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祥 杨飒
升学、就业、创业,在毕业生抓住最后的时光规划着走出校园后的人生阶段时,或许无奈,或许放松,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了“慢一慢”“緩一缓”,暂时将“毕业去向”这一在以往看似“必填”的项目上留个白、腾个空,在梦想没有达成时选择暂时休息。“慢就业”这个词,也开始进入人们视野。
那么,“慢”究竟是为了蓄势待发,暂时求得与自身、与心灵和解的缓冲之需,还是拖沓延宕、回避现实的消极之举?
“想毕业后去云南待一年,一边兼职,一边旅游,回家后再开始正式找工作”,即将从山东某高校法学专业毕业的刘颖这样规划自己毕业后的生活。“感觉自己的前二十几年都好‘没意思,从高考到大学四年一直在考试;大三下半学期开始准备考研,毕业后暑假开始准备司法考试,研究生开学后期中考、期末考不停,马上要毕业了又要考公务员。”刘颖表示,自己专业考公务员大部分不要求应届生,所以想先“出去走走”。
除了暂时“歇一歇”,给自己的人生旅程留个“小空档”,实现自己的“小期待”之外,更多“慢就业”学生的选择背后是理想未能实现的无奈。
“最近两年由于疫情等因素,原计划出国的学生出不去,本专业保研和考研比例并无太多增长,而国内考研的学生增加,所以其实竞争更激烈了。今年学院70余名毕业生中,有8人计划‘慢就业复习准备‘二战考研。”华东地区某985高校生命学院学工部就业负责人李虹表示。
李虹还表示,近年来“慢”下来等待机会考公务员、考教师资格的学生也逐渐增多了。她回忆往届本科毕业生小黄的求职经历:“毕业后一段时间他还跟着专业老师做实习,后来考家乡中学的教师岗,直到当年12月他才定下来,总算赶在还是应届生身份的‘尾巴上,我们才算松了口气。”
在教育部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看来,“慢就业”是现在大学生择业观多元化的一种表现。“现在毕业生不少是95后、00后,他们拥有更多的人生选择,有的选择升学、创业,有的选择到企业就业,与此同时,‘慢就业现象也在增长。”
那么,从更长时段的职业发展来讲,“慢就业”究竟是一种理性选择,还是对社会现实的变相逃避?
“观察到有的学生报考公务员,对心仪岗位的要求很高,比如待遇好、离家近,最后即使能分配到自己家相邻县的岗位也不愿意,我认为对待工作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想法。”中央民大招生就业工作处副处长张继伟对记者表示。不少专家提出,相当一部分“慢就业”的学生存在对求职目标预期偏高的问题。
“从宏观层面来看,现在劳动力的素质在普遍提高,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很多选择所谓‘慢就业的大学生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劳动竞争力。年轻群体对就业的质量要求在大幅度提升,而且更看重首次就业的质量。从这个角度来看,‘慢就业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可以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而延缓就业意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文军分析道。
文军看来,“慢就业”并不意味着“懒”,反而意味着对自身的高要求,“微观层面来看,有一些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比如考研的同学今年差一点分数,他宁愿再等一等继续考,这反映出年轻群体对自我发展的期待和定位越来越明确,自我实现的动机越来越强烈。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学生选择‘慢是因为懒散,不愿意更早进入社会中。但我们发现,一些‘985或‘双一流高校学生对自我的要求比较高,希望在进入社会前有一个过渡期,用半年或一年的时间给自己的状态做一个调整。”
除学生本人意愿外,不少城市家庭父母经济条件较好,主观上允许、包容、支持孩子“慢就业”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我认识的不少暂时不就业准备‘二战考研的学生,他们父母认为家中没有经济负担,也比较赞同学生想法,愿意给孩子创造环境重新考研,在父母眼中考研是个‘高大上的目标,或许孩子努下力明年就能上研究生了。”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水利与生态环保行业就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屈文谦表示,选择再次考研说明学生的深造愿望强烈,这在“双一流”高校中应该是个普遍现象。“学生们都很优秀,学习能力很强,想进一步深造提升自己,加上现在就业市场对学历有要求,所以选择‘二战可以理解。现在很多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好,没有生活压力,也不急于就业,家里也支持他们备考。”
是选择继续等待、观望还是“将就”?是接受“慢”的未知还是暂时迎接现实的妥协?即将进入6月,毕业时刻越来越近,是否该“慢”成为一些去向未定同学的选择题。
“我觉得现在很多学生还是存在跟风现象,尤其是对于去考研、二战考研的学生受到周围同学和家里的影响还是非常多的。根据统计,其实没有进考场或者考了一科就跑的学生比例还是很高的, 这些学生应该想一想自己的优势,多想几步,否则还是会耽误自己的时间。”张继伟表示。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二战,还是要慎重考虑,比如自己考研的目的是什么?能否承受相应的心理压力?如果考研是因为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或者不想走出‘温室,不想进入职场,可能就要重新审视这个选择了。”屈文谦表示,“通过慢就业来逃避就业,这种情况我们是不鼓励的,还是希望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就业。高校毕业生人数一年年在增加,就业压力也在增大,逃避解决不了问题,直面困难、提前做好规划、做好准备才能更好地应对。”
“如果家庭和个人经济条件允许,在没有‘理想的职业机会时,采取‘慢就业模式,等待更好机会,应该没有问题。可是,如果在经济方面的积累和支持不足,就应该降低预期目标,选择‘次优或‘再次优。”北京师范大学战略人才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建民分析道,“其实,职业选择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自己的认知不同。从基础的职业起步,了解基层,体会劳动的不易,反而有助于历练自己,打好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如果有相应积累和支持,可以利用‘慢就业时间多争取学习机会,进一步提高自己。”
有专家还表示,学生“慢就业”现象其实对于高校在制度建设、就业育人方面也有新的启发。例如应当将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教育贯穿整个人才培养体系,普遍开展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通过教师谈话引导、家校联动、朋辈扶助等措施加以引导,提供更为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李虹表示,针对“慢就业”的学生,学工部老师会一对一与其沟通了解情况,学生群体“研友会”也会提供互助,学校会为他们提供自习室、开放学业分享中心,让他们在冲刺备战时能有安静复习的环境,稳定情绪和心态。“我们还联合班主任和教务对学生做评估,对于考研希望不大的同学会做一些思想工作,给他们定点推荐一些岗位,还发动校友力量内推。我们也建议‘二战的同学保持同课题组老师联系,让他们在备战期间也能接触到科研,而非完全回到家中‘两耳不闻窗外事地备考。”
王建民认为,目前的本科四年学制规定、传统观念、家庭和社会压力等,都对学生选择“慢就业”有影响。“如果学生选择‘慢就业,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也可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在学习年限上更加弹性化,政策上允许办理休学创业、再复学,或者通过业余时间学习继续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