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蔬菜答农民问(47):福寿螺是一种什么“害虫”?怎样防控福寿螺?

2021-08-23 03:26刘义满魏玉翔
长江蔬菜 2021年15期
关键词:卵块福寿螺害虫

刘义满 魏玉翔

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Lamarck 1819)]属于瓶螺科(Ampullariidae)福 寿螺 属(Pomacea),亦名大瓶螺、苹果螺、雪螺等,周晓农等[1]建议福寿螺学名的正式中文名为 “小管福寿螺”;英文名有apple snail、golden apple snail、channeled apple snail、south American ampullarid、channeled apple及miracle snail等,原产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在福寿螺入侵地区,福寿螺对水稻的为害最大,其次对莲藕(莲籽)、茭白、芋头、荸荠、菱角、芡实、慈姑、水芹、蕹菜等水生蔬菜及水生花卉植物亦有较大为害。根据全球入侵生物数据库 (the Global Invasive Species Database)统计,福寿螺为世界性最严重的100种入侵生物之一。2003年1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2]中,就有福寿螺。福寿螺还是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evolutum)、 广 州 管 圆 线 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中间宿主,烹饪方法不当,生食或未熟透食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如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eosinophilic meningitis)。

1 福寿螺的主要特征特性

贝壳较薄,卵圆形;淡绿橄榄色至黄褐色,光滑。壳顶尖,具5~6个增长迅速的螺层。螺旋部短圆锥形,体螺层占壳高的5/6。缝合线深。壳口阔且连续,占壳高的2/3;胼胝部薄,蓝灰色。脐孔大而深。厣角质,卵圆形,具同心圆的生长线。厣核近内唇轴缘。壳高8 cm以上;壳径7 cm以上,最大壳径可达15 cm。喜栖于缓流河川及阴湿通气的沟渠、溪河及水田等处。底栖性,雌雄异体。食性杂。有蛰伏和冬眠习性。3月上旬开始交配,在近水的挺水植物茎上或岸壁上产卵,初产卵块呈鲜艳的橙红色,在空气中卵渐成浅粉色。1只雌性福寿螺通常1年产2 400~8 700个卵,孵化率高达90%。其繁殖速度比亚洲稻田中当地近缘物种快10倍左右。可于干旱季节埋藏在湿润的泥中度过6~8个月,一旦发洪水或被灌溉时,又能再次活跃[2]。与国内常见的田螺相比,福寿螺具有个体较大、尾部短缩、颜色偏黄等特征。最容易识别的特征是,福寿螺卵块产于水面以上的植物茎叶和沟渠砖石上,呈红色或粉红色,极为显眼。而田螺为卵胎生,螺的胚胎发育和仔螺发育均在母体内完成,母体产出的是仔螺(图1-1、1-2)。

图1 -2福寿螺特征

图1 -1福寿螺特征

2 福寿螺传播与分布地区

福寿螺的分布环境主要为水田、沟渠、水景园、湖塘、湖泊、河流等湿地,要求具有丰富食物、3 cm以上深度的淤泥、充足水源,且温度适宜。

在世界范围内,福寿螺原产地为南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及乌拉圭等。在其原产地外,福寿螺已经传播到中美洲、美国、亚洲及非洲的个别地区。中美洲的多米尼加,美国的夏威夷、关岛、佛罗里达、亚拉巴马、北卡罗来纳、亚利桑那、加利福尼、爱达荷及印第安纳等地区的50多个地点均有福寿螺分布。福寿螺最初很可能是作为宠物引进美国,但夏威夷可能是1989年从菲律宾引入,目的是食用。亚洲地区最早于1979年从阿根廷引入我国台湾,随后相继引至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越南、柬埔寨、泰国、老挝、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地区,主要是亚洲地区内相互引进,也有部分从南美洲再次引进。中国大陆地区1989年从巴西引入广东中山市,1984年开始推广养殖。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地区,最初引进福寿螺的目的主要是食用,其次为获取饲料蛋白及用于农田除草等[3]。非洲则传播到了毛里求斯。

在北半球,福寿螺总体上是由南向北传播的。在我国,目前福寿螺的北缘分布地区自西向东,依次为云南泸水、洱源,四川攀枝花、会理、德昌、西昌、冕宁、雅安、都江堰、江油、广元、仪陇及宣汉,重庆开州、城口、巫溪及巫山[4],湖北宜昌夷陵区和远安、荆门东宝区、孝感孝南区、武汉黄陂区及黄冈英山县[5,6],安徽安庆和肥东,江苏南京、仪征及姜堰,上海闵行等[7]。福寿螺在韩国的北缘分布地区大致为牙山、尚州、荣州一线,在日本则到了茨城县[3]。

