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宇琛 王红丽
我国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许渊冲在《再创作与翻译风格》一文中提出:“再创的译法就是原作者用译语的创作或者说,译者设身处地,假如自己是原作者会怎么用译语来写,自己就怎么译,这就是再创作。”这就要求译者需要换位到作者所处的环境、情境、语境和心境中去深刻地体会诗词的内涵与表达的情感,再结合译语深厚的文化积淀,从丰富的语言中选择最贴切的表达进行再写。“再写”需要重分发挥译语的优势。许渊冲于1981年《翻译通讯》第一期中提出“翻译要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译文的优势指的是运用译文本身的语言特点,不仅将原文的意思较为精准地传达出来,而且要在翻译的基础上进行提升,使读者有美的享受。对此,魏培忠也有相同的观点:“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是在忠实、通顺的基础上,还要注重修辞,使译文的语言更加规范化和艺术化。这种规范化和艺术化是通过对译文语言的各种要素精密加工而促成的。”发挥译语优势既要“规范化”,即遵守译文本身的语言规范和表达范式,又要“艺术化”,即译者通过“再创作”将译文“艺术化”,将译文进行具有艺术审美的创作,使其具有美感,焕发新的活力。
发挥译语优势需要从译语的特质出发,运用译语独特的语言风格和美感特质进行“再创作”。刘宓庆提出英语具有丰富的美感特质,包括阳刚理性美、动态感性美、自然美、丰繁美、幽默之美等。英语语言美的首要特质是阳刚理性美,“主要指英语严谨的语法规则性、严密的形式规范式和从句法结构到语篇结构的高度法治和有条不紊的组织性”(刘宓庆),这与许渊冲和魏培忠提出的译文语言要“规范化”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动态感性美”是指“英语既注重规则,又重随机,从而让说话者可以本乎具体的时空定点,基于个人的灵动体认‘感物表意”(刘宓庆)。运用英语语言具有动态感性的特点进行“感物表意”,是将译文“艺术化”的有效手段,也是进行“再创作”的途径和方法。许渊冲翻译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Prelude to Water Melody)充分利用了这些特质对该词进行了“再创作”。
一、英语阳刚理性美下“再创作”的规范性
“中国翻译理论家钱钟书说过:‘艺之至者,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意思是说:艺术的最高境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不违反客观规律。联系到文学翻译上来,文学翻译不是科学,不是1+1=2的数学,而是艺术,是1+1>2的优化艺术。”(许渊冲《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化梦》)译者既要“忠实”地传达作者的意思,又需要克服文化差异和语言不对等的困难,选取恰当,甚至是更具优势的译语进行“艺术化”的创作。在翻译《水调歌头·中秋》时,许渊冲发挥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代入作者苏轼的情境和心境,利用英语语言的语法规则,对词作進行了具有英语语言规范性的再创作。
Prelude to Water Melody全篇都遵循严谨的语法规则,每一句都有完整的核心结构,即SV(主谓)结构。汉语的模糊美与英语的严谨美是味道完全不同的两种美,汉语版本没有出现过人称,但许渊冲在英译版本中都一一进行了补充,从而形成完整的主谓宾结构。而严谨的语法结构也更加明确地传达了词人思亲的情绪,例如:“明月几时有”被翻译成“How long will the full moon appear?”明月强调的是月亮的明亮和高洁,照进了醉酒的词人心底,引起了他对宇宙苍穹的好奇和向往。而英译版本翻译成了full moon,用月亮的形状来呼应中秋时节,full的意思是“圆满的”,也含有亲情何时才能圆满,亲人何时才能共赏明月的感慨,更有佳节思亲的意味。“英语具备由形式决定意义的规范,结构对意义具有合理的制约功能。”(刘宓庆)“几时有”被翻译成了“will appear”,将时间和情景限制到唯一的可能性,苏轼的“几时有”除了作为许渊冲理解的明月何时才能出现,还有更为广泛传播的版本是明月是从何时就开始有的,是对宇宙起源的询问,具有更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对人称时态数的限制,译者用较为严谨的英语结构体现出词人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也正如学者评价的那样,苏轼“词的内容,不拘于‘闺阁‘离恨之情,而抒写壮烈的怀抱;他的描写不只在炼些优美的婉约的词句,而以‘诗句入词,以‘赋句入词,甚至以‘文句入词”(胡云翼),英语完整的句式结构也完全体现了苏轼词以“文句”入词的特点。
二、英语动态感性美下“再写”叙事的多重性
