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光
1999年,中國电影集团公司白色大楼前,于冬做出了一个改变自己一生、也改变中国电影界未来格局的决定——“下海去!”
这个决定殊为不易。于冬23岁大学毕业就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不久就被厂长韩三平提拔为“北影厂最年轻的科长”,于冬本以为端上了“铁饭碗”,但彼时中国电影行业正面临着与市场接轨的环境变化。很快,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等七家国企组建中国电影集团,于冬的人生面临第一次转折。
七大国企合并,人事纷繁复杂,于冬预料中的正科没戏了,他觉得“没面子”,其实却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的广阔前景而躁动难安。随着1993年4月电影局发布“3号文件”,制片厂获得了自主发行权。1994年,电影局再度下发348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制片厂的市场地位。电影市场多主体共存、百花齐放的格局,已然初步成型。
于冬当时端着“铁饭碗”,在全国各地卖片子,天南地北的跑,与各地院线结下了深厚情谊的同时,也觉察到这股改革的巨浪,正在推动着整个行业加速腾飞,这个11亿人口的巨大市场,积蓄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1999年,于冬“下海”同年,他创立了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体制的改革也在持续进行,且方向明确,就是向市场化转型。2001年,广电总局相继出台了5个重要文件,内容简单概括,就是允许并鼓励电影独立出品,博纳也在此时拿到了全国第一张发行牌照。
于冬常说:“我们恰逢最好的年代,有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果,有整个中国大国地位的崛起,有资本的加持,我们只是应时代而生的弄潮儿。”
时势造就英雄,英雄也推动着时势。2001年,于冬说服香港著名电影人文隽,将《我的兄弟姐妹》交给博纳运营。电影制作成本200万元,最终在博纳的倾力运营下,取得了2000万元的良好市场成绩,一时间整个香港电影界为之瞩目。庞大的内地电影市场,第一次向香港电影界展示其迷人魅力。
为了打消香港电影界对于博纳发行能力的顾虑,于冬以极大魄力“破天荒”地开创了“保底发行”模式。2002年,于冬为获得香港内地合拍大片《天脉传奇》的发行权,先付给对方400万保底费,再加上300万元宣传、洗印拷贝费用,他笃定《天脉传奇》票房肯定超过2000万元。如此之大的英雄魄力,不断推动着博纳一路披荆斩棘、勇往向前。
英雄志向缘于心底的少年意气,从踏出体制的那一刻,于冬心底永远都怀着对中国电影的热爱和担当,他观影《我的兄弟姐妹》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相信人人心底都带有柔软和善良,这部“真诚”的影片必将为市场所接受。
中国电影的产业化改革相对滞后,但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从1994年电影总票房不到10亿元,持续跃升到2019年的642亿元。在中国电影深化改革的这些年,博纳也从一家小发行公司,成长为包括影视制作、影视发行、影院投资等多个业务板块的国内影业公司巨头。
英雄万里觅封侯,成了巨头,自然要有其担当。当时国内电影市场充斥着好莱坞类型片,国产电影只停留在几个窄小题材领域,于冬有些坐不住了,他希望博纳能够拍摄一些带有“中国文化印迹”“中国民族色彩”的、受观众喜爱的主旋律电影。
2009年,博纳投资拍摄了以民国为背景的动作片《十月围城》,这是博纳涉足主旋律范畴的一次尝试。在动作片中加入民族大义、保护伟人的主题,在当时中国商业电影市场仍然是个崭新的命题。在于冬看来,这为电影赋予了舍生取义的灵魂,《十月围城》已不再是一部纯粹的功夫片,这是中国的主旋律,一种与商业化结合的主旋律。
英雄剑已出鞘,中国电影市场被《十月围城》惊叹了一番,而于冬能够震荡整个电影市场的亮相,仍要等到5年后3D版《智取威虎山》 的拍摄。
2014年,于冬邀请香港著名导演徐克出手,拍摄了3D版《智取威虎山》。观众们不禁惊叹:经典的样板戏还可以用这样的形式重新演绎。虽然在片中起用“小鲜肉”的做法受到一些争议,但该片无论口碑还是票房,都比《十月围城》更加成功,用于冬的话说,“过去的主旋律电影跟今天年轻人似乎中间隔了一道墙,我们试着用《智取威虎山》把这道墙拆除了。”
2014年到2015年,在互联网产业模式的推动下,诞生了一大批IP电影,也使2015年的全国票房从前一年不到300亿元猛增至440亿元。于冬承认那段时间博纳比较沉寂,但他其实是在沉默的“磨剑”。2016年,大IP加流量明星的模式在迅速退烧。博纳却在当年国庆档拿出打磨已久的《湄公河行动》,取得该档期最佳口碑及12亿元票房。
2017年,博纳拍摄了献礼中国建军90周年的影片《建军大业》,这部“献礼大片”把于冬对于商业主旋律的理解、导演刘伟强对于商业类型片的把控力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此类带有明显“国家任务”性质的超级大片中,大部分导演似乎很难再找到更加新鲜独特的角度,而过去除了《湄公河行动》等极个别案例,大部分主旋律电影还是难以取得优秀成绩。市场等着于冬交出答卷,于冬则是给出一个公式,主旋律和商业的结合要具备三个要素:一有当红的明星主演;二有先进的电影拍摄手法;三有强大的制作班底。
沿着这条路径,博纳又在2018春节档拿出精心打磨的《红海行动》。当初很多人认为这是一次“自杀式袭击”。然而,凭借过硬的品质,《红海行动》上演了一场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逆袭”,生生在首日排片、票房都不看好的情况下,最后荣登2018春节档票房冠军,并成为内地影史票房亚军。《红海行动》的巨大成功,给博纳的主旋律片单增添了最亮眼的一笔。
2019年,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博纳联合华语影坛顶尖电影人和制作团队打造了“中国骄傲三部曲”——《烈火英雄》《决胜时刻》和《中国机长》。其中根据川航英雄机长事迹改编的影片《中国机长》票房破29亿元,位列2019全国总票房第5名。
商业化的主旋律电影,已成为博纳的一张王牌,也是于冬凭借不改初心的英雄志气,向着自己深深热爱的中国电影市场交出的一份答卷。20年初心不改,在于冬领导下的博纳,已成为守卫中国主旋律电影的一面旗帜,高高飘扬在中国电影历史中。
编辑 宋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