3 福寿螺在我国的主要传播方式

3.1 人为主动引进

主要发生在2006年以前。主要目的是引进养殖食用、制作饵料等。

3.2 伴随引进

主要发生在水生植物北向引种过程中,福寿螺幼螺、成螺及卵块附着水生植物引进传播。尤其是近10年,大量水景园改造建设及湿地修复项目实施,不少工程项目实施单位从广东等南方福寿螺分布地区引进水生植物,进而发生福寿螺伴随引进现象。

3.3 自然传播

人工引进后被遗弃或逃逸的福寿螺,以及伴随引进的福寿螺,在同一水域内自然扩散蔓延,或随水流传播,或附着于水生植物、水面漂浮物及水面运输工具传播(图2)。

图2 福寿螺自然传播

3.4 其他

部分地区存在捕捞福寿螺食用的现象,也存在扩散传播的可能。

笔者曾经调查湖北省内40处福寿螺分布地点,其中可以明确为人为主动引进的有3处,占7.5%;可以明确为伴随引进的有16处,占40%;推测为自然传播的21处,占52.5%。其中,人为主动引进2处发生在2006年以前,1处发生在近10年内;伴随引进均发生在近10年内;自然传播者则以2006年前人工引进后被遗弃或逃逸的福寿螺为主,主要发生在洪湖水域、荆州市的有关区县。事实上,伴随引进已经成为福寿螺跨地区、跨水域、跨水体传播的主要方式。目前,位于长江流域的福寿螺北缘分布地区中,福寿螺的最初来源大多可以确定为伴随引进。

4 福寿螺防控措施

4.1 截杀

本文所谓“截杀”,指通过检疫和预防性消杀对可能向外传播的福寿螺进行堵截杀灭。目前,福寿螺在我国的北移进程较快,可以说在控制福寿螺北移方面总体上是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针对性检疫措施。事实上,我国对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水生植物引种检疫工作并不严格,使得伴随水生植物传播成为现今福寿螺北移传播的主要途径。建议重点加强对水生植物引种,特别是从福寿螺分布地区向北引种的水生植物进行检疫。自南向北引进的常见水生植物种类如莲(花莲、子莲)、睡莲、再力花、芦苇、雨久花、千屈菜、花叶芦竹、水生美人蕉、梭鱼草、风车草、狐尾草、莎草、鸢尾、水葱、泽泻、菖蒲、慈姑、香蒲等。另外,水生植物北向引种过程中,应采取预防性消杀,防止福寿螺伴随传播。具体做法:其一,起苗后至定植前,起苗后及时清洗种苗,特别是对根部土壤的清洗,减少可能的福寿螺携带量,并采用杀螺药剂浸泡种苗(主要是基部);其二,在引种定植初期及定植当年,及时喷洒杀螺药剂,预防性消杀伴随引进的福寿螺。如果能从政策和法规层面将“检疫和预防性消杀”作为水生植物北向引种的强制性措施,在控制福寿螺北移方面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2 捕杀

自然湖区、江河水系、水库、饮用水源、大型灌渠等不能采用药剂防控的区域,可以采取人工和生物捕杀的方式防控福寿螺。捕杀卵块是主要措施,主要作用是防止卵块孵化产生新一代福寿螺,卵块捕杀工作要持续数年,直至水体中残存的幼螺和成螺完成生命周期自然死亡,无新增卵块出现。具体措施应根据具体环境确定。例如宜昌黄柏河和荆州纪南渠,可以清除沿岸挺水植物,诱导福寿螺到沿岸坡壁产卵,或沿岸浅水处插竿诱集产卵,之后定期集中捕杀卵块;武汉月湖之类的小型景观湖,在人工捕杀卵块的同时,可以放养鸭、龟鳖、鲤鱼、青鱼等天敌捕杀螺体。

