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飞船的打造者

2021-08-23 18:51
北京纪事 2021年7期
关键词:东方红一号神舟载人

匠心小传

戚发轫,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名誉院长 ,博士生导师 。主持了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的研制工作,神舟号飞船的总设计师。获得2019年度国际宇航联合会"名人堂"奖项。2020年4月被聘为"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

无垠的太空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探索太空是人类共同的追求。有科学家认为,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躺在摇篮里,而需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当今时代,航天能力被视为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志。我国第一颗导弹“东风二号”、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第一艘飞船“神舟一号”、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在我国的航天发展史上,有很多个“第一”,都与他息息相关。他,就是戚发轫!2019年,戚发轫院士获得2019年度国际宇航联合会“名人堂”奖项。2020年9月,他获得“最美教师”荣誉称号。

戚发轫(1933.4.26~),辽宁省大连(原复县)人,我国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系统总设计师、“烽火”一号卫星通信工程总设计师,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作为中国知名空间技术专家和卫星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他多年来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国际宇航界与中国在航天领域合作打下了基础。戚发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等。2000年,他获中国工程科技奖;2003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中的技术科学奖。

戚发轫是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的见证者和参与者。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将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送上太空,正是戚发轫在“神舟五号”发射任务书上签字。戚发轫在主持“神舟”号飞船时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总体方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飞行。

從小勤奋刻苦,成为搭建天梯的使者

戚发轫1933年4月26日出生于辽宁省复县(现大连市瓦房店市)的一个农民家庭。5岁时跟随家人迁往辽宁大连。1945年,苏联红军解放了大连。在戚发轫的第一堂中学课上,老师告诉他们:我们的祖国叫中国,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四万万同胞,我们有长江、黄河、长城、泰山……“中国!中国!”戚发轫满含热泪喃喃地念着,他仿佛一下子明白了很多事。

放了学,他飞跑回家,对着爹娘大喊:“我是中国人!”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距大连不远的丹东、沈阳都遭到了敌军的轰炸。大连由于拥有强大空军的苏联红军驻扎在此,得以幸免。那时,正在读高中的戚发轫经常去码头帮忙运送从朝鲜战场下来的伤员,这些伤员大部分都是因遭到美国飞机的轰炸而缺胳膊缺腿,惨不忍睹。触目惊心的场面让戚发轫强烈地感到:“以前的中国不强大,被日本占领,变成亡国奴。那么有了国家,国家不强大,仍然受人家欺负。”当时他就下了决心“以后一定要造飞机,使中国强大起来不再受欺负”。

1952年大学统一招生,19岁的戚发轫报考了清华大学航空系(实为北京航空学院,在清华大学内授课)。其实,他这一生一共就填报过这一次志愿,三个志愿选项都填报的航空专业。1957年9月,大学毕业后戚发轫被分配到成立不久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为研制导弹和火箭而成立的研究院,时任院长的钱学森亲自给他们主讲《导弹概论》。

1958年,前苏联允许参加研究导弹的年轻人可以到莫斯科茹科夫斯基航空军事工程学院学习,后因两国关系恶化,苏方借口不接收现役军人,拒绝他们入学,戚发轫等人便脱下军装,准备通过高教部去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但是不久,前苏联方面通知,别人都可以去,只有戚发轫不能去,因为他是研究导弹总体技术的。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戚发轫参与了中国第一枚仿制导弹“东风”一号的研制工作。由于中苏关系继续恶化,不久前苏联专家也全部撤出中国,并带走了所有资料。当时首枚导弹“东风二号”已经在研制中,在备受打击的同时,戚发轫等人清醒地意识到:“靠别人靠不了,只能靠自己。”可是,中国自行设计的“东风二号”1962年发射时却以失败告终。两年后,“东二”成功发射。同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两弹结合成功。接下来的“东风四号”“长征一号”,戚发轫参加了结构和总体设计工作,都成功发射。

“神舟之父”戚发轫

1967年,戚发轫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和飞船的研制,先后担任副院长、院长;1983年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院长;1992年担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之职。2015年,他参加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电视公开课《开讲啦》。2020年4月,戚发轫被聘为“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事实上,从1956年钱学森向党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到1999年我国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飞天,再到 “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对接遨游太空,中国一代代航天人不息奋斗、薪火相传,在航天道路上探索60多年。

神奇的“东方红”卫星,遨游太空的“神舟”飞船

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是孕育中国航天高科技人才的摇篮,从1956年建院开始,先后研制出了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和空间探测器等一系列用于开发太空的航天器。在这过程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几乎没有错过每个重要节点:导弹研究、运载火箭研究、卫星研究,再到神舟飞船的总设计师。只要是国家需要的地方,他都克服困难、担起重任。究其原因,戚发轫说,人生最大的爱是爱国,只要有了这么一个信念,什么事都好处理了。

登天的路,有想象不到的艰难。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设想的提出,是1958年在党的八届二次会议上,毛主席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此前一年,苏联发射了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一时间轰动世界。20世纪60年代末,三十出头的戚发轫接到任务,加入“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团队,主抓地面实验方案。当时,由于国外的严密封锁,中国的研制人员连卫星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最基本的研制条件也不具备。“当时没有先进的计算机,我们就用手摇计算器算,用手一笔笔地记;在纸上画图纸、爬格子,是设计师的必修课;没有低温实验室,我们就去海军的冷库做,出来的时候,塑料鞋子都被冻裂了。”为实现航天领域“零”的突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戚发轫与老一代科学家们攻坚克难,想尽一切办法战胜困难。

