颜色外观瑕疵现象。
2.4.2 断 丝
电脑横机设备编织过程中有震动,尤其机头掉头的一瞬间,会使纱线张力发生变化,某一很短的时间内纱线张力减小,纱线松弛下垂,这样辅助送纱装置中的断纱检测器或者主送纱装置中的粗结检测器和夹线盘就会触及纱线,而弹力丝较细且回弹性好,马上又回复到了原有的张力,这样报警信号灯来不及报警,机器没有及时停机,造成下机衣坯随机位置处有丝线未连接现象,下机衣坯检验工又很难用肉眼一目了然发现问题的存在,而是在后整理洗缩、定形后,出来成品才被发现织物外观表面不平整从而发现问题的根源。
2.4.3 编织过程效率
编织过程效率如图4所示(以2系统电脑横编机为例说明)。
编织①过程时:導纱器带A色系统K1编织,导纱器带B色系统K2编织,机头由左向右行进;
编织②过程时:机头由右向左空跑到初始位置,调整机头方向,准备带弹力丝导纱器;
编织③过程时:导纱器带弹力丝系统K1编织,机头由左向右行进;
编织④过程时:导纱器带A色系统K1编织,导纱器带B色系统K2编织,机头由右向左行进;
编织⑤过程时:机头由左向右空跑到初始位置,调整机头方向,准备带弹力丝导纱器;
编织⑥过程时:导纱器带弹力丝系统K1编织,机头由右向左行进。
通过①到⑥编织过程分析,其中②和⑤编织过程为机头空跑,完成一组机头编织的往复运动,会增加编织时间,造成生产效率下降。
基于以上这些问题,通过改变线圈的连接方法,采用间隔交替集圈将前后床AB两种不同颜色的纱线进行连接,改变了传统弹力丝连续集圈的连接方式,阐述双面织物的组织结构的方法研究[4-5]。
3 交替集圈编织AB两色双面织物
3.1 集圈作用及原理
在针织物的某些线圈上,除了套有一个封闭的旧线圈外,还有一个或几个未封闭的悬弧,这样的组织称为集圈组织。集圈在双面织物中的作用:通过前床成圈后床集圈和前床集圈后床成圈交替编织,能够将前后床之间线圈有效连接,改变圆筒形组织的开合结构,使前后床线圈为粘合状态。集圈连接AB两色的编织原理如图5所示,横机挺针三角退出工作,起针三角和弯纱三角处于正常工作位置,织针在起针三角的作用下上升。在编织图5(a)过程时,导纱器带A色纱线,前针床正常编织新线圈1,后针床的旧线圈2不完全退圈,同时织针可以勾到新纱线3,进一步,在织针下降过程中,新垫的纱线A色3和后床B色旧线圈2一起回到针钩内,一起进行弯纱成圈,完成利用A色纱线将后床B色线圈进行连接的过程。同理,在编织图5(b)过程时,导纱器带B色纱线,后针床正常编织新线圈2,前针床的旧线圈1不完全退圈,同时织针可以勾到新纱线3,进一步,在织针下降过程中,新垫的纱线B色3和前床A色旧线圈1一起回到针钩内,一起进行弯纱成圈,完成利用B色纱线将前床A色线圈进行连接的过程。采用这种方法连接的线圈,集圈的新纱线呈悬弧状处于双层织物的中间位置,再织时,集圈的悬弧与正常线圈一起弯纱,因此悬弧较长,集圈被夹于新线圈之内,从而织物的正反面不会相互显露异色,所以织物较蓬松,保证了织物的外观效果[6-7]。
3.2 交替集圈连接的双面织物
3.2.1 组织结构
交替集圈连接的AB两色双面织物编织图如图6(a)所示,初始针位为L0.0,即针对齿针位。
编织①过程时:机头由左向右行进,导纱器带A色纱线,机头系统1编织,第1、3针前床线圈编织a,第2、4针前床编织后床集圈b;导纱器带B色纱线,机头系统2编织,第1、3针后床线圈编织c,第2、4针前床集圈后床编织d;以交替集圈的形式将前后床线圈相连,且前后床线圈间相互无翻针连接。
编织②过程时:机头由右向左行进,导纱器带A色纱线,机头系统1编织,第2、4针前床线圈编织a,第1、3针前床编织后床集圈b;导纱器带B色纱线,机头系统2编织,第2、4针后床线圈编织c,第1、3针前床集圈后床编织d;以集圈的形式将前后床线圈相连,且前后床线圈间相互无翻针连接。
按照以上描述①②两个过程编织,即构成一个交替的基本循环组织结构,交替集圈连接,所以前后床线圈成圈数量和集圈数量相等,使得织物平整[8]。岛精SDS-ONE设计系统工艺制版如图6(b)所示,其中: 表示前床编织、 表示后床编织、 表示前床编织后床集圈、 表示前床集圈后床编织,符号间均无前后床翻针动作。