4.3 干旱

对季节性干旱的鱼池、灌溉用储水塘、小型排灌沟渠及水田等,如果发生福寿螺为害,则可以采取季节性干旱措施。鱼池、水田等实行水旱轮作栽培模式,可以很好地防控福寿螺为害和蔓延。王惠明等[8]试验结果表明,水旱轮作的旱地作物种植期间没有福寿螺为害情形(防治效果100%)。而且,前茬为大豆、玉米、辣椒等旱生作物时,对后茬水生作物(如水稻)田间的福寿螺防治效果可达45.9%~68.4%。在福寿螺北缘分布地区,冬季气温低,不论水稻田还是水生蔬菜田,越冬期间放干田水,对福寿螺均有很好防控效果。

4.4 药杀

①生物农药 最常用的是茶籽饼及相关提取物。茶籽饼系山茶科的植物油茶、茶梅等果实榨油后剩余的渣滓,含皂角苷(皂角素),均有溶血性,可使动物红血球分解,能杀死鱼、蛙卵、蝌蚪、螺蛳、蚂蟥及部分水生昆虫。皂角苷易溶于碱性水,使用时加少量石灰水,有利于提高药效。茶籽饼施用7~10天后毒性消失。娄丽娟等[9]水稻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按照田间水质量∶茶籽饼质量为2 000∶1比例(如水深3 cm时,每667 m2施用茶籽饼10 kg),施用茶籽饼后24 h,福寿螺死亡率达100%。麻程军等[10]研究测定,茶皂素对福寿螺具有良好的室内毒杀效果,对成螺、中螺和幼螺的LC50值(有效成分)分别为2.61、2.39、2.68 mg/L。 茶皂素有效成分用量分别为135.3、150.0、160.0 g/667 m2时,药后2天和4天对福寿螺的田间防效均在90%以上 , 且 防 治 效 果 与 四 聚 乙 醛 (metaldehyde,30 g/667 m2) 和 杀 螺 胺 乙 醇 胺 盐 (niclosamide ethanolamine,38 g/667 m2)间无显著差异。

螺威为油茶科植物中提取获得的五环三萜皂苷类物质。据介绍,4%螺威可湿性粉剂杀灭福寿螺效果好,速效、持效期较长,且杀卵作用明显。张伟等[11]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田内撒施4%螺威可湿性粉剂,用量分别为8、10、12 g/667 m2,药后3天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3.00%、87.00%及92.00%,药后7天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8.38%、94.44%及97.98%。建议秧苗移栽后1天内施药,药后7天内保持水深3~5 cm。

田悦等[12]用8.9%苦葛皂苷微乳剂进行福寿螺防治试验,结果发现,用60 μg/mL室内浸杀处理3天,矫正防效87.5%;用1.6 g/667 m2模拟稻田盆栽处理5天,矫正防效83.3%。王蝉娟等[13]试验发现,蓖麻籽提取液毒杀福寿螺起效较慢。

②化学农药 化学农药防治福寿螺见效快、效果好、使用简单,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防控手段。常见福寿螺防治用化学农药有杀螺胺、杀螺胺乙醇铵盐、四聚乙醛。相关资料中,部分化学农药对福寿螺的防治效果数据见表1。具体使用方法,应参照包装说明。

表1 化学农药对福寿螺的防治效果

4.5 其他

党绍东等[17]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移栽前1天,保持水深1~3 cm,每667 m2撒施碳酸氢铵20~30 kg,24 h后福寿螺死亡率达到100%。秦钟等[18]试验结果表明,稻田养鸭能有效防治单只质量≤6.5 g的幼螺,但对单只质量〉6.5 g的成螺取食少;并且,稻田养鸭对早稻田福寿螺种群的控制效果优于晚稻田。储少媛等[19]试验结果,在稻田中插竹竿能够有效吸引福寿螺产卵。水稻移栽后,在田内近田埂1 m处,按照1 m间距插竹竿,竹竿上部出水30~50 cm,诱集福寿螺产卵的效果好。虽然相关试验结果来自水稻田,但对水生蔬菜田亦有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卵块福寿螺害虫
蜗牛一觉能睡多久?
一种估算草地贪夜蛾卵块中卵粒数量的简易方法
冬季果树常见蛀干害虫的防治
草地贪夜蛾覆毛卵块与绒茧蜂茧块的识别特征
枣树害虫的无公害防治
稻田里的福寿螺
农业害虫的冬季防治
盐度胁迫对入侵生物福寿螺的急性毒性效应
石门县福寿螺分布和危害现状及防治对策
黄瓜南方根结线虫病的根结大小与线虫各虫态数量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