英语能够从六百多年前的部落语言发展到当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最重要的原因是它具有“包容性”,也就意味着它的这些美感特质看起来似乎是二元对立的,但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中又是和谐统一的。
“理性美”并不是英语唯一的特性,动态感性美看似与之背道而驰,而恰恰相反,理性意味着对感性的情感的包容。“英语的理性素质本身具有一种可贵的相对性,容许语言感性功能的发挥,有人将这种素质称为‘液态素质和‘民主精神。”(刘宓庆)也就是说,英语并非是一种墨守成规的语言,在遵循语言较为严谨的语法规范的同时,英语也具有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这是这种世界性语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这一点从很多遵循中式语法的英语翻译都被完整地收录到正式的英语表达中可见一斑。“它既注重规则,又重随机,从而让说话者可以本乎具体的时空定点,基于个人的灵动体认‘感物表意,于是就出现了人类语言感性与语言理性交融于三个维度的精彩的动态活动:时空、主客、虚实。时空主时态,主客主语态,虚实主语气;读者在这三个维度中穿梭,运用着、体验着英语的动态之美。”(刘宓庆)《水调歌头》是词人醉酒后思考的艺术成果,对思考过程的描绘记录如果转换成英语叙事可以被视作一般现在时。Prelude to Water Melody 却在各种时空中不断穿梭,呈现出词人思考的动态过程,除了最后三句之外都是一般现在时,倒数第三句“There has been nothing perfect since the olden days.”是现在完成时,表示从过去到现在从来未曾发生过改变,仅仅从时态出发就可以翻译出“此事古难全”的意味。最后两句“So let us wish that man / Will live long as he can! / Though miles apart,well share the beauty she displays.”为将来时,表示对未来充满了肯定的希望,英语版本的表达比中文版本语气更确定,情感也更真挚动人。在前文的行文中,作者多次使用情态动词“would”表示语气的变化,“I do not know what time of the year / It would be tonight in the palace on high.”“Yet Im afraid the crystalline palace would be /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和“On high as on earth,would it be as gay?”这三句都表示推测,将词人从猜测月亮由来多久的疑惑,到思虑万千的心情,再到最后明确了自己更想要留在人间的心意的动态变化过程描绘得精确到位。而“Riding the wind,there I would fly,”采用了虚拟语气,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对自己跃跃欲登仙的愿望只不过是一场幻想这一现实是有清醒的认知的。时态的变化和虚拟语气的使用体现了英语语言时空交叠、虚实迭变的动态之美。
从叙事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人称的变化也让这种动态之美更加丰富,文章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之间不断切换。首先译者化身词人,以第一人称入题,表明这是叙述者自己的思考和疑问,到“Her light upon the sleepless bed.”时使用了第三人称,人称的转换既是叙事角度的转换,也是思考角度的转换。叙述者从自己的思考中跳脱出来,从月亮的角度看待世人,从而形成一种对话,具有与月亮进行互动的效果。到最后部分,“Why then when people part,is she oft full and bright?”這一句又从月亮的叙事视角转换到全知视角,开始讨论的客观事实是“Men have sorrow and joy;they part or meet again;”人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是每个人天生具有的情绪,而聚散有时是人世间的常态。“The moon is bright or dim and she may wax or wane.”月圆月亏也是再正常不过的天文现象。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感怀时事不过是人的情感使然。能够如此客观公正地进行思考,表明词人并没有受思亲之情的羁绊,而是用豁达和客观的态度辩证地看待问题。“So let us wish that man / Will live long as he can!”最后又回到第一人称视角,鼓励人们可以自我排解佳节思亲和身处尘世的苦恼,用乐观豁达和超然的态度看待人生,这是“道”家思想中逍遥洒脱的人生观。“东坡不以个人的得失为悲喜,在朝廷仍然关心国家的政治,被放逐在外地也要关心当地人民的生活:我的心没有死,但是我超然了。”(叶嘉莹)超然是这首词核心的情感态度。同时,句中对世人的抚慰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爱仁”的价值观。这两种思想在苏轼本人的血液里相互交融,形成了他独特的个人魅力。这也是这首词千百年来受到无数善良的人们喜爱的根本原因。通过时空、人称的“再创作”,译者将作者的多重叙事完整地呈现给了读者,帮助读者获得情感美的阅读体验。“文学翻译的第一标准是求真,第二求善,第三求美。求真是低标准,求善是中标准,求美是高标准。”(许渊冲《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化梦》)许渊冲的翻译“不逾矩”,完全遵守英语的句型语法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从心所欲”,积极地追求具有美感的情感表达。
