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原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夏德义,是金寨县吴家店镇人。他的父母都是为人忠厚、勤俭持家的农村人。为人忠耿的父母要他善良做人、当家立业,读书成材、正经干事。父母的谆谆教导深深地影响着夏德义,他逐渐养成了“学习专心刻苦”“办事认真负责” “自尊心、好胜心、进取心强”“为人正派,与同事和睦相处”的性格。
夏德义,一辈子衣着俭朴、生活节俭。外罩不是到了不能穿的时候,是舍不得换的。他患“肺气肿”住院治病期间,医护人员见他穿的衣服十分破舊,便悄悄地问他身边工作人员:“夏老平时也穿这种衣服?”当医护人员听到“一贯如此”的回答时,惊讶地说:“真是没想到!”吃的方面,夏德义更是不讲究,平日粗茶淡饭,下乡检查工作时,就在食堂就餐,还总是交代工作人员:“不要给基层添麻烦。”1978年,他到当时贫穷落后的宣城县高桥乡蹲点,坚持和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参加插秧、打场、植树、施肥等体力劳动,虽身患肺气肿病,但在生活上从来没有要一丝一毫的特殊照顾。
对于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夏德义始终是从严要求,不允许有任何特殊照顾。在他的一生中,从未为家属和子女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他的六个子女回忆说:在父亲被打为“反党分子”期间,他们也因为父亲的问题或多或少地遭受不公平待遇。大姐夏随云在学校读高中时,成绩很好,却迟迟不能加入共青团。“男儿有泪不轻弹”,具有坚强性格的父亲,从没有为自己的遭遇流过一滴泪,但却常常因为自己殃及子女而伤心。
虽然深感自己有愧于儿女,但是出于一个军人对部队的热爱,出于一个共产党人对党的忠诚,在国家需要时,他又毅然决然地舍小家、为大家,将成绩优异且一心向往北大、清华的大女儿夏随云送进了军校。临行前,夏德义语重心长地对女儿说起他当红军的故事和对军队的感情,希望女儿能够成为一个和他一样的革命军人。夏随云在部队一待就是几十年。1983年她被定为副团级,1987年转业回到安徽。由于种种原因,她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方面的一些政策没有得到落实。夏随云找到父亲,想请他和省里有关领导说说,帮忙争取早些落实。谁知夏德义不仅没有同意,反而要女儿按照组织原则客观如实地反映问题,依靠组织解决问题。
在子女的人生征途、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夏德义从不滥用手中的权力,不帮助孩子们解决调动、晋级等个人私事,总是教育孩子们要依靠组织、做大公无私的人,要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事业,以至于孩子的同学、战友都想不通,觉得他太不讲人情、亲情了,因而,在私下埋怨夏德义是一位“冷酷无情的父亲”。
(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