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华(山东省曲阜市姚村镇人民政府,山东 曲阜 273105)
近些年,在农业生产领域涌现了大批先进的信息技术,使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推动了农业生产自动化。将玉米栽培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能够转变传统的生产模式,使玉米种植方式得到优化,从而真正实现高产。
为了确保玉米的品质与产量,开始播种前要翻耕处理种植地,如此能为玉米生长营造虚实结合的一个土壤环境。具体而言,播种前的翻耕深度要根据种植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以使土壤的通透性得到保障。合理的土壤翻耕,能将犁底层打破,使耕作层深度增加,确保玉米根系能够更好生长[1]。在农业信息化背景下,通常采用机械化的操作模式进行土壤翻耕处理,如深松机、犁地机等全面翻耕土壤,在降低人工压力的同时,实现作业效率的提升。另外,进行土壤翻耕作业时,在农业机械设备中应用定位技术,可以对机械设备的行进速度、行进方向做有效监测,从而促使土壤翻耕质量的显著提升。
种植人员在实际栽培前,要综合考虑、分析当地的气候环境和自然条件,完成玉米品种的科学选择。当前市场内有着品种丰富的玉米种子,在选择品种的时候,要注意联系实际环境,优选抗病能力强的玉米,这样才能实现玉米的增收增产[2]。具体而言,要全面了解当地的种植现状和玉米生长周期,提炼多年积累的种植经验。选择品种,不可过分依赖包装上的一些参数,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并且,要留意品种叶片、根部的生长特性,要知道玉米的叶片与根部,会直接影响到玉米的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能力,在提升玉米产量、减少玉米秃尖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种子精选工作也是播种前的重要环节,在播种前一周要在晴朗天气下,晒种2-3d,借助紫外线将种子表面的各种病原菌消灭掉,促使种子发芽势与吸水能力的提升[3]。在晒种过程中,要去除掉种子内的机械损伤粒、病虫害粒及瘪粒。针对种子无包衣的情况,要及时展开人工包衣处理,如此才可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几率。同时,播种前要确定最佳的定植密度,具体根据玉米品种特性来确定。如宽叶类玉米品种要对播种密度严格控制,耐密植类玉米品种播种密度可适当增加。通常玉米播种采用精量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多项工作,如开沟、施肥、播种、镇压等。展开机械播种,可在播种机械设备中融入智能化播种系统、全球定位技术,实现播种密度、播种行距、播种深度的智能化调整,并且,能更好掌握设备行进方向与速度,确保播种的合理性、针对性,保证出全苗[4]。需要注意的是,开展播种作业前,要调整好机械设备,保证下籽均匀,播种深度一致,以免漏播或重复播种的情况出现。
农业信息化视域下,业界开始更多提及精准农业概念,怎样借助先进农业生产技术针对性监控农作物生长环境,是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关键。在播种种植玉米时,应用传感器技术GPS定位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玉米具体生长情况,进而提供给田间智能化管理的有效数据。在现代社会中,大数据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将大数据分析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则能促使田间管理质量及效率的显著提升。依托整个农作物生长发育阶段的数据,能提供给田间管理人员相应决策的数据支持,保证能在玉米高产栽培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5]。同时,借助大数据技术展开针对性风险,能实现不同玉米品种定植密度的掌握,一般控制株距在10~15 cm,得到的种植效益较为良好,有助于种植户实现增收。此外,栽培玉米时田间管理不到位,也会影响到玉米的正常发育,降低玉米的品质及产量。所以,将信息化平台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玉米种植中,能够实现人力成本的有效节约,促使田间管理效率及质量的提升,保证玉米健康生长。
影响农作物产量及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病虫灾害。在玉米种植中常见的病害有锈病、青枯病、圆斑病、大小斑病等。上述病害会给玉米植株、授粉及叶片等产生严重影响,进而导致玉米减产,甚至是绝收。要想良好防治病虫害,应借助农业信息技术合理分析病虫害的发生机制与影响范围,进而选择针对性的防治方法和技术。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是最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在治理病害时,主要是利用玉米害虫的天敌;化学防治技术是在未发生病害威胁或发现玉米病害后,通过喷洒杀毒药剂、除菌试剂、除虫药剂等,提前预防病害与及时处理病害。具体防治技术的选择,要立足当地的实际地理条件展开选择,如此才能保证高产目标的实现。
总之,为了能高效利用农业信息技术,促使玉米高产栽培,种植人员在实际生产中,要采用先进的栽培手段与管理技术,合理分析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措施,智能化管理农业生产,以进一步推动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