三、英语自然美下重现词人豁达的心境
译文的“自然美”充分体现了词人坦荡的胸怀、洒脱的情感态度和豁达的心境。“语言的自然美涵盖的元素最为丰富也最为复杂,西方文论家心中的语言自然美包含以下元素:(1)Clear Thinking思维清晰;(2)Correctness 用法正确;(3)Cohesion 语气连贯流畅;(4)Good Organization条理清晰;(5)Lively Fluency 行文流利,贴近生活。”(刘宓庆)Prelude to Water Melody 的行文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思路清晰,用语严谨,情真意切,忠实地翻译出了词人的多重心境。
“词境既超绝凡尘又亲切温暖,用笔层层转折而又一气贯注,难怪人们惊叹它是‘天仙化人之笔了。”(戴建业)“层层转折又一气贯注”的笔法也有如词人的情感变化,极具层次丰富的美感。而译者针对中西语言切换时可能会造成理解困惑的情况,只作必要的信息填补,而没有多余的繁冗修饰,如中文版本中的多数句子都没有人称,而英译版本忠实地填补了这些信息,既符合
英语的语法规则,又能够让读者更加清晰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更能体会到词人是如何从矛盾纠葛的心情中解脱出来,最后达成豁达的心境。译文条理清晰、行文平实浅易,用词平实,多数句子采用SV(主谓)结构的简单句,直抒胸臆,非常符合词人苏轼本人坦荡的风格和这首词超脱的情感。简练的语言也体现了苏轼的“词体不限于婉约艳靡,很豪放恣肆有排宕之势”(胡云翼)。
四、结语
中秋思亲是古代诗文中很常见的创作主题,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不落窠臼,并没有一味地沉溺在惆怅感慨的回忆和思念中,而是写得奇逸脱俗。“苏轼浪漫的艺术气质、旷达的襟怀在词里充分表现出来。作者的思想是从奇妙的感受而来,它具有神话的色彩,它与语言、意象、结构融为一体,十分完美。”(谢桃坊)通过把握英语语言的阳刚理性美、动态感性美和自然美,许渊冲的译文Prelude to Water Melody既把丰富的层次翻译了出来,也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再次“创作”,在“形美”的基础上做到了“意美”,既忠于原文的意思表达,又符合英语的美学特质。将苏轼从浓厚的思亲之情,到超脱情感羁绊,再到最后豁达心境的形成,整个过程完整地展现出来。同时,译者充分发挥译语的语言优势,运用了符合英语规范的表达和修辞手法,让译文成为一首非常优秀的英语诗作。
参考文献:
[1]戴建业.两宋诗词简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
[2]胡云翼.宋词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4]魏培忠.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J].外国语,1983(3):29-32.
[5]谢桃坊.宋词概论[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6.
[6]许渊冲.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化梦[J].中国外语,2014(9):11-18.
[7]许渊冲.再创作与翻译风格[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5):72-76.
[8]许渊冲.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再谈发挥译文语言优势[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6):35-39.
[9]叶嘉莹.词之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人才类青年创新人才类(人文社科)项目“《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之宋词》的情感美学赏析及在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编号:2017GWQNCX035)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