3.2.2 密度参数
密度值一般根据织物所用的原料、纱支、车型和外观风格效果而定。选用100%纯羊绒纱线编织,支数为24 Nm,采用横机织针排列密度为4.7针/cm(12针/英寸)的日本岛精SES122-S型电脑横机。A和B两种颜色,织物成品横密为41.5纵行/10 cm,纵密为87横列/10 cm;平面拉密为6条/2.9 cm。集圈连接的密度参数设定如表1所示。度目数值越小、织物密度越紧,数值越大、织物密度越松。S1、S2分别代表横机系统1和系统2,前代表前床密度值,后代表后床密度值,A色系统1的后床集圈密度适当调紧,B色系统2的前床集圈密度适当调紧,集圈连接效果较好,织物外观平整。由于每台电脑横机度目三角的状态不同[9-10],横机度目值的设定有一定的区别,需根据设备状态和产品实际需求进行调节。
3.2.3 卷布(拉力)值
卷布(拉力)参数的设定如表2所示。卷布数值越大,表示横机电机的转速越快,织物所承受的拉力越大。卷布配件包括起底板、主罗拉、副罗拉等部位。卷布值的设定需根据纱线强力、织物密度、织物幅宽、卷布皮辊磨损及设备型号等情况而定。
3.3 实物图
采用本色纱交替集圈制作的产品实物如图7所示。织物在编织过程中,具有机器速度快、无异色、无断丝现象,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产品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4 结 论
双面织物的应用非常广泛,在针织产品中常用来设计一些可以正反两面互穿的针织外套、针织大衣、披肩围巾等,它的保暖性、新颖性及服贴性极佳,可以与机织面料相媲美。但在實际生产过程中,大部分生产企业还是采用传统的弹力丝连续集圈连接编织双面织物,这种织物的产品存在编织速度慢、显异色、断丝、生产效率低、制成率不高等缺点。通过对弹力丝连续集圈和本色纱交替集圈连接的两种双面织物的编织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利用本色纱线交替集圈连接正反面AB两种不同颜色的双面织物,在外观上与弹力丝连续集圈连接的双面织物完全相似,且具有无异色、平整度高、尺寸稳定性好、编织效率高、制成率提升等优点。
参考文献:
[1]耿宁宁,杨军海,荆丽.两支替代C.I.分散蓝56的分散染料应用探讨[J].天津针织工业,2016(1):47-50.
[2]刘欣蕾,陈瑶,虞淑锐,等.毛衫织物组织的创新设计与工艺[J].毛纺科技,2019(2):18-21.
[3]孟家光.羊毛衫设计与生产工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4]余水玉.棉氨弹力针织物线圈结构模型的建立[J].针织工业,2017(12):61-64.
[5]敖利民,及二丽,莫晓璇等.空气网络包覆弹力纱中氨纶丝实际预牵伸倍数测试[J].纺织学报,2017(11):36-40.
[6]王花娥.集圈工艺参数对单面集圈织物性能的影响[J].纺织学报,2016(8):54-58.
[7]袁新林,徐艳华.集圈在针织面料设计中的应用[J].针织工业,2010(1):8-11,74.
[8]刘正芹.集圈对针织物尺寸性能的影响[J].纺织学报,2003(2):52-54,5.
[9]杨世红,屈慧敏,程彦.羊绒针织物编织密度控制方法[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1(4):9-10.
[10]谢焕,朱文俊,安琳.电脑横机度目值对织物结构和特性的影响[J].毛纺科技,2011(11):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