其实,戚发轫在主持“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工作时,提出完整的地面实验方案,为保证发射成功做出贡献。在主持“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研制工作时,他提出并建立了卫星可靠性设计规范,为提高卫星可靠性做出了有益的工作。在主持“东方红三号”第二代通信广播卫星时,戚发轫采用公用平台和模块化设计原则和多项新技术,不仅使中国通信卫星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为后续卫星研制提供一个技术成熟的公用平台。作为总设计师在解决卫星和飞船研制过程中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他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1968年2月,专门负责卫星研制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戚发轫被当时负责卫星总体工作的孙家栋“点将”,与另外17人一起经聂荣臻元帅亲自批准调入研究院,成为自行研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之一,人们将他们称之为“航天十八勇士”。那一年,戚发轫才35岁。然而,登天的路,有想象不到的艰难。中国的航天事业,是在戚发轫这一批年轻人摸索中发展起来的。每走一步都意味着无数艰辛的付出。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就连试验条件也简陋至极。“东方红一号”的4根3米长的天线,是收缩式的,上天后要靠自旋甩开,轻了甩不开,重了又会甩出去,地面试验既需要一定的场地又很危险。戚发轫他们只有在一个破库房里进行试验。身手矫健爬上房梁,骑在上面观察。戚发轫和别的同事则拿块包装箱盖子挡着自己,从木头的裂缝里往外观察,一边躲闪一边记录。

为了搞卫星研究,他和团队的同事们一起昼夜兼程。因为长期奋战,他劳累过度昏厥过去,醒来后休息一下又开始了攻关;阑尾炎穿孔,疼痛无比,他努力忍住也不下“火线”。1970年4月24日9时35分,“长征一号”载着“东方红一号”直上云霄,中国人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啦。直到今天,戚发轫对这个日子还记得清清楚楚。因为“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写下了中国航天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辉煌,它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宇宙空间,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行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此后,戚发轫先后担任“东方红二号”卫星、“东方红三号”卫星和“神舟”系列飞船中前五个的总设计师。

1992年,党中央正式批复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随后载人飞船立项,戚发轫被任命为神舟飞船总设计师。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成功发射,迈出了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步。2001年1月10日,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发射成功,飞船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也有了新的提高……

2003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航天员杨利伟在轨飞行14圈,圆满完成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由此,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那一刻,许多人都激动地流下了眼泪,戚发轫却平静如常:“我们花了11年时间,没有把握,不会把杨利伟送上天。”据他介绍,除了在地面上做过无数次试验外,载人航天设计研制团队还做了四次无人试验,对“上天”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反复修正。“为了保证航天员的安全,我们设想了100多个故障,并且都做了预案——当然,最终那100多个预案一个也没有用过。”在戚发轫看来,载人航天精神的核心是“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无私奉献,戚发轫的航天情结

当火箭发射、飞船升空,在地面上做准备工作时的任何一个微小失误,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航天员殒命。戚发轫说,在中国航天领域,他是失败次数最多的工程师,但是他把失败都留在了试验上。他曾在演讲中说:“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晚,但是我们发展快!我们不怕输在起跑线上,很可能我们在起跑线上表现不那么完美,但是不要怕,人生、事业是马拉松。”

他是失败次数最多的工程师,但是他把失败都留在了试验上。

天是什么?为什么各个大国都要“上天”?天是人类生活的第四个环境,国家主权的第四个疆域。上天除了延伸国家的主权范围之外,更重要的是寻求资源、寻求人类能够生存的环境。天上有三类资源:“轨道资源、环境资源和物质资源”。它能够在地球资源日益枯竭的当下,解决人类未来发展的问题。

中国是继美国、苏联、法国、日本之后,第五个有了“上天”能力的国家。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卫星重达173千克,重量比前四个国家发射的卫星重量加起来还要重,中国拥有了进入太空的能力。从那时起,我国的运载能力越来越强,现在已经可以把25吨的有效载荷送到近地轨道,跟发达国家平起平坐。

戚发轫的航天精神由24个字概括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其中的核心是“自力更生”。戚发轫认为,有三个日子我们应该记住。第一个是1970年4月24日,是中國第一颗卫星上天的日子,因此,我们把4月24日定为中国航天日;第二个是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第三个是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首次实现绕月探测,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

戚发轫院士给香港青年讲航天故事(第一排中间为戚发轫院士)

1992年,我国正式批复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随后载人飞船立项,戚发轫被任命为神舟飞船总设计师。那一年他已59岁。除了年龄因素,载人航天的人命关天,让戚发轫倍感压力,因为这对技术可靠性、安全性要求特别高。“我去苏联看过他们发射载人飞船,发射时总设计师是要签字的,表示一切都准备好了,航天员一定可以安全返回的。我就在想,将来送我们自己的航天员上天之前,我能说这句话、签这个字吗?”但戚发轫最终还是接下了重任。随后的11年,他带领团队做了无数次地面试验,还做了四次无人飞船试验,对“上天”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反复修正。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社会的进步就是靠科学来推动的。很多接触过戚发轫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元老、“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飞船的总设计师,只要聊起航天,他就有很多话说。有人说,戚发轫是新中国航天事业的一部简史,他见证了新中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次辉煌。戚发轫展望未来:“希望到2035年,我国航天事业能进入强国行列,这靠什么?靠精神。”伟大事业都始于梦想、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戚发轫经常激励青年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国家、事业甚至个人要想发展、强大、超过别人,靠不了别人,只能靠自己。

从“东方红一号”升空到现在,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稳、迈得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就需要弘扬戚发轫这种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两弹一星”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不管条件如何变化,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编辑 宋冰华

猜你喜欢
东方红一号神舟载人
神舟飞船的“变”与“不变”
航天的神舟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东方红一号”卫星还在运行吗?
“联盟”MS02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神舟十一号与
载人大戏再开场
载人火星何日成行
“东方红一号”之后中国航天事业为何沉寂20年
见证首颗卫星专委立项方案论证: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4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